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民 彭 斌
“05方案”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王利民 彭 斌
自“05方案”實施以來,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成效顯著,但也還存在著以下問題:學校管理部門重發(fā)動輕資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重評價輕指導;學生重過程輕效果;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間缺乏系統(tǒng)統(tǒng)籌。為解決這些問題,應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加強對思想政治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訓;規(guī)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過程指導與評價;科學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實踐教學 問題 對策
一
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先后頒布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司(2005)5號)和《<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教社司(2005)9號)兩個文件,明確規(guī)定: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這一系列文件被簡稱為“05方案”,“05方案”從2006級學生開始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普遍實施。
從“05方案”實施至今十余年來,其成效到底如何呢?通過筆者對湖南省部分高校的調查發(fā)現,自2006年以來,各高校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穩(wěn)步增加,不斷探索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效果顯著,但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學校管理部門重發(fā)動輕資助。
自“05方案”實施后,各高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重視程度穩(wěn)步增加。調查顯示,80%的高校設立了獨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集中管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和實踐教學。每個學期,從校領導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部,都很重視實踐教學的前期發(fā)動工作,會召開專門的會議進行布署,期末也會對實踐教學成效進行檢查驗收。但是,大部分學校在經費投入方面,并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在筆者調查過的學校中,47%的學校沒有設立專門的實踐教學經費,53%的學校雖有實踐教學經費,但份額不足理論教學經費的五分之一。而實際上,實踐教學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小組的指導,還需要學生走出課堂或校門,這些相比于理論教學,經費需要更多。結果由于經費的限制,該走出去的沒有走出去,該舉辦的活動辦不起來,最后學生隨意弄個實踐報告蒙混過關。
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重評價輕指導。
絕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都是采取大班制教學,一個課堂往往容納一百甚至兩百人以上,一個教師一個學期可能承擔了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教學任務。這在理論教學方面,勉強可行,但實踐教學的組織遠比課堂理論教學復雜,一個老師不可能同時指導這么多學生,因而大多數高校的做法是:教師把實踐教學任務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上交一個書面材料作為教師評分的依據,而過程中,教師則是缺席的。最終,當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檢查時,看重的也是書面材料,而不是進行過程評價,這就導致了實踐教學中沒有“教”只有“學”,而實踐教學本應該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踐行的統(tǒng)一。”[1]
第三,學生重過程輕效果。
相對于理論教學,由于實踐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趣味性,學生大多對之非常喜歡,因而都能積極參與,按要求完成任務,但大多數同學對實踐教學的目的并不理解,只純粹把它當作一項趣味活動來進行,比如:有的同學在觀看反腐倡廉的教育視頻時,看到的是奢侈品和高消費;有的同學在參觀考察時,忙著自拍及與同學嬉戲;有的同學參加志愿者活動,僅僅是為了在自己的求職簡歷上有這么一個記錄。這樣的實踐教學過程,沒有觸及學生的心靈,沒有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更沒有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因而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第四,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間缺乏系統(tǒng)統(tǒng)籌。
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干課程的設置本身具有系統(tǒng)性、邏輯性,因而,其實踐教學的設置也應有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但筆者調查發(fā)現,90%以上的學校中都存在這樣一個突出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各科為政,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各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重復。比如:每門課程設置的實踐教學內容都是參觀考察、社會調查、社會服務這幾項,參觀考察只有那么一兩個就近便利的實踐教學基地,社會服務多是去當地養(yǎng)老院、福利院做義工,社會調查也只能就近調查大學生的相關問題,造成學生從大一時的興趣盎然到大二、大三時的隨便應付,有的同學甚至可以用一份實踐報告來應付所有的課程的作業(yè)。
二
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出現的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采取措施:
第一,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保障機制。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個包含著一系列矛盾和多種要素的復雜系統(tǒng),需要多要素協(xié)同作用才能保證其順利實施,因此,應當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具體如下:一是組織保障。通常高校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獨立負責,沒有專門的實踐教學組織。而實際上,實踐教學往往需要教務部門、學工部門、宣傳部門、團委等機構的參與,但由于這些機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平級,在缺乏上級管理機構協(xié)調的情況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無法得到它們的有效配合,因而,高校應設立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管理機構,這個機構能夠整合協(xié)調各個相關部門參與實踐教學。二是經費保障。相對于課堂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的組織需要更多的經費投入,因此,高校應設立實踐教學專項資金,由實踐教學管理機構統(tǒng)一管理,??顚S?,加強監(jiān)督,確保實踐教學經費發(fā)揮最大的作用。三是基地保障。很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之所以無法開展,是因為缺乏專門的實踐教學基地,因而,高校要充分利用當地的實踐教學資源,選擇有代表性的、便于接待的社區(qū)、企業(yè)、鄉(xiāng)鎮(zhèn)、政府機關和福利機構等作為長期穩(wěn)定的實踐教學基地,本著合作共建、雙向受益的原則,既有效利用當地優(yōu)質教學資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服務,又發(fā)揮大學生的先鋒模范作用和專業(yè)優(yōu)勢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
第二,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訓。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要有這么兩大來源:一部分是直接從高校畢業(yè)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等專任教師;一部分是學校里面的行政人員和學生輔導員等兼職教師。專任教師大多擁有的是從學校到學校,從課堂到課堂的教育經歷,“由校門到校門的‘純學生身份出身’碩士、博士越來越多,他們或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工作的經歷不足,或者根本沒有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的經歷,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體驗”,[2]因而在指導實踐教學時心有余而力不足。兼職教師則由于本職任務繁重,沒有較多的精力投入在耗時耗力的實踐教學上面?!霸趯嵺`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起主導作用,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發(fā)揮作用,關鍵在教師。”[1]為了破解教師實踐教學能力不足這個難題,必須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培訓。當前,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教學的培訓,各級部門已經比較重視,但對實踐教學的培訓卻不多見,因而,應該分級組織專門的實踐教學培訓。實踐教學培訓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集中研討,由中宣部、教育部或省教育工委召開實踐教學研討會,集思廣益,總結各校實踐教學經驗和教訓,探索建構完善的實踐教學模式。二是典型示范,選擇實踐教學效果良好的高校作為典型進行推廣,組織各高校實地考察學習。三是跟蹤指導,采用先進帶后進的方式,組織先進典型對落后高校進行結對指導。
第三,規(guī)范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過程指導與評價。
目前,各高校對實踐教學重結果評價,輕過程指導。其原因于一是部分老師缺乏實踐教學能力,這可以通過培訓來提高;二是由于缺乏經費支撐與課時保障,老師不愿意也沒有精力承擔過多額外的工作任務,因此,很多實踐教學過程處于“放羊”狀態(tài),最后老師憑著一份書面報告給個成績了事。為解決這個問題,高校除了規(guī)范設置實踐教學課時并納入工作量核算,還要對教師的實踐教學過程進行規(guī)范設置,比如,對于學生分組進行的社會調查,可在實踐教學大綱中規(guī)定,老師跟學生見面討論或網絡交流不得少于三次;對于參觀訪問等活動,應在教學大綱中明確規(guī)定老師的三大任務:前期布置安排、中期現場指導和后期引導學生總結反思;等等。并且,應明確規(guī)定,在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進行成績評定時,過程評分與結果評分各自的比重,并細化各項評分指標。
第四,科學設置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
目前,高校中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計劃往往是由該課程的教研室主任單獨制定出來的,“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各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有利于教師個性化的實踐教學設計,也有利于各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盵3]但這樣做容易導致幾門課程的實踐教學內容重復,從而浪費了教學成本,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應統(tǒng)一制定總的計劃和大綱,根據幾門課程的不同內容、目標及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設置一個具有邏輯層次性和形式多樣性的實踐教學體系。比如:大一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和《近現代史綱要》這兩門課程,可以設置觀看教育視頻、參觀訪問、聽英模報告等實踐教學形式,主要通過學生直接接觸各種感性材料,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目標產生情感認同。大二開設《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兩門課程,可設置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討論辯論、社會服務、制作海報出版物或搭建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等實踐教學形式,通過學生自主進行思辨探究活動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認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目標并輸出給社會。有了這樣的總體設計之后,再制定分課程的實踐教學計劃,這樣有效避免了各門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重復的現象,而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不同層面的能力和素質,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興趣,從而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1]王向志.”三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93.
[2]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23.
[3]唐云紅.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容易忽視的問題[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14(5):139.
(作者單位:衡陽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系“湖南省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工程資助項目”2017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三模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17C36)。
王利民(1976-),女,漢族,湖南衡陽人,衡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哲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