徐 婷 王 華 程 雯 陳淑雯
(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內分泌科,上海 201900)
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硬化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
徐 婷 王 華 程 雯 陳淑雯
(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內分泌科,上海 201900)
目的探討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頸動脈硬化與骨質疏松的相關性。方法選擇T2DM患者200例,根據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分為正常組與動脈粥樣硬化組,正常組44例,IMTlt;1.0 mm;動脈粥樣硬化組156例,IMT≥1.0 mm。比較兩組年齡、病程、體重指數(BMI)、血壓、血糖、血脂及不同部位骨密度。結果觀察組年齡明顯大于正常組,病程顯著長于正常組,BMI水平顯著低于正常組,收縮壓(SBP)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均Plt;0.05);觀察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組(均Plt;0.05);動脈粥樣硬化組Ward三角、L1~4腰椎骨密度均顯著低于正常組,骨量變化率顯著高于正常組(均Plt;0.05);兩組高密度脂蛋白(HDL-C)、舒張壓(DBP)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頸動脈硬化與骨質疏松緊密相關,年齡、病程、血糖、血脂等均可誘發(fā)頸動脈硬化與骨折疏松,同時頸動脈硬化的發(fā)展常伴有骨量變化,易發(fā)生骨質疏松。
2型糖尿?。活i動脈粥樣硬化;骨質疏松
2型糖尿病(T2DM)可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骨折疏松兩大嚴重的并發(fā)癥〔1〕。動脈粥樣硬化可累及全身動脈血管,導致動脈管壁變硬、增厚,因而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指標,而動脈粥樣硬化往往提示心肌梗死的危險性,并證實為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2〕。骨質疏松是T2DM患者代謝性骨病中最為重要的一種〔3〕。中老年群體由于機體器官功能減退,相關激素分泌減少,相比于青年群體,其發(fā)生骨質疏松的概率本身就高。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抵抗是公認為糖尿病(DM)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另外高血糖造成的滲透性利尿,磷與鈣的大量流失,亦是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而關于動脈粥樣硬化與骨質疏松兩者關系尚缺乏研究,本研究即對兩者相關性展開深入分析。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上海市寶山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T2DM患者200例,根據IMT分為正常組與動脈粥樣硬化組,正常組44例,IMTlt;1.0 mm;動脈粥樣硬化組156例IMT≥1.0 mm。
1.2診斷標準 DM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4〕相關診斷標準,臨床癥狀:多飲、多尿,體重降低且原因不明;隨機血糖≥11.1 mmol/L、空腹8 h以上血糖≥7 mmol/L;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2 h血糖≥11.1 mmol/L。骨質疏松根據《2014版NOF防治骨質疏松癥臨床指南解讀》〔5〕診斷,骨質疏松:T值≤-2.5,骨量減少:-2.5lt;T值lt;-1.0,骨量正常:T值≥-1.0。
1.3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40~70歲;②均為男性;③均符合上述T2DM診斷標準;④患者均可耐受本研究各項檢查,且配合度較佳;⑤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患有T2DM急性并發(fā)癥;②極度衰弱;③內分泌疾病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如甲狀腺疾病、腎上腺疾病、代謝性骨病、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④長時間服用激素或對骨代謝造成影響的藥物;⑤存在骨質疏松家族史;⑥偏癱、局部制動及長期臥床者;⑦近期有創(chuàng)傷、手術、急慢性感染等應激狀態(tài)者。
1.4方法 ①人體參數:測量患者身高、體重,體質指數(BMI);檢測收縮壓(SBP)與舒張壓(DBP),采用臺式水銀柱血壓計進行測量,測量前,患者應保持坐位,靜息5 min以上,取右上臂肱動脈測量,用柯氏音第一音記錄SBP、第五音記錄DBP。重復測量2次,間隔1~2 min,取平均值,若2次讀數相差gt;5 mmHg,行第3次測量,取平均值;詢問患者年齡、DM病程、吸煙史、飲酒史、生活方式及高血壓等疾病史。②生化指標:于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服用葡萄糖前、服用后30、60、120、180 min取靜脈血,應用血糖檢測儀與糖化血紅蛋白(HbA1c)測定儀檢測患者空腹血糖(FPG)、HbA1c水平;取患者空腹下前臂靜脈血2~3 ml,離心,取上清液,運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③頸動脈IMT檢測: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測定頸動脈IMT,探頭頻率5~12 MHz。檢查前,患者休息5~10 min,取仰臥位,雙手于身體兩側自然平放,盡量仰伸頭頸、偏向檢查對側,使頸部充分暴露。探頭放置頸部,由頸動脈近心端掃描至遠心端,做橫縱切掃查,沿頸動脈走向,將探頭移向頭側,跨過頸動脈分叉部,連續(xù)掃查,于頸內外動脈起始處、頸總動脈分叉處、雙側頸總動脈測量IMT,重復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④骨密度測量: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定儀檢測患者股骨頸、股骨轉子、Ward三角、全髖部及L1~L4腰椎骨密度。
1.5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一般資料、生化指標、骨量變化率、骨密度。一般資料:年齡、病程、BMI、SBP、DBP;生化指標:FPG、HbA1c、TG、TC、LDL-C、HDL-C;骨密度:股骨頸、股骨轉子、Ward三角、全髖部、L1、L2、L3、L4腰椎。
1.6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軟件進行t、χ2檢驗。
2.1一般資料 兩組DBP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動脈粥樣硬化組年齡、病程、BMI及SBP與正常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生化指標 動脈粥樣硬化組FPG、HbA1c、TG、TC、LDL-C水平均顯著高于正常組(Plt;0.05);兩組HDL-C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見表2。
2.3骨量變化率 動脈粥樣硬化組骨量變化率〔(111例(71.15%)〕顯著高于正常組〔16例(36.36%),χ2=17.922,P=0.000〕。
2.4骨密度 動脈粥樣硬化組股骨頸、Ward三角、全髖部及L1~4腰椎骨密度均顯著低于正常組(Plt;0.05)。見表3。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
表3 兩組骨密度比較
動脈粥樣硬化與骨質疏松是危害中老年群體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可誘導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瓣膜病等疾病,骨質疏松表現為骨量進行性減少、骨脆性增加,導致骨折的風險明顯上升〔6〕。臨床研究發(fā)現,與非DM患者相比,DM患者發(fā)生骨質疏松與動脈粥樣硬化的比例較高〔7〕。因而血糖水平可能與上述兩者疾病存在著某種關系,同時提示動脈粥樣硬化可能與骨質疏松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目前,多數醫(yī)家認為,在DM骨質疏松、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發(fā)展過程中,胰島素抵抗與高胰島素血癥均扮演著重要角色〔8〕。一方面,胰島素抵抗可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導致脂質沉積增加,進而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9〕;另一方面,胰島素作用下降,可引起骨礦物質代謝障礙,同時高尿糖可造成滲透性利尿,導致尿磷、尿鈣丟失過度,血磷、血鈣水平持續(xù)降低,從而引起骨量減少,增加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率〔10〕。此外,高血脂亦可成為骨質疏松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氧化性LDL-C與TC可直接造成動脈內膜損傷,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可將脂蛋白修飾成糖基化脂蛋白,導致動脈壁蛋白出現不可逆變化,導致膠原纖維堆積,動脈結構重建,從而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高血脂狀態(tài)下,氧化后的骨骼中脂蛋白可對成骨細胞分化進行抑制,并增強破骨細胞作用,增加骨吸收,最終增大骨質疏松發(fā)生的風險。高血糖作用下,AGEs持續(xù)增多,通過作用于單核細胞與平滑肌細胞,誘發(fā)各類細胞因子與黏附分子生成,刺激炎癥反應,損害內皮細胞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厚血管壁,導致脂質沉積加快〔11〕;另外,糖基化過度可能降低骨量,糖基化可誘導骨骼中非酶促交聯物含量隨病情進展而增多,進而損害骨骼生物力學性能。本研究提示FPG、HbA1c、TG、TC既可增加IMT,引發(fā)動脈粥樣硬化,亦可引起骨量變化,增加骨質疏松發(fā)生的可能性。
本研究表明,隨著患者年齡增長、病程延長、體重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等病變的危險性增加,這是由于患者血管彈性逐漸降低,高血糖長時間損害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糖基化過度,導致膠原纖維堆積,促進平滑肌細胞增生、增殖,加快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另動脈粥樣硬化可導致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至于骨密度的影響因素可能包括胰島素抵抗、糖代謝異常、血脂異常等,T2DM患者多伴有胰島素抵抗,由于胰島素缺乏,無法正常發(fā)揮作用,難以通過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刺激成骨細胞的合成,造成骨量下降;長期高血糖造成骨骼蛋白發(fā)生非酶促糖基化,骨質量持續(xù)受損。動物實驗顯示,非酶促交聯物的水平增高,可明顯加重動物骨骼生物力學性能損傷;高脂血癥不僅可增強破骨細胞作用,脂蛋白經氧化后,亦可誘導破骨細胞分化,且氧化性LDL-C能夠降低成骨細胞活性〔12〕。但受研究條件限制,病例選取缺乏隨機性、樣本量較少、對部分因素影響機制分析不夠透徹,因而關于頸動脈硬化與骨質疏松之間的關系仍需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結果提示,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頸動脈與骨質疏松關系密切,具有多種共同危險因素,如年齡增長、病程延長、血壓升高以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標異常,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并引起骨量減少,導致骨質疏松的可能性增大。
1楊立勇.關注糖尿病微血管并發(fā)癥研究進展〔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6;8(8):449-51.
2景春貝,汪艷芳,袁 倩,等.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骨折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6;35(2):217-20.
3路 麗,王語晴,王雅萍.2型糖尿病患者骨質疏松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6;16(3):430-2.
4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7):447-98.
5孔 晶,王 鷗,邢小平.2014版NOF防治骨質疏松癥臨床指南解讀〔J〕.藥品評價,2015;12(15):8-12.
6Biscetti F,Straface G,Porreca CF,etal.Increased FGF23 serum level is associated with unstable carotid plaque in type 2 diabetic subjects with internal carotid stenosis〔J〕.Cardiovasc Diabetol,2015;14(1):139.
7Abdulameer SA,Syed-Sulaiman SA,Hassali MA,etal.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Malay version of the Osteoporosis Health Belief Scale (OHBS-M) among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Int J Rheum Dis,214;17(1):93-105.
8Mostaza JM,Lahoz C,Salinero-Fort MA,etal.Carotid atherosclerosis severity in relation to glycemic status: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 study〔J〕.Atherosclerosis,2015;242(2):377-82.
9Panayiotou AG,Kouis P,Griffin M,etal.Comparison between insulin resistance indices and carotid and femoral atherosclerosis:a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 study〔J〕.Int Angiol,2015;34(5):437-44.
10包勤文,申瀟竹.老年人骨密度測定在頸動脈硬化隨訪觀察中的意義〔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20(2):175-7.
11馬 燕,趙仁華,林 玲,等.老年 T2DM 患者頸動脈病變與血脂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6):1340-2.
12鄧 靜,馮正平,李曉宇.2型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骨密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6;22(3):295-9.
〔2017-09-19修回〕
(編輯 袁左鳴)
R587
A
1005-9202(2017)22-559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2.047
徐 婷(1978-),女,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糖尿病、骨質疏松、血管病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