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
第三人稱代詞在英語里面用“he,she,it”來表示,但是在千年以來的漢語里面,第三人稱卻一直不分性別。在古文里,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宋元以來民間小說、戲曲中白話文興起,出現(xiàn)了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的情況,“他”既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表女性及其他事物。
到了五四運動時期,人們普遍提倡和推廣白話文,大量引進西方現(xiàn)代文化。但在用白話文翻譯歐美文學作品時,漢語第三人稱不能區(qū)分性別,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不方便。
新文化運動早期,曾有人嘗試用“伊”字來指代女性,如魯迅的《吶喊》就是如此。但是這個“伊”字來自古漢語和南方方言(本來并非專指女性),一不實際,二不普遍,所以無法推廣使用。
那么“她”字是誰在什么時候創(chuàng)造出來并提出用來代表女性的呢?
五四運動前后,劉半農(nóng)在北京大學預(yù)科任教時,第一個大膽倡議就是新造“她”字指代女性第三人稱。一時輿論大嘩,這個倡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是劉半農(nóng)堅持了這個主張。1920年9月4日,劉半農(nóng)又創(chuàng)作了新詩《教我如何不想她》,詩中首先使用“她”字:“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發(fā),/教我如何不想她?”
“她”字的運用,在20世紀20年代的文學作品中是第一次。這首新詩表達了旅居歐洲的劉半農(nóng)對祖國母親(她)的深情眷念?!八弊忠怀霈F(xiàn),就逐步得到思想進步的人的承認、稱贊,并被廣為使用。此后,有新字典開始收錄這個“她”字,魯迅曾高度評價劉半農(nóng)的創(chuàng)造精神,說“她”字的創(chuàng)造是“打了一次大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