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順珍
蜈蚣博弈悖論理性人的認知分析
董順珍
蜈蚣博弈的逆推歸納法預測和現實不相符合,主要原因是局中人并不是完全理性人,博弈的收益信息以及局中人的主觀信念或主觀的認知狀態(tài),會影響局中人做出決策,造成實際博弈結果與理論預測結果大相徑庭。引入新的參數,將主觀信念與感受計入收益,是一種對蜈蚣博弈悖論的有效解釋。
博弈論 蜈蚣博弈悖論 認知分析
蜈蚣博弈是由羅森塞爾(Rosenthal)提出的。蜈蚣博弈具體如下:兩個博弈方A、B輪流進行策略選擇,可供選擇的策略有“合作”和“不合作”兩種。規(guī)則是:A、B兩次決策為一組,第一次若A決策結束,A、B都得n,第二次若B決策結束,A得n-1而B得n+2;下一輪則從A、B都得n+1開始。假定A先選,然后是B,接著是A,如此交替進行。A、B之間的博弈次數為一有限次,比如198次。假定這個博弈的各自的支付給定如下圖:
圖中的數組第一個數是博弈方A得益,第二個是B得益。當A決策時,他考慮博弈的最后一步(第198步):B在“合作”和“不合作”之間做出選擇時,因“合作”收益100,而“不合作”收益101,根據博弈邏輯的基本假設——理性人假設,B會選擇“不合作”。但是,要經過第197步才到第198步。在197步,A考慮到B在第198步時會選擇“不合作”——此時收益98,小于B合作時的100——那么在第197步時,他的最優(yōu)策略是“不合作”——因為“不合作”的收益99大于“合作”的收益98;……如此推論結論是:在第一步A將選擇“不合作”,此時各自的收益為1!這就是逆推歸納法悖論,即“蜈蚣博弈悖論”。
新古典經濟學強調個體行為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借用哲學的“理性”概念對復雜人類行為進行抽象假定,即經濟理性是一種行為方式假定,經濟行為人對其所處環(huán)境的各種狀態(tài)均有完全信息,并在既定條件下每個行為人都有選擇的意愿和能力,從而使自己獲得最大效用或利潤,這遵循自利性、一致性以及極大化原則。蜈蚣博弈悖論表明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與沖突,在博弈論中引起長期關注。大量有關蜈蚣博弈悖論的實驗結果表明,參與者的道德意識、性別及文化水平等都會對策略選擇(合作或不合作)產生影響。也有學者認為,博弈方并不遵循利己主義,而是遵循康德的絕對命令理性化主義,即你希望別人怎么做,你自己就怎么做。
庫恩定理,是指每一個有限完美信息動態(tài)博弈,均有一個子博弈精煉均衡。證明庫恩定理的方法是逆推歸納法,即從動態(tài)博弈的最后一個階段局中人的行為選擇開始逐步倒推回前一個階段,一直推到第一個階段局中人的行為選擇。每個階段局中人按照理性偏好確定其行動,得到的行動序列就是一個子博弈精煉均衡。這一方法的有效性依賴于關于局中人認知的預設:“每個局中人是理性的”是共同知識。共同知識預設是有限動態(tài)博弈適用逆推歸納法從而存在子博弈精煉均衡的前提條件。庫恩定理之后,“蜈蚣博弈”出現悖論,在這些博弈當中,如果使用逆推歸納法,則會產生與直觀抑或常識不相吻合的結論。事實上,逆推歸納法悖論,只是表明博弈論關于局中人理性的共同知識以及預設,與實際情況中博弈局中人的理性認知狀況并不一致,因而它并不是邏輯悖論。對此,解決這一矛盾的途徑有很多種:一是,在某些博弈中弱化認知預設,只要求博弈結構和局中人的理性是共有知識,而不必是共同知識。二是,放棄完全信息的分析框架,而轉向不完全信息博弈。
主體的個性差別,或者說異質性,導致了主體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狀態(tài)是不同的,因而無法確保特定認知分析對所有主體都具有一致性。蜈蚣博弈悖論一種新的解悖思路,就是將主體的主觀感受計入收益的一般性框架,在某種前提假設下,將主體的主觀感受折算為收益,計入其總收益,從而建立模型來分析和預測其結果。
[1]RobertJ.Aumann.Onthe Centipede Game[J].Gamesand Economic Behavior,1998(23):97~105.
[2]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62~164.
[3]庫恩.博弈論經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
董順珍(1992-),女,山東臨沂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邏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