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莉
摘 要
蘇頌“器局閎遠”,一生交游甚廣。他推崇君子之交,注重性情、志趣相投,這對他著述的產(chǎn)生有著一定影響。筆者僅擇對蘇頌的文學創(chuàng)作、人生觀及政治思想影響的較大的文壇人物作簡要梳理。
【關(guān)鍵詞】蘇頌;文壇名流
歐陽修于政治和文學上都主張革新,支持范仲淹的慶歷新政,同時引領(lǐng)了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創(chuàng)作頗豐,詩、文、詞均為一時之冠。歐陽修為慶歷二年(1042)科舉同知考官,蘇頌以《歷者天地之大紀賦》一文,擢為別試第一,歐公語人曰:“吾所試題,非通天人之奧、窮制作之源者不在首選也”,可見對蘇頌極為賞識。皇祐二年,歐陽修因慶歷新政失敗貶謫于南京留守,時蘇頌為南京留守推官,再次得到提攜,《宋史》及《魏公譚訓(xùn)》都記載了歐陽修在南京時對蘇頌的推重,“府事悉以見委”,認為他處世精審,識致高遠,還在其政績考核表上稱贊“才可適時,識能慮遠。珪璋粹美,是為邦國之珍;文學純深,當備朝廷之用”,對蘇頌的能力和學識給予充分肯定。《歐陽修全集》書簡中存《與蘇丞相子容十一通》,時間約從皇祐四年(1052)至嘉佑七年(1062)近十年的書信往來,里面包含著歐陽修對蘇頌的深切關(guān)心與諄諄教誨,還有二人詩文交流,這對蘇頌散文創(chuàng)作實踐有著影響。熙寧五年(1072),蘇頌在歐陽修去世后,整理兩人書信往來,還寫了一篇題記,以門生自居,論及恩師對己待遇深厚:
府事之外,則章奏書疏,悉以見托。至于私家細故,亦多詢其何故。故其簡札丁寧委曲,雖至親亦不過如此。
書簡時間顯示蘇頌身處歐陽修的詩文革新運動范圍內(nèi),期間書信、詩文酬答也表明了蘇頌的散文創(chuàng)作傾向。與同僚兄弟宴飲,談的均是歐詩,對其詩很是推崇,“喜聽話言消酒力,更欽風義敞霜寒”。《和歐陽永叔少師會老唱和詩三首》中描述二人詩歌酬答,互訴衷腸情景。他在為歐陽修寫的挽辭序中對歐陽修作品的稱頌認同,也表明參與并他跟隨歐陽修詩文創(chuàng)作活動,對其文章高度評價,“道繼三千子,文高二百年。朝廷得王佐,經(jīng)術(shù)有師傅”,感謝歐公的恩遇,“早向春闈遇品題,繼從留幕被……誰將姓字題延道,共立門生故吏碑”。元祐癸酉(1093)蘇頌知揚州,回憶舊事,字里行間滿是崇敬與感激:
雖無鼎銘勛,賴有書傳信。予舉進士日,歐陽公主文衡,誤見賞拔。后留守宋都,予在幕府。自爾相知尤厚,始終不替。
上述回憶表明從入第到老年,蘇頌和歐陽修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對歐公的品德與學問給給予極高的評價,側(cè)面說明歐陽修文章對蘇頌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的文壇領(lǐng)袖,在詩、文、詞、書、畫等領(lǐng)域都取得了難以望其項背的成就。蘇軾與蘇頌雖相差十六歲,卻相惜相知。兩人初識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二月,時蘇頌任職集賢校理、太常博士居住西崗,三蘇守喪重回京師租賃西崗,相見后以“同宗”相認?!段汗動?xùn)》中也載:“自明允講宗誼之好,東坡稱祖父為宗叔”。治平三年(1066)四月,蘇洵卒,頌親自赴喪并作兩首《蘇明允宗丈挽辭》,詩中認為彼此是同宗,對蘇洵逝去極為痛惜,又說二子存其遺志,才高志遠。熙寧四年(1071)年,蘇頌赴婺州途經(jīng)杭州,兩人同游西湖,詩歌唱和,《次韻蘇子瞻臘日游西湖》,詩中描述二人游湖賞景、詩歌唱酬,并對蘇軾遭誣販賣私鹽被貶杭州表示同情。元豐二年(1079),蘇頌因陳世儒案牽連被鞠於御史臺,蘇軾因“烏臺詩案”也被關(guān)押此處,蘇頌因此事寫了十四首詩,描述自己被牽連入獄被調(diào)查的感受,以及對一墻之隔同樣被誣蘇軾的同情,詩曰:“卻憐比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又說:
近年出處略相同,十載遭回我與公……他日得歸江海去,相期來訪蒜山東。
元豐七年(1084)四月,蘇軾離黃州時,給蘇頌寫兩封信,同年六月,蘇頌?zāi)戈惙蛉瞬」剩K軾親赴維揚吊喪,撰《蘇子容母陳夫人挽辭》,謂“蘇陳舅甥真冰玉,正始風流起頹俗”,夸贊蘇頌及外祖陳從易的品德高尚。元祐元年(1086)年,蘇軾調(diào)回中央,兩人再次相遇中央,酬唱交流機會增多?!短K魏公文集》存《次韻子瞻鎖院賜酒燭》、《次韻李公麟畫馬圖》等篇,對蘇軾文章給予贊揚。《蘇軾文集》存《與蘇子容二首》書信兩篇。《東坡志林》也收錄了兩人私下交往的三條材料。元祐元年后,蘇軾、蘇轍二兄弟寫了許多關(guān)于蘇頌的任職公文,其中對蘇頌評價較高。建中靖國元年(1101)五月二十日,蘇頌病逝于潤州,二個月后,蘇軾卒于常州。當時蘇軾奉旨由海南北返,由于老病體衰,特命子蘇過替己祭奠,悲痛欲絕作《薦蘇子容公德疏》,文中詳述二人相交始終,對蘇頌評價甚高,近五十年的親密往來,期間不乏詩文酬答,這不可避免地影響著蘇頌文學創(chuàng)作。
王回兄弟,侯官人(今屬福建福州)。王回(1023-1065),字深甫。王向,字子直。二人皆在文壇有重名,后世評論“向、冏與兄回之文章,皆宗歐陽修正氣大家,欲與曾、蘇上下”。蘇頌“少與王深甫兄弟游從”,后又同師從黃晞,“相與切磋琢磨,日有所資,至于學成。乃知取友之益處,不可忽也”?!段汗T訓(xùn)》記載八條與他們學習切磋情形,如卷三“呂縉叔,王深甫、子直諸公改正元和姓纂,以朱勾細字籖頭,證定甚奇。又改水經(jīng),尤得其全,比世本增多。皆藏于象先,可以為寶也?!薄短K魏公文集》卷三有《補和王深甫潁川西湖四篇》。卷十四《王子直挽辭二首》,詩中盡現(xiàn)同學之情以及對二兄弟的贊揚,“嗟若時之彥,懷哉昔并游”,“友兄成雅志,不朽是文章”。
劉敞(1019-1086),字原甫(父),劉攽(1023-1089),字貢父,二人均是北宋著名學者。二人與蘇頌也是京師同學。劉敞曾在《贈蘇頌》云:“拜我呼我兄,問我謂我?guī)煛攧钚辛暎课仪Ю锼?。”蘇頌曾稱贊其文章,“吾友仲原父,利器發(fā)硎刃。論經(jīng)鄙章句,縱辨摧凌誶”,也在詩中自注與二劉詩文唱酬,切磋學問情形?!短K魏公文集》卷六十八《與劉原父書》中同樣深述與二人密切交游之情,切磋詩文情形。
參考文獻
[1]宋.蘇頌.王同策等點校.蘇魏公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34.
[3]宋.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鄒浩.道鄉(xiāng)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3.
作者單位
南昌工學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