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文專題組合式教學是根據(jù)課文內容和板塊設計特點,進行分類組合的一種教學方式。她可以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增加課文之間的貫通性和比較聯(lián)系,降低課文的教學難度,減輕師生的教學負擔,保證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同步提升。教師要選擇同一類型的課文,進行比較,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尋找規(guī)律,促進學生主動預習,設疑探究,小組合作,去主動學習課文內容。同時學生可以把課堂的這種學習方式運用到課外閱讀過程,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事實上,高中教材在分類編排上已經(jīng)為我們進行組合教學提供了母本,如蘇教版的必修五冊教材和《史記》《紅樓夢》等十數(shù)本選修教材就是最好的范例。必修二就編排了“珍愛生命”“和平的祈禱”“歷史的回聲”等板塊。其中在“珍愛生命”中有二篇文章《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可以說是抒發(fā)對生命熱愛題材中較有代表性的課文,將兩者進行組合比較教學,符合高中語文課文專題組合式教學的標準,能夠更有力的展現(xiàn)專題組合式教學的價值以及應用方向。
一、高中課文專題組合式教學簡析
高中語文課文學習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會出現(xiàn)體裁類似,表達的情感相近的課文,文質兼美,文以載道,傳統(tǒng)教材在編排上沒有足夠重視,高中語文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語文課文之間的關聯(lián)被忽視,學生對于語文課文的學習出現(xiàn)邊學邊忘的情況,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加和深入,學習的難度以及學習的負擔愈發(fā)嚴重,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也逐漸消磨殆盡,語文教學的進展受到相應的阻礙及影響,針對這一現(xiàn)狀采取的應對措施是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選取較為合適的替代教學模式即專題組合式教學。高中語文課文專題組合式教學是教師跳出課本教材的局限,改變固定的教學模式,將高中語文課文教材進行全面的分析,進行課文題材的確定以及核心思想的研究。將統(tǒng)一性較高的課文進行組合,進行相應的梳理,進而進行教學計劃制定,將歸類的課文進行單元化分類,再按照課文的深淺進行教學的進展安排,同時對存在些許聯(lián)系的課文盡量安排的較為接近,這樣能夠起到提點的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新課文新單元的同時溫故知新,并且讓課文之間的銜接更為自然,教材的整體性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相對輕松,在復習過程中也能夠通過關聯(lián)性思考進行全本書一次性復習,同時也能夠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以及對于知識的理解,對于教師而言也能夠進一步深入掌握教材內容,提升自我文學修養(yǎng),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更為順暢,甚至于能夠拓展式講解,讓學生掌握更為全面的知識的同時,調動課堂的氛圍。由此可見,對高中語文課文采用專題組合式教學是有促進作用的[1]。
二、從《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探究生命之重
《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所思考的、辯論的、表達的核心都是關乎生命,選取這兩篇課文來組合比較,讓學生直面生命,正視現(xiàn)實,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這兩篇課文生命哲學的分析。首先進行獨立分析,從審美角度分析《我與地壇》的生命含義:《我與地壇》中地壇所呈現(xiàn)的生命是靜謐而富有生機的,是封閉而頑強的,是悲傷而理智的,是小心翼翼而又堅定的,是矛盾而又坦然的,《我與地壇》所展現(xiàn)出來的生命是細微的,是緬懷的,是有聲音的,是有味道的,是有形狀的,是大自然所賦予的,這樣的生命是美好的,是清晰的,這樣的生命是有所欠缺,淡淡的,但是卻擁有自身不容忽視的重量,特別是母愛的滲入,讓我們?yōu)橹畡尤?。再從審美角度分析《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所展示的生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從莎莉文老師的角度展示的生命是火熱而不熾熱,溫柔而不放任,肆意而不張揚,美好而不完美,充斥著滿滿的希望、歡樂,從海倫凱勒的視角去看待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是充滿奇跡,充滿新奇的,海倫凱勒世界的生命就是一個童話一般的城堡,隨時都能夠發(fā)現(xiàn)有趣的變化,海倫凱勒的生命是能夠感受到的重量。再從哲學的角度對《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蘊含的生命深意進行分析,《我與地壇》所表述的生命哲學簡單概括就是生命是有限的,同時生命是永恒的,坦然面對死亡,因為死亡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不必急于求成,也不會耽擱;《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所體現(xiàn)的生命哲學就是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珍惜當下,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鐘,活出自我。再進行《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比較分析,在進行兩篇文章獨立分析之后,再結合原文,《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兩篇文章存在的相同點為:一、兩者情感的線路變化相近,都是從消極、焦躁、煩悶逐步往樂觀、坦然等正面情緒改變。二、都表達出對于生命的熱愛以及對于生命的珍惜。三、都受到外界的影響,《我與地壇》是在地壇所展示出來的神奇生命下以及母親的默默付出下改變自我想法,重新正視生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在莎莉文老師的全身心付出的影響下,直視自我。《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存在的差別主要體現(xiàn)為所展示生命的角度不同,《我與地壇》展示的是自然界的神奇生命,《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展示的是人角度的自強生命,是挑戰(zhàn)生命極限、熱愛生命的極好例證。
三、《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專題組合式教學探究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隨筆散文,其中的情感變化較為明顯,是史鐵生在雙腿殘疾,幾近無路可走的背景之下,進入地壇,看到生命的盎然與頑強,轉換角度去看待自我的遭遇,豁然開朗,心境平和,而后史鐵生記錄了地壇的人和事,以及地壇所賦予他的念想,凸顯出史鐵生真實的情感變化以及史鐵生對于生命的熱愛?!都偃缃o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馬克·吐溫曾經(jīng)說過,19世紀有兩個奇人,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羅斯福夫人也曾經(jīng)說過,人類精神的美一旦被認識,我們就永遠不會忘記。在她的生活和生活樂趣中,凱勒小姐給我們這些沒有那么多困難需要克服的人們上了永遠不能遺忘的一課。海倫凱勒由于幼時大病一場而失去視力以及聽力,成為一名聾啞人,在該作品中海倫凱勒的情緒變化線路也是較為明顯的,從煩躁消極到逐漸感受生活,體會生活,并且熱愛生活,讓海倫凱勒發(fā)生如此之大變化的人物是莎莉文老師,從此她開始了她豐富多彩的人生,開始用心去看待這個世界,去感受顏色,感受一年四季,感受溫度,一切都變得美妙起來。以這兩篇課文作為組合式教學的意義在于情感變化相似,人物經(jīng)歷相似,所表達的情感相似,同時題材相似,中心思想相似,兩者之間的關聯(lián)性較強,還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霍金、保爾等身殘志堅的典型去認識。endprint
(一)《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內容分析
《我與地壇》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我”在地壇看到不屈不饒的生命力,看到沉寂的地壇中擁有豐富的生命,擁有獨屬于地壇的盎然,重拾對生命的渴望,重新看待死亡,重新看待自我的遭遇,感悟出屬于自我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即“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第二部分是對母親的想念,以及對待母親的愧疚?!都偃缃o我三天光明》第一部分闡述在沒有光明的日子里自我的情緒恐懼以及絕望,第二部分闡述莎莉文老師對“我”的引導,以及莎莉文老師在“我”生命中的重要位置,給予“我”的巨大財富?!段遗c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情感變化都是從消極到豁然開朗,從自暴自棄到重拾信心,最終表達的都是生命是可貴的,人生是難得的,要珍惜只有一次的人生。
(二)《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組合式教學方案探究
首先確立《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主題,通過之前的分析確定主題為珍愛生命,教師在確定教學進展的方式,首先以珍愛生命為主題,讓學生進行5分鐘探討,讓學生闡述對于生命的理解,教師再引出《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依次向學生闡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核心思想,主要目標是引發(fā)學生的震撼情緒和生命感悟,讓學生對史鐵生以及海倫凱勒產(chǎn)生敬畏之情,讓學生重新理解生命兩個字的含義,教師在安排稍長一點的時間,如10分鐘左右,讓學生談談對《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看法,同時對于生命的更深刻理解,激發(fā)學生對于生命的珍視,對于生活的熱愛,在比較之下感受自我的幸福,在生活之中能夠更為頑強的應對困難,學會感恩,學會成長,對于自然、社會、人生的感悟更為深刻,在學生還保存這一強烈的感嘆時,讓學生談感受,交流體會,甚至展開對話和碰撞,最后教師給出相應的練習作業(yè),如一百字的自我感悟,不定字數(shù)的隨筆等,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
(三)《我與地壇》和《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課程進展探究
《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課程進展分為課前、課中、課后,課前教師通過相關視頻的播放,或者相關資料的印發(fā),讓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印象,便于營造氛圍,做好賞析準備,能夠醞釀好學生的情緒。課中教師可采取學生分節(jié)式朗誦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文句中的濃烈情感,或者通過教師的精當剖析,學生參與討論交流匯報來讓學生更為深刻的了解課文抒發(fā)的情感,課后則采取留作業(yè)形式,作業(yè)形式可為選擇特定一段進行全面的講述分析,寫感悟,寫隨筆,或者摘抄,查閱相似的題材進行課堂講述等,學生能夠自主選擇作業(yè)形式,這樣也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教學進展更為順利[2]。
由此可見,高中語文課文專題組合式教學需要講求分類合適性,以及趁熱打鐵,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有相應的要求。事實證明,高中語文課文教學選擇專題組合式教學是能夠有效的促進語文教學發(fā)展的。
結束語:高中語文課文專題組合教學模式是現(xiàn)今語文教學中較常采取的一種教學方式,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實際應用存在部分不科學不合理,整合的文章之間的聯(lián)系有時較為牽強等,因此,需要對具體的例子加以具體分析,選擇合適的國學材料滲透在比較閱讀之中,進而讓專題組合教學重點以及教學實施方式更為科學全面的展現(xiàn)出來,以適應新課程深化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立項課題——中學國學課程教育研究(編號:D/2015/02/050)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金亞敏.高中語文課文專題組合式教學的初步探索——以《我與地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組合式教學為例[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9).
[2]廖圣河.高師語文教學法課程“隨堂組合式試講”研究[J].教育探索,2012,(2).
(劉忠 江蘇省漣水縣 江蘇省漣水中學 2234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