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鋼紅
(新興縣太平鎮(zhèn)中心小學,廣東 新興 527423)
細化課堂活動 提高學習效率
——“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實踐與研究
練鋼紅
(新興縣太平鎮(zhèn)中心小學,廣東 新興 527423)
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要盡量細化課堂活動的每一個細節(jié),讓學生真正掌握好學習方法和技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的所學化為素養(yǎng)。
細化活動;規(guī)范行為;有效學習
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由此可見,習慣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因此,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細節(jié)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多數(shù)成功的教學案例必定離不開精彩的細節(jié),關注教學細節(jié)是提升教學智慧的必經(jīng)之路,需要我們用新的教學理念去反思“過去”的教學細節(jié)、改造“慣?!钡慕虒W細節(jié)、創(chuàng)造嶄新的教學細節(jié)。要規(guī)范課堂教學及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應對課堂中的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作出具體化的學習指導,讓學生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到規(guī)范性鍛煉,自然會掌握好學習方法和技巧的。如何細化課堂學習活動呢?作為課題研究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研究:獨學與合作、研討與匯報、評價與激勵,打造高效課堂學習效率。
獨學是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要使小組合作得以順利開展,則需要學生學會獨立閱讀、思考、組織語言等學習技巧及方法,之后開展的小組合作活動才能讓學生有發(fā)言的依據(jù),他們才敢于表達。所以,設置教學目標時,從小處入手,學生易于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在學習《晏子使楚》時,根據(jù)導學問題:1)晏子出使楚國,楚王幾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么應對的?2)把晏子說的話多讀幾遍,體會他每次說的話妙在哪里?這里的問題可分為兩部分理解,學生必須獨立閱讀課文,找出答案。其實第一個問題比較簡單,即使是后進生也不難讀懂,就由簡單入手,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理解,才會讓學生樂于參與學習。第二個問題則需要多番閱讀,才能深入體會晏子說話的妙處。這對中下層學生來說有相當大的難處,即使他們能找到文本的相關語句,也未必能內(nèi)化語言來清晰表達問題。若此時讓學生即刻開展小組討論,對后進生的幫助也不是非常有效,因為這樣只能是優(yōu)生代替表達,后進生只有聆聽的份,即使聽完也是不求甚解的。那么在開展討論前,繼續(xù)要求學生讀晏子說的話,并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晏子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方可體會到晏子說這些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這樣即使是后進生對此問題也有了模糊的認識,通過討論,加深理解,最終達成共識,尋找到較為貼切的答案。
細化課堂活動,必須關注細節(jié)。研討是為了解決難題,而匯報則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手段之一。在小組研討時,教師要明確研討目標與要求,讓每個小組都要關注后進生,鼓勵后進生發(fā)言,并指導他們有條理地把話說清楚、說完整。如果后進生實在回答不了的,則由優(yōu)生發(fā)言,然后讓后進生學著方法仿說句子,直至表達完整。在匯報時,教師和小組長也應鼓勵后進生大膽發(fā)言,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點評以優(yōu)點為主,錯誤的地方稍作訂正,不損他們的自尊心為宜。
《金色的魚鉤》是一篇略讀課文,但文章非常感人,適合當作范文作閱讀指導,設計多項學習訓練,讓學生多讀、多思、多練、多體會等,但考慮到教師講再多,學生也不一定都能參悟透徹,所以簡單設計幾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獨立閱讀、理解更合適。在學生弄懂了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后,提出閱讀問題:把令你感動的部分用橫線劃出來,并旁注自己讀后的感受。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文段、找語句、畫線條、寫體會等,為匯報作準備。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
這里的匯報,以個人為主,若小組學習相同的內(nèi)容則以小組為單位作匯報形式。教師指名一后進生讀句段,談體會,言畢,讓劃相同語段的同學繼續(xù)談體會,并在他們匯報完畢后,讓學生們評價自己喜歡的匯報內(nèi)容,說明理由,這樣,學生們通過聽、想、比較,在內(nèi)心就形成了取長補短的習慣,久而久之,學生總能學會正確選擇,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語言表達。
每節(jié)課,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都不盡相同,可以從獨學直接到匯報,也可以從獨學、討論、匯報、比較等方式進行,目的只有一個——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同時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在最后一個問題上——說說你對“在這個長滿了紅銹的魚鉤上,閃爍著燦爛的金色的光芒”這句話的理解。這是本文的學習難點,為了讓后進生也能讀懂、敢于表達,開展“研討”是必不可少的。研討前,要理清句子中不懂的詞語,再結合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體會老班長有著怎樣的革命精神,這樣學生才會產(chǎn)生對這句話的初步認識和理解,研討是為了讓學生從最初獲取的散亂信息中,通過談論、組織語言、把自己的理解有條理地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又一次獲得了學習的體驗。
長期讓學生做到認真學習,單純靠教師口頭說教是很難看到高效結果的,若要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重復做好一項學習任務,制定有效而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的激勵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教師也可以借鑒以下有效的經(jīng)驗,嘗試用評分制來促進小組合作的發(fā)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在學習中形成良好習慣,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需要,并得到鞏固和發(fā)展。方法如表1所示:
表1 第( )小組第( )周評價表
表格中的評分操作簡單,讓學生能在短時間內(nèi)也能操作自如,不過多占用負責記錄的學生時間,且表格中的評分項目,必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讓學生容易找到自己的優(yōu)點,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起到一個引領學習方向的作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一周作小評,一月作中評,一期作總評,最終選出一學期的優(yōu)秀小組及優(yōu)秀學員,把獎勵機制落到實處,從而推動班級文化和課題研究的發(fā)展。
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教師還應加強學生的傾聽、交流、質疑問難、勤于朗讀背誦、使用工具書、讀書看報等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細化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使學生的所學化為素養(yǎng)。
(責任編輯:姜學霞)
練鋼紅,女,廣東省新興縣太平鎮(zhèn)中心小學,語文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