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美,樂敏莉,向方華,熊國相,董能讓,徐新華△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yī)院:1.骨外1科;2.放射科 445000)
·經驗交流·
復方竹節(jié)參聯(lián)合抗結核藥治療骨結核的臨床效果及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研究
胡家美1,樂敏莉2,向方華1,熊國相1,董能讓1,徐新華1△
(湖北民族學院附屬民大醫(yī)院:1.骨外1科;2.放射科 445000)
目的探討復方竹節(jié)參聯(lián)合抗結核藥治療骨結核的臨床效果及對T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方法選取該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骨結核患者9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例。對照組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復方竹節(jié)參治療。兩組均隨訪12個月,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及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評價發(fā)熱、血沉異常、膿腫及骨質密度等癥狀恢復時間。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70.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觀察組患者發(fā)熱消失、骨密度及血沉恢復、膿腫吸收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白細胞介素(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6、IL-10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對照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CD3+、CD8+水平升高,CD4+、CD4+/CD8+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CD3+、CD4+、CD4+/CD8+升高,CD8+水平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復方竹節(jié)參聯(lián)合抗結核藥治療骨結核患者療效顯著,可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抑制促炎癥因子病理性升高,且無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復方竹節(jié)參;抗結核藥;骨結核;療效;免疫功能
骨結核全稱為骨與關節(jié)結核,主要是一種結核桿菌侵入骨或關節(jié)所致的化膿性破壞性病變[1]。骨結核病程較長,且膿腫潰爛穿破皮膚與外界相通后不易愈合,易形成瘺管、竇道等,若診治不及時,可造成脊柱畸形、關節(jié)被動和主動活動受限,甚至截癱等嚴重后果,給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壓力造成嚴重影響[2]。雖然近年來經典的西醫(yī)抗結核治療取得了巨大進展,但骨結核治療長期服用西藥,容易產生耐藥性或肝功能損害。大量研究表明,中藥不易引起肝功能損傷,不但具有明顯抗癆作用,而且在扶正、增強免疫方面具有獨特優(yōu)勢[3]。采用中西醫(yī)結合優(yōu)勢互補的方式治療骨結核疾病,是目前臨床公認的一個最佳選擇。本研究旨在探討復方竹節(jié)參聯(lián)合抗結核藥治療骨結核患者的療效,并分析其對免疫功能、炎癥因子的影響,以探討其可能作用機制。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骨結核患者94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7例。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關節(jié)均伴不同程度活動功能障礙;(2)年齡24~70歲;(3)均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簽訂知情同意書;(4)骨結核病程在2年以內;(5)患者選擇接受藥物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肺、腎、肝等功能嚴重異常;(2)合并其他骨科疾病或結核;(3)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婦女;(4)結核冷膿腫或死骨已經形成。觀察組男28例,女19例;年齡24~69歲,平均(45.32±5.42)歲;病程3個月至2年,平均(1.52±0.45)年;結核發(fā)病部位:脊柱20例、膝關節(jié)5例、髖關節(jié)6例、肘踝關節(jié)9例、其他部位7例。對照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26~70歲,平均(46.18±6.03)歲;病程3個月至2年,平均(1.53±0.49)年;結核發(fā)病部位:脊柱19例、膝關節(jié)5例、髖關節(jié)5例、肘踝關節(jié)10例、其他部位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包括異煙肼60 mg/d、利福平450 mg/d、吡嗪酰胺1 500 mg/d、乙胺丁醇750 mg/d、鏈霉素750 mg/d;觀察組在抗結核藥物基礎上結合復方竹節(jié)參3片/次,每日3次。治療周期9個月。
1.3療效評價標準 于治療3個月后評價療效[4]。治愈:治療后全身表現良好,體溫、血沉指標恢復正常,局部無明顯癥狀,未產生膿腫或者是竇道,X線示膿腫完全消失或者鈣化,無死骨或已徹底吸收、替代,骨密質較入院增高。有效:治療后患者體溫、血沉基本正常,局部癥狀明顯改善,X線示膿腫范圍縮小,骨質破壞部位部分恢復。無效:治療期間病灶靜止后又趨活動,患者血沉加快,X線示膿腫未減少,甚至進一步增大。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觀察指標 (1)于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采取患者靜脈血5 mL,用ELISA測定血清白細胞介素(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6、IL-10水平;(2)觀察兩組患者發(fā)熱消失、骨密度及血沉恢復、膿腫吸收時間;(3)檢測兩組治療前及治療3個月后CD3+、CD4+、CD8+等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變化,檢測試劑購自美國BD公司,采用APAAP橋聯(lián)酶標技術檢測;(4)兩組均隨訪12個月,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3.62%)明顯高于對照組(70.2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發(fā)熱消失、骨密度及血沉恢復、膿腫吸收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2。
2.3炎癥因子變化 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IL-1、TNF-α、IL-6、IL-10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見表3。
2.4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 對照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CD3+、CD8+升高,CD4+、CD4+/CD8+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患者治療3個月后CD3+、CD4+、CD4+/CD8+升高,CD8+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2.5安全性評價 對照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胃腸惡心、嘔吐反應5例,皮疹2例;觀察組出現惡心、嘔吐癥狀4例,皮疹3例。給予胃黏膜保護藥及抗過敏藥物治療后好轉,兩組患者均每半月或1個月檢查1次肝腎功能,未見肝功能損害病例,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恢復時間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變化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
結核病主要由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所致,我國結核病感染人數居世界第二[5]。骨結核是我國臨床常見的肺外結核重病癥,因其早期癥狀表現非常隱蔽,常無法引起患者足夠重視,一旦出現明顯癥狀,病情通常已發(fā)展至中晚期,預后較差。多數患者會出現寒性局部膿腫和潰爛穿破皮膚,形成竇道、瘺管等,對骨關節(jié)造成嚴重破壞,關節(jié)活動受限甚至出現不同程度殘疾,給臨床診斷治療提出了難題[6-7]。近年來,骨結核患者通常采用傳統(tǒng)抗結核藥物治療,但容易產生藥物依賴性。部分毒力較弱結核菌長期刺激機體,引發(fā)病變骨周圍結核結節(jié),結節(jié)周圍包裹著層層的纖維結締組織,采用傳統(tǒng)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很難深入其中殺死細菌,遠期療效并不十分理想,易導致疾病復發(fā)。
骨結核在傳統(tǒng)中醫(yī)學中被稱為骨癆或流痰,屬于陰證的一種,本病多由素體陽虛,營養(yǎng)不足,腎虧骼空所致。骨癆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患久會出現氣血凝滯、風寒痰濁深伏于骨等癥狀[8]。故乃需祛風除濕,溫陽養(yǎng)血,活血化瘀通絡,補腎益氣為基本治療原則。本研究觀察組應用復方竹節(jié)參,組方有竹節(jié)參、淫羊藿、地蜂子、白芍、當歸、穿山龍、青風藤等組成。陳龍全等[9]應用復方竹節(jié)參治療風濕性、類風濕性、骨性、損傷性、骨質增生性等關節(jié)炎有較好療效。方中竹節(jié)參主要成分為竹節(jié)參皂甙,因其具有人參樣、三七樣藥理作用,具有補虛強壯、散瘀消腫的功效;日本在20年代曾將竹節(jié)參作為人參代用品在臨床廣泛應用。淫羊藿具有壯骨強筋,補腎益精扶氣的功效;當歸益氣活血;地蜂子具有清熱解毒、止痛止血功效;穿山龍、青風藤合用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功效;白芍斂陰補血、緩急止痛。縱觀全方,既可祛風除濕、梳理陽氣,活血化瘀通絡以治標;又可溫陽養(yǎng)血,填精增髓,補腎益氣以治本。本研究觀察組在抗結核治療基礎上結合復方竹節(jié)參,有利于患者溫經散寒,扶正祛邪,活血化瘀,使患者血沉速度明顯下降,幫助降低低燒體溫,加快膿腫吸收,促進骨密度恢復,與復方竹節(jié)參的藥理作用相符。本研究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說明復方竹節(jié)參聯(lián)合抗結核藥可提高骨結核治療療效。
研究表明,炎癥反應是骨結核病情進一步加重的一個關鍵因素[10]。TNF-α是一種多生物學活性細胞因子,是骨結核炎癥反應啟動及促炎因子。同時,TNF-α又進一步促進IL-1地釋放,加重患者病情發(fā)展。國內學者研究亦表明,IL-6和IL-10是機體應激反應的促炎和抗炎因子,其中IL-6是組織損傷標志;IL-10是由單核巨噬、T淋巴等細胞產生的免疫抑制因子,是機體重要的抗炎因子,能夠改變機體免疫應答及抗原表達,對細菌傳染亦具有重要作用[11-12]。故TNF-α、IL-1、IL-6、IL-10等炎癥因子可作為骨結核治療靶點。本研究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IL-1、TNF-α、IL-6、IL-10水平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lt;0.05)。由此可見,復方竹節(jié)參可能通過抑制患者TNF-α、IL-6、IL-1等促炎因子病理性的升高,從而減輕炎癥反應,亦能加強抗炎因子IL-10生成,保證IL-6、IL-10平衡,對骨結核患者節(jié)腔內炎癥遞質產生及清除具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機體恢復。
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結核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結核患者CD8+細胞占優(yōu)勢,CD4+細胞數可減少,而CD4+能選擇性攻擊感染了結核桿菌的巨噬細胞,控制結核菌感染。CD4+/CD8+比例失調,對B淋巴細胞分化及抗體合成均具有抑制作用,造成機體免疫失衡,結核菌不易被殺滅,導致疾病遷延。常規(guī)抗結核治療,僅為殺滅或者抑制結核菌,對免疫功能改善收效甚微[13-14]。本研究表明,在應用復方竹節(jié)參治療后觀察組CD3+、CD4+、CD4+/CD8+升高,CD8+水平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說明復方竹節(jié)參能夠有效改善骨結核免疫狀態(tài)。
綜上所述,復方竹節(jié)參聯(lián)合抗結核藥治療骨結核患者療效顯著,可增強患者免疫功能,抑制促炎癥因子病理性升高,無嚴重不良反應,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1]Wu G,Chen L,Li H,et al.Comparing microspheres with different internal phase of polyelectrolyte as lo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bone tuberculosis therapy[J].Biomed Res Int,2014(2):297808.
[2]胡琴.優(yōu)質護理服務及健康教育對骨結核患者恢復的影響[J].醫(yī)療裝備,2015,14(4):176-177.
[3]Wu WG,Zheng QX,Guo XD,et al.A programmed release multi-drug implant fabricated by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ology for bone tuberculosis therapy[J].Biomedical Materials,2009,6(4):467-470.
[4]李娜.優(yōu)質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對骨結核患者康復的效果[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5):163-164.
[5]胡家美.復方竹節(jié)參治療腰椎間盤摘除術后根性疼痛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4):426-427.
[6]胡家美.透明質酸鈉聯(lián)合復方竹節(jié)參治療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4):1699-1700,1707.
[7]但桂芬.磁共振成像在骨結核和骨腫瘤中的診斷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83-84.
[8]馬皎潔,賀紅,李寶月,等.骨結核住院患者的營養(yǎng)風險篩查分析[J].中國防癆雜志,2014,36(8):691-695.
[9]陳龍全,張國安,何軍,等.復方竹節(jié)參片治療風濕類疾病218例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yī)國藥,1998,9(5):391.
[10]金曼,陳晨,王君毅.淺談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對高齡骨結核手術患者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1):251-253.
[11]楊國強,張靳,廖偉,等.陽和湯聯(lián)合西藥抗結核藥物治療骨結核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5,15(33):6487-6490.
[12]張志文,徐篤明.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骨結核57例臨床觀察[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5(16):39-40.
[13]王文紅,李紅菊,劉莎莎.中醫(yī)藥治療骨結核的經驗總結[J].中國民間療法,2012,20(7):57.
[14]李建華,張文龍,鮑玉成,等.結核感染T淋巴細胞斑點試驗在骨結核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10):1770-1772.
胡家美(1974-),副主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脊柱及創(chuàng)傷顯微外科研究。△
,E-mail:xuxinhuamdyy@163.com。
10.3969/j.issn.1671-8348.2017.33.040
R52
B
1671-8348(2017)33-4727-03
2017-05-29
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