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星
淺析分封制、宗法制在高考中的考法
李 星
高考側重考查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特點及其在后世的表現。本文以高考題為例,從差異性與統(tǒng)一性的角度梳理了分封制的特點,以血緣關系與家國一體兩大特點為核心,分析了宗法制在后世的表現,以此來把握兩大制度在高考中的考法。
分封制 宗法制 高考
西周政治制度作為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一直是高考當中的高頻考點。而且由于考查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西周時期,往往貫通秦以后的中國古代社會,難度偏大。下面針對分封制與宗法制在高考當中的考法,以高考題為例進行分析總結。
分封制是西周時期維系統(tǒng)治的基本制度,重點解決權力、土地和人口等的分配問題。周天子按血緣親疏關系對貴族授土、授民,獲封諸侯國奉周天子為“天下共主”,最終形成“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以此維系統(tǒng)治秩序。
高考對分封制的考查并不局限于制度層面,而是側重考查分封制在周代政治與社會生活中的體現,考查分封制對秦漢一統(tǒng)的影響。基于此,建議從以下兩方面來把握分封制的特點。
第一,差異性。分封制的核心是等級,等級本身代表了各級貴族在權力、財富、生活等方面皆存在差異。這種等級差異,使得分封制下的社會是一個明顯的多層級的社會,而非扁平趨同的社會。這種等級差異,也使得周代的權力體系無法層層向上集中,形成中央集權。
【例1】(2013·課標全國卷I·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脊棚@示,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地區(qū)君王墓葬規(guī)模宏大,其余墓葬無明顯等級差別;在經濟發(fā)達的東方六國地區(qū),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級差別明顯。這表明()
A.經濟發(fā)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維系的關鍵
B.分封制中的等級規(guī)定凸顯了君主集權
C.秦國率先消除分封體制走向集權統(tǒng)治
D.東方六國仍嚴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第二,統(tǒng)一性。分封制中蘊含的統(tǒng)一性易被忽略。獲封貴族皆承認周王的權威,尊周王為“天下共主”,共尊“周禮”確立的同一套禮儀規(guī)范與典章制度,在差異性中又呈現出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性,使獲封諸侯國在共同的禮儀制度的熏陶下,逐漸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認同,為秦漢一統(tǒng)奠定基礎。
【例2】(2011·課標全國卷·24)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tǒng)”,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lián)系起來。西周時代對于秦漢統(tǒng)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于( )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答案】C
宗法制重點解決貴族內部關于權力、土地和人口等的繼承問題。在家族內部,按血緣親疏遠近,確定繼承的先后順序,防止內部紛爭,維系家族傳承。同時,家族中的尊卑等級,與國家當中的權力等級分配相對應,形成“家國一體” 的政治形態(tài)。
“血緣關系”和“家國一體”是宗法制最核心的兩大特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不只放在西周的政治環(huán)境中考查,更多考查周代結束后,宗法制及其影響下形成的宗法觀念在后世政治、社會生活當中的體現。以下便針對兩大特點在后世的體現進行梳理。
血緣關系。體現在:
(1)重視嫡庶、長幼、男女尊卑關系。血緣的親疏遠近是宗法制下確定繼承先后順序的重要依據,受其影響,西周及后世家族皆重視嫡庶、長幼、男女尊卑關系。在這種尊卑關系中,突出了嫡者、長者、男性的地位,塑造了傳統(tǒng)的人倫秩序,同時也帶來強大的封建式的家長特權和男權,對其他家族成員和女性造成壓制。
【例3】(2016·江蘇卷·1)中國傳統(tǒng)家族有“長兄如父”“小兒不及長孫”的說法。這些說法體現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級秩序
C.貴族世襲
D.宗法觀念
根據《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資助政策聲明》的有關要求,所有變更申請均須在變更前至少30天向項目管理官員提交書面材料(可采用電子郵件)。變更申請需要獲得批準,如未獲批準即實施則可能導致被拒付相關經費乃至中止課題資助。
【答案】D
(2)重視祖先后嗣、修宗祠族譜、傳承族規(guī)家風。宗法制是一種繼承制度,不僅要保證權力、財產等在家族內部代代相傳,還強調家族繼承者的血脈相承和家族傳統(tǒng)、家風家規(guī)的世代傳承。一代代的繼承就是一種傳承,宗法制下形成重視血脈延續(xù)、文化傳承的歷史傳統(tǒng)。
【例4】(2016·課表全國卷Ⅲ·24)周代青銅器上的銘文與商代相比,字數越來越多,語句也愈加格式化。這些銘文大都記述個人業(yè)績,追頌祖先功德,希冀子孫保用。這表明西周時( )
A.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文字體系
B.形成了重視歷史傳承的風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zhàn)
D.青銅器的功用發(fā)生重大改變
(3)重視家族集體。宗法制下不論是繼承還是傳承,往往是以家族為單位,將家族作為一個整體,重視家族集體的發(fā)展。這有利于家族內部的團結和形成集體責任感,但同時,往往忽視家族個體成員的利益訴求。
家國一體。家國一體是西周政治的基本形態(tài),對后世影響深遠。家國一體即“家天下”,家即是國,國即是家。因此,孝親即是忠君,忠君即是愛國,忠孝一體,忠君愛國。君為父,民為子,子孝親,民忠君,后世君主往往利用宗法關系來強化對百姓的統(tǒng)治。
【例5】(2014·課標全國卷Ⅰ·24)中國古代,“天”被尊為最高神。秦漢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舉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員、百姓則祭拜自己的祖先。這反映了秦漢以后( )
A.君主專制緣于宗教權威
B.政治統(tǒng)治借助于人倫秩序
C.皇權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動強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綜上所述,要多角度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特點及表現,結合2017年考試大綱,應重視從國家統(tǒng)一、文化傳承、社會和諧等角度去把握這兩個制度。
[1]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2]教育部考試中心編,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文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單位:太原市第十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