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海纓
基于學科教學基本要求的初三記敘文寫作面批指導
符海纓
根據(jù)《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及上海市虹橋中學九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記敘文面批指導的教學實踐,通過制定寫作計劃、作問題式審題、課上“頭腦風暴”與課下聊天等方式,開展面批與講評相結合的路徑來提升初三記敘文教學的有效性。
課程標準 面批 初三記敘文寫作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在六至九年級的寫作要求中明確學生“能體會寫作的得失經驗,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有修改作文的習慣”。
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師針對學生的作文,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作文的優(yōu)點與不足,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修改。
《2016年上海市初中語文課程終結性評價指南》中對初三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是“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能記敘生活中的人、事、物” “文章應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結構完整,條理清楚,表達通順、連貫”等?;谏鲜龅膶W科基本要求,初三學生的作文面批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記敘文寫作進行的。
1.依據(jù)數(shù)據(jù),了解學情
依據(jù)2015年上海市長寧區(qū)學業(yè)質量綜合評價綠色指標的數(shù)據(jù),筆者了解到本校初三年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其中作文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2015年上海市虹橋中學初三年級學生作文得分情況
2.依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學情
從學生的答卷情況看,學生兩頭差距很大。在作文方面表現(xiàn)出以下問題。
(1)審題不深入,思考欠嚴謹。從部分低分作文來看,學生審題時不加思考,下筆就寫,致使寫作內容偏離了題旨。還有些學生僅從表面的認識來審題,即使沒偏題,也得不了高分。
(2)選材不恰當,材料缺個性。很多學生的作文,尤其是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在寫作中,如何選擇恰當?shù)牟牧?,是一大困難。學生拿到作文題,不知道哪些生活素材能恰當?shù)乇憩F(xiàn)主題,為了應付考試,隨意編造,致使材料選擇失當。另外,絕大多數(shù)學生所選材料運用的次數(shù)太多,早已沒有新鮮感,更缺乏個性。作文中缺乏生動鮮活的材料,是最為嚴重的問題。
(3)語言不流暢,書寫少規(guī)范。 教師仔細閱讀學生的作文,可以看出他們的語言不流暢,故事情節(jié)之間也缺少必要的前因后果的聯(lián)系,前后矛盾的情況也常常出現(xiàn)。部分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甚至出現(xiàn)前言不搭后語,網(wǎng)絡語言隨意使用的情況。學生的卷面情況不理想,字體不清晰,不易辨別,隨意涂改的情況嚴重,都會影響作文的得分。
《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對中學生提出的寫作要求是:“能根據(jù)作文題目、有關情景或材料,確定寫作要點和中心;能調動已有的生活、知識積累,選取符合題意的材料;能運用敘述、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等表達方式,寫出感情真實、內容充實、中心明確的文章”“能記敘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并能以自己的生活為基礎,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表達對未來的向往和憧憬”。根據(jù)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三的寫作主要是圍繞寫人、敘事的記敘文訓練展開的。
在初三短暫而又緊張的學習中,究竟哪些題目才能使得訓練更有效益呢?這些題目應該是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通過這些故事,能生發(fā)出他們的一些思考和領悟,并便于他們寫出真情實感的題目。
學生的生活來自校內校外,而課堂內外的學習又占據(jù)了他們一大部分的生活。在這些學習和體驗中,他們有成功的喜悅,有失敗的淚水,有被人幫助的感動……這些共同構成了學生成長的主旋律。通過這樣的分析,學校教師確定了一些訓練的母題:我終于戰(zhàn)勝了困難、感動的瞬間、我的校園生活、樂在其中、我們這個班、忘不了他等。
這些題目在寫作的結構上可以由一件事構成,如“我終于戰(zhàn)勝了困難”,也可以由多件事構成,如“我的校園生活”;主語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們”;可以是通過細節(jié)描繪來陳述故事、體悟成長的,如“感動的瞬間” “忘不了他”,也可以是通過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來感悟道理的,如“樂在其中”等。依據(jù)學科標準和學情來制定寫作復習計劃,能使得整個復習過程有條不紊,為提升初三寫作復習的效率奠定了基礎。
教師指導寫作,可以從分析題目中的中心詞或者關鍵詞著手。例如,“我終于戰(zhàn)勝了困難”這個題目,學生在審題時,較多關注的是“戰(zhàn)勝困難”,卻容易忽視“終于”這個詞。所以在寫作時,就會出現(xiàn)重點偏離、選材不當?shù)那闆r。而這篇文章應該特別注重“終于”這個詞,因為有了它,文章就偏向于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可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每一步前行,每一段過程都可以有不同的體會。針對學生的審題,教師可以相應地提出一系列問題,以幫助學生正確把握題目中的關鍵詞。例如 “你認為這道題目的關鍵詞是什么?”“有‘終于’和沒有‘終于’這個詞,題目有什么區(qū)別?”“是什么幫助你戰(zhàn)勝困難的?”等,用問題鏈的形式幫助學生思考,逐步形成問題意識,并在對問題的思考、認識和解決的過程中,達到正確審題,正確把握文章寫作重點的目的。
對于學習能力中等偏下的學生來說,寫什么是他們最為頭痛的事情。基于學校的學情,教師主要采用了課上同學互助的“頭腦風暴”,課下師生聊天啟發(fā)的方式,幫助他們回憶生活點滴,通過同齡人的事例激發(fā)每個學生與眾不同或者是類似的生活經歷,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因為“寫什么”而頭痛的問題。
例如,“我的校園生活”這個題目。初看這道題目,很多學生覺得校園生活無非就是上下課,沒有什么值得寫的事情。于是在課上,教師啟發(fā)學生關注學校的自然筆記課程、場館課程、每學期的拓展課以及學校五大節(jié)活動等,學生之間交流互補,調動以往生活經歷,生生互動,營造生動、活潑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課下,教師與學生聊天,關心他們的校園、家庭生活,并通過參與學校的各項學生活動,發(fā)現(xiàn)屬于學生個人的與眾不同的校園體驗,或是集體活動中個人突出的貢獻等。在這樣的頭腦風暴與師生聊天中,教師給予每個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教師在傾聽學生發(fā)言的同時,也積極思考,發(fā)現(xiàn)他們與眾不同的經歷,幫助他們回憶過往,充分發(fā)掘寫作素材。
在這樣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刻地體會到,作為教師,要關心學生的生活,也應該關注學校的課程與活動,這有利于引導學生依據(jù)個體的生活狀態(tài)和學習狀況,選取符合題意的材料,從而能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學生在完成作文之后,教師主要采用面批與講評相結合的方法,力求讓學生的寫作能達到要求,并努力使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基于學校的學情,學生的第一稿作文通常是字數(shù)達到要求,但是會有許多學生出現(xiàn)詳略不當、缺少故事的前因后果、主旨不突出等問題。在第一次批改之后,教師就采用一對一面批交流的形式:通常教師會讓學生先圈畫自己文章中能體現(xiàn)題目和主旨的句子,再以問題鏈的形式與學生交流作文中的問題。如“我終于戰(zhàn)勝了困難”這個題目,教師會根據(jù)學生的作文提一系列的問題:“你作文中所說的困難是什么?” “你是怎么一步步解決這個困難的?” “你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等。通過師生對話,學生逐步明確了自己文章的材料是否合適,自己所選擇的材料是否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主旨,詳略是否得當?shù)?。初改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在接下去的修改中,能根據(jù)題目再次確認適合的材料,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并關注文章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主要段落與全文主旨的關系等。
再次的修改,是在學生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情節(jié)與結構、有明確的主旨的前提下,教師與學生再次面對面交流。教師會在之前的基礎上,進一步精修細改。如改了哪些地方,為什么這樣改,改得怎么樣,還可以怎樣改等,這也是作文技巧運用深化的過程。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是會依據(jù)學生水平和學力的不同,尊重差異,分層要求。對于學習能力相對薄弱的學生,在第二次面批中,教師會幫助這樣的學生一起修改病句,讓學生能夠關注句子的完整性,使得語言通順、主旨突出。教師通過鼓勵,讓學生能夠完成每一次的作文,達到基本要求,切忌提出過高要求,使得他們自暴自棄。
而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將會在句子通順流暢的基礎上,讓學生能更加關注所講故事情節(jié)是否有曲折起伏,是否可以提供一定的故事背景及后續(xù)的變化等。教師會根據(jù)作文的要求,結合所學的課文給學生一定的范例,如《背影》一文中家中變故的背景,《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中“我”被打的原因,《秋天的懷念》一文中“我”和妹妹去北??淳栈ǖ慕Y尾等,優(yōu)秀的課文也能給予學生很大的啟發(fā)。
課堂講評時,教師會將面批修改前后的文章印發(fā)給學生,讓他們對修改后的作文與原文進行比較,而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得到鼓舞。同時,也將典型作文在課堂上進行講評。在講評時,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并交流點評修改后在哪些方面有了突出的變化,又可以有哪些修改,并比較自己的作文,是否可以從中獲得啟發(fā),對自己的作文做進一步的修改。
這樣的講評方式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學生之間加強了信息的相互交流,學習了別人作文的長處,找到自己作文的短處,更重要的是,可以以點帶面,提高教學有效性。
通過面批指導學生的作文,旨在能逐步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學生“能體會寫作的得失經驗,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進步;有修改作文的習慣”。
1. 有利于作文教學效益最大化
面批時,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輔導,可就學生作文的不同情況,從立意選材、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當面點評,能使學生真正明白自己的得失,也有利于就其各自的問題進行修改。因此教師面批作文,通過了解學生真實的寫作狀態(tài),對癥下藥,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讓學生寫出個性化的作文,使得作文評改效益最大化。2016年長寧區(qū)初三學業(yè)質量監(jiān)控中本校作文得分情況見表2。
表2 2016年上海市虹橋中學初三年級學生作文得分情況
從表2中可以看出,本校的初三學生在寫作中取得了進步,這與教師有效的作文輔導和作文的面批修改是分不開的。
2. 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修改習慣,促其進步
面批時,教師評講學生作文中的優(yōu)點與問題,并做出簡單的修改,更多的是給出學生修改的建議,通過問題鏈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師及時的批改與面批,能抓住每個學生作文中的問題,使得學生有了修改的方向和動力。經過修改的作文,可能有質的飛躍,也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修改作文的習慣。
傳統(tǒng)作文批改,教師往往是先獨立批改,書寫評語,然后集體講評。事后,很多學生閱讀評語,但是未能做更多的思考與改進,教師許多的辛苦也就付之東流,學生也未能再進步。而本文介紹的面批,是在面對面的交流后,及時做出修正,不斷提高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能力,從而使之進步。
基于本校的學生數(shù)量相對少的情況,學科教師是人人面批作文的。教師主要利用的時間是課間,或是學生的自習課,或是晚自修。教師還利用雙休日的時間,與學生通過微信、QQ、電子郵件等方式,就學生的作文做批閱與交流,讓學生在第一時間知道自己的寫作結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時效性。
而對于更多的學校,如何更好地利用面批輔助課堂教學,是需要思考的??梢圆捎貌糠置媾?,及時評講的方式,將面批之前與之后的作文進行對照,讓學生發(fā)現(xiàn)變化,并可以針對自己文章的問題進行修改,這樣可以更好地發(fā)揮面批的優(yōu)點。
符海纓 上海市虹橋中學 20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