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潔?丁紅莉
〔摘要〕以六、七年級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編問卷,從心理健康課設置的必要性、喜愛度、所需主題、教學形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表明:銜接期學生認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很有必要,也較喜愛心理健康課,同時六、七年級對于心理健康課所需的主題依次為:情緒管理、處理和同學的關系、學習壓力管理、自我認識自我接納。六、七年級學生在處理師生關系、學習壓力管理、挫折與應對主題上的需求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關鍵詞〕中、小銜接;心理健康課;需求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32-0015-04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中、小學校越來越重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而心理健康教育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最核心的內容,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要想達到預期的目標,首先必須對活動目標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教師除了要考慮到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規(guī)律外,還要顧及他們在適應社會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2]。正如吳武典所指出的,“學生需要輔導是因為:他們需要成長與發(fā)展、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有了困惑、他們在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了危機”[3]。因而,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選擇適合學生發(fā)展的主題進行課程設計,是值得一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探討的問題。心理健康教師在設計活動方案時,依據(j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的指導,同時必須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他們希望從心理健康課中學到什么,想解決什么問題,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fā)點,教師再結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學生發(fā)展階段的相關理論設計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課程。
目前國內對于中、小銜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課的調查研究、教學模式、隊伍建設等幾個方面,林丹華等曾做過關于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狀況的調研報告,其中包括了學生對心理健康講座喜歡的內容、開展形式等的調查,并針對調研的問題,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出了建議和意見[4]。王娟采用自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狀調查問卷”,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學段間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內容、教育途徑與方法、教育管理、學科間教師銜接不足這五個方面的實際問題[5]。丁岺維則立足于一線教育實際,著重探討了在中、小銜接心理教育過程當中,心理游戲的設計策略、使用策略和評價策略[6]。這些研究當中較少從銜接期的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的需要入手,尤其小學高年級學生和初一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主題、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式的需要是什么?處于中、小銜接年段的學生之間對于主題的需求是否具有差別?小學高年級和初一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需要是什么?本研究將對這些問題展開調查。對這些問題的了解有助于教師在合適的年級設置合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實行抽樣調查,在廈門市觀音山音樂學校六年級、初一年級隨機抽樣,共發(fā)放試卷198份,回收198份,回收率100%;無效問卷3份,有效率達到98.5%。有效問卷中男生占53.3%,女生占46.7%,具體年級學生分布情況如表1。
(二)方法
1.調查工具:根據(jù)我校的實際情況,采用自編的《中、小銜接期學生心理健康課需求調查報告》,了解我校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的需求。本文件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編制完成,分別從心理健康課設置的必要性、喜愛度、所需主題、教學形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這五個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
2.調查方法:各班統(tǒng)一指導語、統(tǒng)一要求。
(三)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 對收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輸入、整理和分析。采用交叉列聯(lián)表和卡方檢驗,以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二、結果
(一)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開設的必要性和喜愛度
在調查學生當中,87.7%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課,10.3%的學生認為無所謂,2.1%的學生認為沒必要,心理健康課的開設在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心中是存在著必要性的。
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的喜愛程度方面,47.7%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心理健康課,42.1%的學生認為自己喜歡心理健康課,9.2%的學生認為一般,僅1%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心理健康課。這表明,心理健康課在學生的心中還是很受歡迎的學科。
(二)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主題的需求情況
1.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主題的總體需求
在有效問卷195份當中,希望上課主題為情緒管理的學生為67.5%,希望上課主題為處理和同學關系、學習壓力管理的學生均為57.7%,而希望上課主題為自我認識、自我接納的主題的學生占50.5%,學習方法、挫折與應對分別以49.5%、47.4%緊隨其后,其余的主題均為45%以下。可見,情緒管理、處理和同學的關系、學習壓力管理、自我認識自我接納這四個主題,是學生們最需要的主題。
2.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主題需求的年級差異
將年級與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主題需要,進行交叉列聯(lián)表分析(見表2),其中六年級學生選擇的主題的頻次超過50%的順序依次為:情緒管理(63.9%)、處理和同學的關系(52.6%)、學習方法指導(51.5%),其余主題均低于50%。
七年級學生選擇的主題頻次超過50%的順序依次為情緒管理(71.1%)、學習壓力管理(68%)、處理和同學的關系(62.9%)、自我認識、自我接納(55.7%)、挫折與應對(54.6%)、處理和老師的關系(51.5%),其余主題均低于50%。
從年級之間來看,在處理和家長關系、學習動機、學習方法、青春期教育、職業(yè)生涯的幾個主題中,六年級到七年級有所下降,其余主題均升高。六、七年級和12個心理健康教育主題之間分別進行交叉列聯(lián)表的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處理和老師的關系(χ2= 13.96,p< 0.05)、學習壓力管理(χ2= 8.88,p< 0.05)、挫折與應對(χ2=4.31,p< 0.05)具有顯著性差異,而其他主題則無顯著差異。這說明了六、七年級學生之間除了對于情緒管理、處理和同學關系等主題是共同需要外,七年級與六年級相比在處理和老師關系、學習壓力管理和挫折與應對方面還有特別的需求。endprint
3.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對于心理健康課教學方式的需求
在希望的教學方式上,90.3%的學生希望教學是以心理游戲的形式開展,可見心理游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心理健康課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渴望體驗、游戲的需要。71.3%的學生特別喜歡用視頻的方式來進行教學,55.9%的學生希望以放松訓練的形式,而47.7%的學生選擇了情景表演,其余學生的選擇均低于30%。在六、七年級和心理健康課七種教學形式之間分別進行交叉列聯(lián)表的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在放松訓練這一教學形式上(χ2=6.41,p< 0.05)兩個年級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六年級和七年級選擇放松訓練的分別是46.9%和64.9%,由此七年級的學生更渴望上心理健康課的時候用放松訓練的方式。
(三)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方式的需求
在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方式方面,調查結果顯示:64.8%的學生希望以心理情景劇的方式,61.75%的學生希望采用心理健康課的方式,46.6%的學生希望采用心理漫畫和心理手抄報的方式,31.1%的學生希望采用心理專題講座的方式,其余6種方式均低于30%。在六、七年級和心理健康教育開展方式之間分別進行交叉列聯(lián)表的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僅個體心理輔導在年級間存在著顯著性的差異(χ2= 6.35,p< 0.05),且六年級和七年級學生選擇這一方式的比例分別為13.3%,27.8%,但兩個年級學生選擇此項的人數(shù)并不多。
三、討論和展望
(一)處于中、小銜接期的學生在心理健康課教育主題、教育教學方式上存在著共性需要以及個性需要
1.六年級學生和七年級學生在情緒管理、處理和同學關系、學習壓力管理等主題方面具有共性的需要。同時,七年級的學生可能因面臨著適應初中生活的任務,因而在處理和老師的關系、學習管理、挫折與應對方面存在著個性化的需求。對于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剛剛進入初中,需要面對初中階段新的老師、新的學習要求以及隨之帶來的可能的挫折;而六年級的學生早已適應了小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因而這可能是七年級學生在這三個主題上顯示出和六年級不同的原因。這和丁桂鳳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初一的學生相對于初中其他的年級,存在著較多的適應問題[7]。教師在設計和安排課程內容時,可依據(jù)七年級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設置相應的課程,以滿足學生在這一時期的發(fā)展需要。而更進一步,在兩個年級學生共同需要的主題上,不同年級的學生需求究竟有何不同,本次的調查并未體現(xiàn)出來,這也為接下來更為深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同時,六、七年級的學生還存著不同的個性需要,這集中體現(xiàn)在七年級學生在處理師生關系、學習壓力管理、挫折與應對主題方面的需求,七年級在設置課程的時候,應側重在適應過程中和老師的關系、學習壓力管理,挫折應對等方面設置相應的干預課程。
2.在教學方式上,六、七年級學生對于心理游戲、情景表演、視頻觀看都顯示出較大的共同興趣,因而教師在進行教學方式的選擇的時候應有側重地多選擇這些方式進行教學,而七年級學生對于放松訓練存在個性化的需求。這可能和七年級學生剛入學,面臨較大的適應方面的問題有關,教師可以在課堂內適當?shù)丶尤敕潘捎柧殻瑤椭鷮W生學習應對初中生活帶來的壓力。
3.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上,兩個年級的學生存在的共性需求多,個性需求少,共性需求主要表現(xiàn)在心理情景劇、心理健康課、心理漫畫等方式方面,其中對心理情景劇的需要還略高于心理健康課,學生內心也是真正渴望全面參與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僅僅滿足于老師的講授。個體心理輔導這一方式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并不是特別需要,但是六、七年級之間差異顯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個別剛進入初中的七年級學生而言,有可能有小部分學生有個體在適應方面或者其他方面的需求,因而渴望得到心理輔導的支持。而對于七年級部分有入學適應問題的學生,心理輔導中心應特別針對初一新生做好相關的宣傳工作,使學生充分了解個別輔導的意義、作用以及學校個別輔導開放的時間和預約方式,讓這部分學生能夠得到心理支持。
(二)研究展望
本次研究對處于中、小銜接期學生對心理健康課設置的必要性、喜歡程度、心理健康課的主題、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這五個方面的需求和認識進行了調查,了解了處于中、小銜接期的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主題的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但對于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的共性需要究竟有何不同,調查結果并未能體現(xiàn),這為接下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另外,心理健康課主題的設置不僅僅要考慮學生的需要,還要依據(jù)學生的發(fā)展特點,以及心理適應的需要,在相關心理學、教育學學科的引領下,更全面、綜合地設計主題,因而,接下來可以從自我意識、人際關系、學習指導、情緒管理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個角度進行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調查,以期設置出相對合理,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和社會適應需要的心理健康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廖全明,黃希庭.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模式的構建[J].心理科學,2009,32(2):274.
[2]王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現(xiàn)狀與改進對策[J]. 教育探索,2008(2):122-123.
[3]吳武典.學校輔導工作[M].臺北:張老師文化視野股份有限公司,1995.
[4]林丹華,陳露茜,姚夢麗. 任重道遠——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研報告[J].中國德育,2010(10):8.
[5]王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銜接實踐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6]丁岺維.心理游戲在中小銜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7]丁桂鳳,趙國祥.中學生的適應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8,6(2):89-93.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思明區(qū)觀音山音樂學校,廈門,3610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