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大學 山東 煙臺 264001)
一篇經(jīng)貿類論文的翻譯實踐報告
湯靜文
(魯東大學山東煙臺264001)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飛速發(fā)展。與此同時,我們需要警惕防范對外貿易帶來的問題,居安思危。而對外貿易的安全問題一直是學者關注的重要問題。
這份報告是根據(jù)《進口玩具的安全、消費者保護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技術貿易壁壘協(xié)定:前景、進展和問題》的翻譯實踐書寫而成,并且描述和總結了翻譯實踐的過程和翻譯任務的完成。報告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翻譯任務描述,即對原文的問題特征、翻譯任務要求或讀者需求方面進行分析。第二部分則是對翻譯過程的描述,在此章節(jié)中,筆者描述了譯前、譯中和譯后翻譯過程。第三部分是本報告的重中之重,案例分析。筆者對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通過相應的翻譯方法、策略和理論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解決。
對外貿易;翻譯報告;文本分析
這篇翻譯時間報告的對象是一篇刊登在國外期刊上的文章。原文章寫作的主要背景是人身健康權與進口安全問題,其中討論的最主要層面是產(chǎn)品的安全性問題。
顯然,原文章的類型是信息類文本。信息類文本把重點置于內容。信息類文本著重傳達事實、信息、知識以及一些觀點想法。因此,在翻譯信息類文本的時候,重現(xiàn)原始文本的內容應被視為是首要任務。所以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譯者應遵循目的性、忠實性和準備性原則。
翻譯是一個把原始語轉化成目標語言的工作,這項工作要遵循三個步驟:譯前,譯中以及譯后。
第一階段首先是譯者在開始翻譯前的準備工作。其大致的要求是:譯文應該忠實于原文,并且原文中的信息都應被一一呈現(xiàn)。此外,譯者要盡量使譯文擺脫翻譯的痕跡,讓譯文讀起來更加地道連貫。第二階段是著手進行文章的翻譯。每翻譯一個句子時,譯者都會去反復檢查其翻譯的意思是否正確。最后一個階段則是翻譯的檢查工作。在這部分,譯者會把譯文從頭到尾檢閱,以發(fā)現(xiàn)如格式是否正確,是否存在遺漏等等。
一個成功的實踐需要理論的指導。同樣地,一個好的翻譯實踐也需要基于一些翻譯方法。筆者接下來所列舉的一些翻譯理論在此翻譯實踐中都有所應用。
根據(jù)奈達的理論,動態(tài)對等就是“翻譯的質量在于原文的信息被轉化成目標讀者的語言時,目標讀者能有與源語讀者高度相似的反應”。他提出的另一個術語是“功能對等”?!肮δ軐Φ取边@一術語不僅是說明在源文化中源文本的功能與目標文本的功能之間的等價性,而且,這個“功能”能被認為是文本的屬性。
還有一個偉大的翻譯理論幫助譯者去完成翻譯,這就是目的論,其注重于翻譯的目的,并且把文本視為實際對象。翻譯的內容應具有可讀性,流暢性和準確性,并且可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被目標語言的讀者所接受,并最終形成一種翻譯模式。
4.1 Example 1
第二段是關于玩具在不同國家的規(guī)定和生產(chǎn)方法,這些國家的技術法規(guī)和標準都涉及到國際貿易法和人權法。
在這種情況下,“de jure”或“de facto”對筆者來說都是陌生的詞匯。筆者查閱字典并發(fā)現(xiàn)它們可以被追溯為拉丁文,意思是“法律上的,理上的”以及“實際上的,事實上的”。一開始,筆者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結果翻譯成“技術法規(guī)和有關玩具質量的安全標準,即使沒有歧視性的“法理”或“事實”,可能會產(chǎn)生貿易障礙,因為國與國之間的標準和法規(guī)是不一樣的”。然而,用這種方法進行翻譯并不符合嚴復“信達雅”的翻譯三原則,尤其不符合“達”與“雅”的要求。這就引出第一個難點,那就是由于有很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一些英語句子的意思會很難以去理解。在中文的表達上,結果往往會被置于最后的位置,然而英語則正好相反,它習慣把原因置于最后。第二個難點在于在翻譯成中文時候的表述。筆者對此感到進退兩難。接著,筆者對該部分進行了多次的思考和研究,最后,筆者調整了單詞順序以及思考了句子之間的邏輯性關系。最后翻譯為“技術法規(guī)和標準中有關玩具質量和安全的規(guī)定即這些規(guī)定并沒有歧視性的“法理”或“事實”, 但這些標準和法規(guī)在國際之間的差異也有可能造成貿易障礙”。
4.2 Example 2
“inter alia”是一個源自拉丁文的插入詞,最常用于常規(guī)的文檔,意思是“尤其,特別是”?!?While globalization, by its impact on”這句話筆者在第一次翻譯時把其翻譯成“雖然全球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翻譯顯得不太適合。信息型文本的翻譯不像普通的翻譯。如果有必要的話,刪除掉一些語義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和目的論,翻譯不應該強調形式與內容之前的對應關系。這種翻譯的特點是簡明易懂,便于讀者理解的,還能夠簡化文章內容。翻譯工作者需要做的是保持前后信息的連貫性,避免復雜冗長的內容,這樣一來讀者方能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就獲取到最大化的信息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筆者采用了省略和意譯的翻譯策略。“inter alia”的意思被刪除掉了。從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角度來看,翻譯工作者應該為受眾創(chuàng)造一種源語與目標語言之間的關聯(lián)性。這樣,這個句子就被翻譯成“雖然世界趨于全球化,但一個國家所扮演的角色有可能會影響人權,而促進和保護所有人權是國家的首要責任”。
[1] 何劍,徐元,2009,貿易安全問題研究綜述[J],《財經(jīng)問題研究》:19-23。
[2] 任利娜,2014,信息型文本的特點和翻譯[J],《青年與社會》:298。
[3] 原傳道,2005,英語“信息型文本”翻譯策略[J],《中國科技翻譯》:50-52。
湯靜文(1994-),女 ,漢族, 山東萊州人,研究生在讀,魯東大學, 研究方向:英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