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碩 吳 君
淺談林語堂傳統(tǒng)譯論及其影響
趙 碩 吳 君
眾所周知,在研究中國傳統(tǒng)譯論時,翻譯理論流派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有如此輝煌的翻譯史,我們鑒往知來,才能不斷開拓,使此項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本文就中國翻譯史上的翻譯理論家林語堂的翻譯策略進行梳理從而對中國傳統(tǒng)譯論進行了深入剖析,從一個側(cè)面為我們指出了這一學術(shù)領域新的研究方向。
傳統(tǒng)譯論 林語堂 翻譯策略 《浮生六記》
林語堂父親是一名鄉(xiāng)村牧師,他從小耳濡目染,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后來他又去美國哈佛大學和德國萊比錫大學學習,英語及語言學功底深厚?;貒螅g了大量的文學著作,通過不斷的積累與研究,他在他的著作《翻譯論》中提出自己對翻譯的理解和認識并對翻譯提出了自己的三條標準:忠實、通順和優(yōu)美,他認為這三條標準也是譯者責任心的體現(xiàn),這樣的譯者才具備真正翻譯家的資格。
他認為“忠實”就是翻譯者對原文需要敬重和負責任。翻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盡量避免“死譯”和“亂譯”等等極端的翻譯。換而言之,原著作表達了怎樣的思想,譯文就應該表達同樣的思想,使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達到思想上的共鳴,此觀點和嚴復的“信”表達的思想基本一致,就是譯文應該全面向原文看齊。他還提出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譯文的通順性,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他非常關注譯文的思維邏輯。例如:《浮生六記》原文中有“少年失學”這樣的描述,林先生將它翻譯為“I was not properly educated in childhood”,意思是沒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非常符合原作者沈復對自己孩童時代境況的描述,翻譯出原文暗含的思想。再如原文“衣冠之家”,林先生將之翻譯為:“I was born in a scholar’s family”,在漢語中這個詞的意思多指學者和文人的聚集地,所以林先生將它翻譯為“a scholar’s family”,既忠于原文,又顯得通順易懂。
翻譯是一種活動,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都會有自己的翻譯目的,翻譯目的不同,翻譯策略也會不盡相同。林語堂先生精通東、西方兩種文化,在翻譯中,林先生經(jīng)常用西方人的眼光審視中國文化,他會用地道的英語向西方讀者傳達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其中譯本《浮生六記》就反映了他的這種認識。深厚的語言功底使他可以非常輕松地使駕馭這兩種文字,對《浮生六記》的翻譯,他自如地使用了歸化和異化策略。
林語堂所謂的翻譯的通順化,其實就是現(xiàn)在“歸化”翻譯策略,使得譯文更加通順易懂,不存在生澀難懂的現(xiàn)象,在《浮生六記》的英譯中,林語堂對人稱的翻譯就沒有像原文那樣時而用“名”,時而用“姓”,時而用“號”,這樣會造成讀者造成很大的閱讀障礙,他在全文中統(tǒng)一用名字來指同一個人,比如,在原文中,作者有時將 “李白”稱之為“李”,有時稱之為“李太白”,這種多種稱呼指代同一個人的現(xiàn)象在中國古代的作品中非常普遍,了中國的讀者也大都能理解其指代意思,但是這種紛繁復雜的稱呼卻給西方讀者帶來了很大的閱讀困難,為了更好的讓讀者理解譯文的意思,林語堂在翻譯這些名字的時候就采用了遷就讀者的歸化策略,全文統(tǒng)一用“Li Po”指代同一個人——“李白”,這樣雖然方便西方讀者的閱讀與理解,但卻不能很好地傳達中國的文化現(xiàn)象。
翻譯過程中,作者使用異化策略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出外國作品獨有的文化和語言。比如漢語中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詞語,在翻譯過程中,為了避免這些詞匯民族化的消失,讓讀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文化,林語堂在翻譯中很大程度地使用了異化的策略。例如:原文中“外加馬褂”一詞林語堂將它翻譯為“put on a makua on top”,作者在翻譯體現(xiàn)中國民族特色詞“馬褂”時采用了音譯的方法,使用了異化翻譯策略,目的就是讓更多的異國讀者解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不論我們采用何種方式去翻譯文章,我們都要尊重文章本來所想要表達的意思,并且還要考慮到許多原著中語言的文化特色。這一點,我們在林語堂先生的《浮生六記》的譯本中可以輕易的去發(fā)現(xiàn)這點。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時候,西方世界對于中國文化可以說是知之甚少,中國對于西方的文化輸出就好比涓涓細流,但卻是時斷時續(xù)。最讓我們感到可貴的是,林語堂在翻譯《浮生六記》的過程中還是極大的還原了本書描寫的內(nèi)容,并在此基礎之上對文章所傳達的文化信息做了一些處理,使西方的讀者能夠更加輕松的去了解中國璀璨的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在,隨著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的深入,原先的涓涓細流如今已成為滔滔江水。我們確信,在未來,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人民們將會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我們的過去和傳統(tǒng)。學者在將中國文學名著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會更加地注重我們本名族的文化以及我們對其的堅定地保持。
[1]林語堂.論翻譯[A].翻譯研究論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林語堂.林語堂作品集[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40.
[3]劉性峰.異化翻譯彌補文化缺失——以《浮生六記》的翻譯為個案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6.
[4]蘇慧敏.歸化異化翻譯策略與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05.
[5]沈復.浮生六記[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Lin Yutang.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Z].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作者單位:西北工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