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偉
如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吸取文藝創(chuàng)作的精髓
孟少偉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和承載著獨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獨特的藝術精髓。充分汲取非物質遺產中的藝術養(yǎng)分和精髓,利用歷史創(chuàng)造的文明來豐富現代精神文化生活是人們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所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藝創(chuàng)作 精髓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歷史的積淀下,展現和承襲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不僅承載了民族文化的淵源,同時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另類的藝術特質。新形勢下,如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汲取藝術精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最好的繼承和發(fā)揚,筆者在擔任《焦石山歌之夜》、《歌聲里的鄉(xiāng)愁》以及《這里的石頭會唱歌》等大型實景演出總導演的過程中,對其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獨特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孕育了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造和無與倫比的藝術記憶,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觸動人們的靈魂和心靈,給予人們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興盛于宋元時期,發(fā)展于明末清初時代的焦石民歌,吸收了巴楚古風遺韻與當土農耕文化,以山歌協(xié)調繁重生產中的勞動節(jié)奏,排解身上的疲勞和心中的憂愁,抒發(fā)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焦石民歌逼真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勞動、民風、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內容,蘊含著豐富的巴渝民間傳統(tǒng)、民俗資料和歷史文化信息。
(二)提供藝術創(chuàng)作原型和素材
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藝創(chuàng)造提供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原型和素材,成為當前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當代有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都是吸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精髓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劉三姐歌謠先后被排成了音樂風光故事片和電影《劉三姐》,在國內外進行公映,取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較高的票房記錄。小說、影視作品、舞蹈等藝術形式通過借鑒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型和素材,經過加工和創(chuàng)作,充分發(fā)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價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藝術精神的保存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的結晶,是不同民族和時期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是各個時期和民族精神的積淀,具有較強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點。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長久的傳承,能延續(xù)到今天,可見它所承載的藝術形式和水平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和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藝術精神的保存,比如我國古代用琴來抒發(fā)情懷,用書法來表達情感。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歷史的去糟粕取精華,保存下了民族藝術精神的精髓和核心,展現了民族厚重的歷史和文化沉淀。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突出的藝術價值
目前,我國已成為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國家,從針灸、書法到昆曲、京劇、蒙古呼麥,再到剪紙、云錦織造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現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長年累月的時間,形成別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是歷史的重現,體現了文化創(chuàng)造的多樣性。雖然經過長年累月的歷史變遷,藝術形式和內容也在不斷變化,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了人民群眾最初追去自然的淳樸的心理訴求。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呆呆口傳心授,保留了最原始、質樸的內涵,這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別于其他文化形式的最大特點。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作與產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建立在人們基本生活體驗的基礎之上,在二次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升華和二次創(chuàng)作,最終形成一個自我完善的創(chuàng)作過程。比如為了進一步擴大焦石民歌的影響,政府組織專家對焦石民歌進行編曲、配器,使焦石民歌有了伴奏音樂,同時,通過舉辦大規(guī)模的焦石民歌大型實景演出《焦石民歌之夜》,焦石民歌實景演出選址于鎮(zhèn)郊的焦石林立、樹木繁茂的山坡上,演員們穿梭于其中的表演,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天然渾成,整臺近兩個小時的實景演出,有歌有舞,有民歌獨唱、對唱、重唱、合唱,兒歌表演,并配以舞蹈和情景表演,將焦石人民砍柴、栽秧、打糍粑、祭石、石工號子、出嫁、盤歌等生活和勞動場景,經過提煉和藝術加工后搬上舞臺,既保持了焦石民歌的原計原味,又加以藝術上的升華,使文藝作品通過質樸、純粹的形式傳遞出豐富的文化內容,觸及群眾的心靈,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民族根基的傳承,發(fā)展,藝術三者的關系
要處理好民族根基的傳承、發(fā)展和藝術三者之間的關系,首先要處理好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的關系,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旺盛的生命力。無論社會如何變遷,非遺的藝術特色和文化特征不能拋棄,同時,藝術要反映生活,不僅要傳承,還要與時代緊密結合,實現內容和形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焦石民歌通過培養(yǎng)、尋找傳承人和教唱人,成立焦石民歌保護協(xié)會和焦石民歌藝術團,組建焦石民歌志愿者隊伍,得到了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其次要處理好發(fā)展和保護的關系,不斷開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空間。要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市場運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良好的發(fā)展空間,不僅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觀賞價值,還要充分發(fā)掘市場價值,引導非遺的傳承,打造文化精品。
[1]張葉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4(3):32~35.
[2]成文光.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價值與現實意義[J].大舞臺,2012(7):301~302.
(作者單位:重慶涪陵文化館)
孟少偉(1960-),男,重慶人,本科,重慶涪陵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