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未
輔導員工作中的法理情
牛曉未
“法、理、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輔導員的日常工作中,諸多繁瑣的學生工作看似無章可循,實則每件事情的處理背后都體現(xiàn)著法理情的合理應用。法理情,這三個字不是孰重孰輕的關系,他們不應該有一個明顯的分界線,法為基礎,理為源泉,情為潤滑劑,三者良性互動,融匯貫通,方能發(fā)揮作用。簡而言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輔導員 思政工作 法理情
法理情,三個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源遠流長?!胺ā?,是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是約束人們行為的標準;“理”是法則是規(guī)范,是一種合理的制度;“情”是人們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反映,是一種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價值取向。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有這樣一種觀點,真正的法律是基于情和理的充分考慮,只有將法、理、情三者有機融合,通盤考慮,取長補短,才能減少沖突,放大優(yōu)勢,成為最理想的、人們判斷是非善惡、錯與對的根本依據(jù)。否則,當三者當中任缺其一都是不完整的自己。再則,法理情三個字的順序不同也反映了中國人對這三者的輕重關系認識,在特定的背景,特殊的事件當中,這三個字所占的比重和前后順序也不盡相同。歷史沉淀,文化洗禮,對于這三者的關系有這樣一種理想的排序。情理法三者融匯貫通,有機結(jié)合是最完美的秩序;在解決糾紛、處理案件的時候,法理為先,情應兼顧;當法理情發(fā)生沖突時,要充分考慮此法是否合情,法若有悖于情理,則應做出一定讓步,靈活的、變通的、發(fā)展的掌握三者之間的關系。
法理情在古代是一種獨特的現(xiàn)象,那么在現(xiàn)代對于法理情的運用是怎么樣的呢,在我們輔導員工作中的法理情又是什么樣的呢?隨著工作時間的推移,法理情在我的學生工作中占位和比重發(fā)生著變化。剛?cè)肼毜臅r候,情幾乎占據(jù)了工作的全部,處理任何事情以情為先,很多工作可謂出力不討好。正所謂合情的不一定合理,合理的也不一定合法,但合理的一般都合情,合法的一般都合理,合情合理即為好法。在處理學生個案中,要慎重考慮情理法影響因素,法理情因素的多與少直接影響事情的發(fā)展和結(jié)果。在和外校老師交流學習中,他們“適時亮劍,合理亮劍,敢于亮劍”的態(tài)度讓我感觸特別深,他們口中的劍就是“理和法”,他們在工作中表現(xiàn)出的對法律法規(guī)、政策文件、職業(yè)技能的熟練掌握和恰當應用讓人嘆服,而這恰恰是我們大多數(shù)輔導員所缺乏的,一味的委曲求全換來的可能只是一廂情愿,若只是法規(guī)政策牌也無法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一)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情
“情”是情感的反映,是情緒的管理和控制。輔導員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應該牢牢把握情感的鑰匙,將善治和人文管理充分應用到學生管理工作中來。
用“情”做黨團班級建設,打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文化,建設和諧團結(jié)的干部隊伍,樹立模范先鋒的黨員榜樣;用“情”做身心健康教育工作,了解真實情況,拉近學生距離,尊重學生,以情促情,喚醒學生的理想信念和智慧力量;用“情”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進學生內(nèi)心,獲得師生共情,喚醒對彼此的認同感和信任感,讓思政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二)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理
“理”是一種制度,充滿著理智和理性,“理”和“情”密不可分,輔導員工作的法理情中失去“理”就像泉水沒有了源頭一樣,輔導員工作沒有合理的制度約束和規(guī)范工作。
用“理”去做制度建設工作,讓制度更具權威性、合理性、和靈活性,擴大考慮范圍,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管理更加人性化,制度建設會更加深入人心;用“理”做干部培訓教育工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理性讓你更加敢于直視自己的缺點,勇敢創(chuàng)新,以理服人,獲得廣大同學的認同和共鳴。
(三)高校輔導員工作中的法
“法”具有天生的至尊感,是高校輔導員工作中遵循和依據(jù)的章法。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教育法,傷害事故處理辦法,輔導員職業(yè)能力標準,教育部16號令,24號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等政策文件就是我們輔導員工作中的“劍”,敢于亮劍,善于亮劍是我們工作中尤其要加強的地方。
用“法”做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工作,可謂物盡其用,相得益彰,容不得討價還價。在法律面前情可能要稍作讓步,正確的處罰處分可能是更好的教育方式,遠遠好過一心用情,卻害了學生,折損了思政教育的形象。用“法”做獎助困補、評優(yōu)評先工作,統(tǒng)一的章法和標準反而更讓學生信服,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各方面的積極性。當然情、理必須滲透到工作的點點滴滴,否則如機器人在做人的工作,甚是可笑。
在輔導員工作中,在學生管理的諸多案例中,情理法的沖突是確實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數(shù)。中國過去說情理是法律的本源,二者可以相互協(xié)調(diào)為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務?!耙蚴露?,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是我們在處理法理情的沖突和矛盾時的尚方寶劍。根據(j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背景,法理情的順序、所占比重甚至融合程度都要有法可依,有理有據(jù),合情合理。切不可將三者錯位或產(chǎn)生偏差,亦不可以情取代法理甚至超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講科學,講方法把握好情理法的尺度,思政工作定能取得實效,產(chǎn)生獨特的魅力。
在輔導員的實際工作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理論學習,加深思想政治理論功底,拓寬專業(yè)知識面,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讓思政工作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2)增強服務意識,堅持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一切依靠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真正做到學生的事無小事,切實走進學生心中,關照學生,圍繞學生,愛護學生。
(3)思政教育的形式要多元化,工作的方法要多樣性。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有理性化的思考,又要有感性化的認同,教育的形式應不拘一格。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說教,多采用參與式教育、體驗式教學方式,善用學生體語言,跟學生打成一片,亦師亦友,言傳身教,輔之成才,導之成長,圓之夢想。
輔導員工作中的法,我們要給予學生有條件的自由;輔導員工作中的理,和情密不可分,適宜、合理的制度才能以理服人;輔導員工作中的情,以人為本,以情促情為學生工作注入尊重和理解。法理情是輔導員工作中采取的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我們在工作中動之以情,束之以法,曉之以理,用愛開啟工作,用理充實工作,用法保障工作。
[1]林天飛.高校輔導員工作科學化的內(nèi)涵與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6).
[2]范忠信,鄭定,詹學龍.情理法與中國人——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微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26.
[3]霍存福.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文化性狀和文化追尋——情理法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命運[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1(3):1~18.
[4]李春芹.情理法理,孰輕孰重——以法官判案為視角[J].消費導刊,2010(4).
[5]徐戍徽.情理法的司法適用價值[J].法制與社會,2008,12(12).
[6]趙路.法與道德關系的理論困境與成因分析[J].南方論刊,2009(3).
[7]丁吟菲.論情理法沖突的解決[J].現(xiàn)代商業(yè),2016(2).
[8]陳陽.高校輔導員學生管理工作難點及應對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2):131~132.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jīng)大學)
牛曉未(1987-),女,漢族,山西晉中人,碩士,山西財經(jīng)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