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宇紅 編輯/韓英彤
融資性擔保履約中的索賠技巧
文/李宇紅 編輯/韓英彤
在擔保開立前,擔保行一方應將索賠期間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在保函或備用信用證條款里加以明確約定。這是避免事后爭議的最佳途徑。
自2014年以來,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人民銀行先后出臺了《跨境擔保外匯管理規(guī)定》《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等規(guī)范性文件,取消了跨境擔保額度限制、允許中資企業(yè)借入外債并結匯使用。這些措施令跨境融資性擔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fā)展空間。
在跨境融資性擔保中,擔保幣種與融資幣種一致的情況相對較少,大多數情況是錯幣種的。錯幣種因擔保幣種與融資幣種不同,會存在匯率折算問題。一般情況下,銀行在開立擔?;虬l(fā)放貸款前會將匯率因素考慮進去,并采取相關風控措施,比如根據市值評估,要求申請人補足保證金;將發(fā)放貸款金額的上限控制在擔保金額的一定比例之內等。如果擔保期間較短,匯率的正常波動一般不會造成太大影響;而融資性擔保的期限通常都在1年以上,有的甚至長達5年,在這么長的擔保期間內,會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匯率大幅波動的風險就必須予以關注。
在擔保履約中,如果索賠行懂得掌握時機,適時進行溝通,有助于索賠成功,尤其是對融資性擔保的索賠。
以下是兩個非常有意思的案例。一個發(fā)生在2005年“7·21”匯改之后人民幣對美元單邊升值期間;另一個,發(fā)生在2015年“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對美元持續(xù)貶值期間。兩個案例都是關于錯幣種融資擔保因匯率大幅波動而引起的索賠問題。雖然兩案最后都得以解決,但因處理技巧不同,案例一索賠順利,案例二卻惹爭議。
案例一:順利索賠
2007年,香港H銀行(擔保行)向國內A銀行(貸款行)開立3500萬港幣融資性備用信用證,用于擔保國內某企業(yè)(借款人)向A銀行申請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備用信用證到期日為2011年。
2010年,由于借款企業(yè)經營狀況不佳及港幣對人民幣匯率不斷走低,其結匯資金無法覆蓋已到期的部分貸款。眼看余下貸款也即將到期,企業(yè)于是向貸款行提出以備用信用證履約款償還貸款本息。根據外匯管理政策,備用信用證履約后,企業(yè)需到外匯局辦理外債登記,履約款需由銀行向外匯局申請批準后方可結匯還貸,以上手續(xù)所需時間將產生對借款人的逾期利息。當時正值人民幣進入升值通道,預計擔保金額已無法覆蓋貸款到期本息及后續(xù)產生的利息。
于是貸款行在索賠前主動與擔保行進行了多次溝通,讓擔保行了解企業(yè)目前狀況、國家外匯政策、擬索賠的金額及索賠日期,取得擔保行的理解。在索賠金額的計算上,除了正常的貸款本息及辦理外匯審批手續(xù)期間產生的利息外,還考慮到了擔保行的5個工作日處理時間。最終各方達成共識,擔保行同意增加擔保金額。貸款行在索賠當日即收到賠付款,沒有遭受匯兌損失。此事最終圓滿解決。
案例二:索賠惹爭議
2014年,國內B銀行(擔保行)向香港G銀行(貸款行)開立2億元人民幣備用信用證,用于擔保國內某公司(借款人)向G銀行申請美元貸款。后因借款人違約,貸款行向擔保行發(fā)起索賠,索賠幣種為人民幣,匯率按照備用信用證約定,適用索賠當日貸款行的人民幣對美元官方買入價。當時正值2015年“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對美元持續(xù)貶值。
擔保行于收到索賠電報后第5個工作日對外賠付。3日后,擔保行又收到第二次索賠電,稱因第一次索賠后的5個工作日匯率發(fā)生了變動,境外貸款未被完全清償而產生了逾期的本金和利息,故需對這部分金額索賠。
但是第二次索賠遭到擔保行拒付,理由是對于第一次索賠,因開立的備用信用證適用UCP600,開證行享有5個工作日來決定是否相符索賠,故無需額外承擔這5個工作日產生的逾期本金及利息。貸款行予以反駁,理由是備用信用證沒有禁止部分提款,且索賠金額和時間在擔保金額及效期內。雙方一時僵持不下。
后經雙方多次電郵、電話溝通,對索賠金額達成協(xié)議,擔保行對第二次索賠減額賠付,本案完結。
先看案例二。兩銀行爭論的焦點在于,擔保行是否應該對5個工作日內因匯率變動導致境外貸款未被完全清償而產生的逾期本金和利息進行第二次賠付?
筆者認為,貸款行在擔保有效期和最高金額內固然有理由提起第二次索賠,但擔保行提出異議也是有道理的。且不說UCP600允許開證行有從交單次日起至多5個銀行工作日用以確定交單是否相符,單從實務的角度來看,擔保行也確需有合理的工作時間來處理索賠,雖然不一定需要用足5個工作日,但1—2個工作日是無可厚非的。但這樣一來,只要擔保行不是在索賠當日賠付,就一定會產生額外的利息費用。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備用信用證對索賠期間的逾期本金和利息有專門的規(guī)定,或者貸款行在索賠前已與擔保行進行了約定,否則,索賠就會陷入一個死循環(huán),爭議就必然產生。
案例一其實也涉及到同樣的問題,并且情況更為復雜。因為除了5個工作日之外,索賠金額還包含了貸款行向當地外匯局申請結匯期間所產生的額外本金和利息,理應更難索賠。但本案好在貸款行在索賠前與擔保行就索賠金額、索賠發(fā)起時間進行了充分溝通,將事后可能發(fā)生的糾紛變成事前協(xié)商,最終得到擔保行的配合,使索賠得以順利進行。
從以上兩案例可以看到,在擔保履約中,如果索賠行懂得掌握時機,適時進行溝通,有助于索賠成功,尤其是對融資性擔保的索賠。融資性擔保是銀行涉外擔保中比較特殊的一種擔保形式,因為它的擔保標的是銀行借款而非商品或勞務,受益人是貸款銀行而非進口方或出口方。貸款銀行對自己發(fā)放的貸款,理應掌握有關還貸進程的第一手信息,因此當發(fā)現違約情況時,應該積極把握主動權,在發(fā)起索賠前,就索賠金額、索賠時點、逾期利息的計算方法等與擔保銀行進行充分溝通,取得擔保銀行的配合,將事后可能發(fā)生的爭端通過事前協(xié)商化解,畢竟所有當事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以上都是在擔保開出以后所采取的補救措施。那么,針對跨幣種融資性擔保中的匯率風險,擔保行和貸款行如何才能在擔保履約中做得更好,從而避免產生類似糾紛呢?
其一,擔保行的應對。在擔保開立前,擔保行應將索賠期間可能發(fā)生的問題在保函或備用信用證條款中加以明確約定,例如擔保行需在幾個工作日內賠付、索賠期間的未償貸款是否計息、以什么標準計息、適用什么匯率等。由于保函或備用信用證本身就是擔保合同,一經開立,對各方當事人均有約束力,因此這是避免事后爭議的最佳途徑。另一方面,擔保行在收到索賠電后應盡快處理。因為即使擔保適用UCP600,也只是給開證行最多5個工作日的處理時間,且不是必須5個工作日。由于實務中備用信用證和見索即付保函的索賠一般只要求一個索賠電文,沒有太過復雜的單據要審核,因此擔保行應把握好合理時間。
其二,貸款行(即索賠行)的應對。貸款行在索賠前應將擔保行的合理工作時間計算在內,并要預見到在此時間內匯率變動的風險(尤其是在匯率大幅波動期間),制定合理的匯率鎖定方案,并且最好在索賠前將擬發(fā)起索賠的日期知照擔保行,以便擔保行做好賠付準備,減少處理時間,配合索賠的順利進行。
此外,根據外匯局《跨境擔保外匯管理操作指引》的規(guī)定,外保內貸的擔保履約資金與擔保項下債務提款幣種不一致而需要辦理結匯或購匯的,須向外匯局提出申請。據此,如果屬于外保內貸履約,貸款行在索賠前還應將外匯管理要求中辦理結匯申請的時間也考慮進去,并對此期間的匯率波動風險做好保值措施,以免履約資金結匯后不能完全覆蓋敞口而遭受損失。
作者單位:中信銀行廣州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