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翊潼
摘要:《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三部小說,小說跨越六十年的時光,橫跨半個地球,承載了三代人的記憶,用不同人的視角講述了一系列阿富汗流散人群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故國家園的傷痛、缺失、愧疚和深深眷戀的情感。本文試圖借助《群山回唱》中的人物和故事,來分析作家創(chuàng)作的內心情感。
關鍵詞:創(chuàng)傷;缺失;負罪;使命;責任
有人用“樹葉”來形容阿富汗地形。對于身處戰(zhàn)亂中的阿富汗人民,他們則更像是飄零的“樹葉”。上個世紀70年代,阿富汗政變與外侵不斷,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為生活所迫,流離失所,遠走他鄉(xiāng),他們有的出國、有的去難民營、有的在阿境內沿街乞討。其中有一些知識分子,前蘇聯(lián)入侵時他們原本是依附于阿富汗的一些抵抗組織,但塔利班執(zhí)政以來,他們失去了這種依附,就轉道去美國、法國、新西蘭等一些國家。他們中一些人雖身在異鄉(xiāng),卻心系苦難的祖國,內心深處他們如飄零的“樹葉”,一直苦苦追尋著歸根之旅。美籍阿富汗裔流散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就是他們中的一位。
卡勒德·胡賽尼1965年生于喀布爾,父親是一位阿富汗外交官,母親是教師。前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時,全家人輾轉來到美國,再也沒有返回阿富汗。
《群山回唱》是胡賽尼的第三部小說,小說跨越六十年的時光,橫跨半個地球,承載了三代人的記憶,用不同人的視角講述了一系列阿富汗流散人群的故事。貧窮山村里拮據生活的一家農民,大都市里的富豪夫婦,巴黎摩登女作家和她的女兒,荒涼老宅里相依為命的主仆二人,流亡美國的阿富汗兄弟,來自希臘的整容外科醫(yī)生,大毒梟和他的兒子……這些人看似毫不相干,命運卻緊緊地牽絆在一起,如同一首合唱曲,轟然奏鳴。
作者通過故事探查人的靈魂,如明鏡映射人性善惡。嫉妒與善良,怯懦與堅韌,背叛和欺騙以及親情的永恒、迷失后的尋找。正如作者所說“踉蹌前行中,你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丟失的那一部分自己?!薄度荷交爻肥且徊筷P于丟失與尋找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故國家園的傷痛、缺失、愧疚和深深眷戀的情感。
本文試圖借助《群山回唱》中的人物和故事,去探尋作家創(chuàng)作的內心情感。
一、去國離家的創(chuàng)傷感
《群山回唱》由父親講述的一則關于分離的睡前故事開篇,為了保證家人的安危,故事里的農夫巴巴·阿尤布用一個孩子與魔王進行交換,最后喝下魔藥選擇忘記;而講故事的這位父親為了支撐生活,把小女兒帕麗賣給了一戶富裕人家。但現(xiàn)實中卻沒有魔藥,正是這場離別,給哥哥阿卜杜拉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內心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正如小說中所述“帕麗的離去好像一股無形的煙塵,從他腳下的土里升起,讓他的腿彎折,讓他的心坍縮,他渴望著喝一大口魔王送給巴巴·阿尤布的魔藥,好讓自己也能忘記??墒鞘裁炊纪坏?。帕麗總是不請自來,徘徊不去,不管阿卜杜拉到哪兒,都能看見她在一旁側立。她就像他衣服上黏附的塵土?!盵1]
胡賽尼對分離情感的描述蝕骨銘心,讀來使人感同身受。這與作家去國離家的情感經歷不無關系。胡賽尼年少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但隨著前蘇聯(lián)的入侵,胡賽尼美好的童年生活畫上了句號,隨家人輾轉來到美國后,看似和平自由的異鄉(xiāng)生活并沒有消除他心中對自身民族的憂慮,新的公民身份也無法重新給予他心靈慰藉。對兒時生活和故土的思念,帶給他更多的是創(chuàng)傷感。正是這種離別的經歷和痛苦的創(chuàng)傷感。使胡賽尼在《群山回唱》中對表現(xiàn)分離情感的描述淋漓盡致,刻骨銘心,感情強烈。
二、對故土家園的缺失感
“缺失”是胡賽尼《群山回唱》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小說中作者用細致入微的筆觸刻畫父子情、手足情、母女情、姐妹情、夫妻情以及人們內心感情的缺失,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情感故事,人們可以體味到作者對故土家園缺失的難以釋懷,無論身處何處,群山環(huán)繞的阿富汗于作者心中,從未遠去,它不可或缺,它揮之不去。這正如小說對帕麗情感的描述。
帕麗后來跟隨養(yǎng)母移居國外,安定的生活,學術上的造詣并沒有給她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朦朦朧朧中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一種缺失了生命中某種至關重要的東西,或某個至關重要的人的感覺,或遙遠或清晰,或飄忽不定,或來勢洶洶,出其不意地擊中她。而這種缺失的人或東西對她自身的存在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游覽時看見的大橡樹,公園里看到年輕的母親拉著坐在玩具車里兒子的情形,路上見到老婦人手里的寵物狗,都會讓她產生這種感覺。帕麗希望從媽芒那里得到答案,希望媽芒能像無形的膠水,把她松散、雜亂的記憶碎片黏合起來,變成有形的故事,媽芒卻從不多說。當她把缺失的感受說給媽芒時,媽芒說是她太想念父親了。可帕麗心里明白,她全部的人生,始終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缺失。冥冥之中引導她去追問,去探尋。六十年后,帕麗與哥哥重逢。她把自己和哥哥想像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撒,相隔數(shù)里,卻仍然能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根。[1]
胡賽尼在十幾歲的時候跟隨父親背井離鄉(xiāng)去法國居住。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一個孩童逐漸向成人世界接近的年紀,一個即將失去無辜與單純的年紀,一個處于“失”之邊緣的年紀。”正如十幾歲的阿卜杜拉失去至親至愛的妹妹一樣,十幾歲的胡賽尼失去的是深深眷戀的故土,胡賽尼對故土的思念一如帕麗對故土的追尋,縈繞心間,徘徊不去。作者掙扎于故土感缺失的痛苦之間,心靈無以安放,在倍感煎熬中苦苦追尋著歸根之旅。
三、缺失的負罪感
由于對故土苦難的缺失,胡賽尼內心深處就像戰(zhàn)場上的逃兵,對阿富汗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有一種深深的自責和負罪感,在《群山回唱》中,美籍阿富汗裔醫(yī)生伊德里斯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作者自身情感經歷的寫照,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的喀布爾與他的現(xiàn)實生活之間產生的強烈文化沖突,讓他倍感不安和愧疚,伊德里斯說:“我們是幸運兒。我們是這個地方炸成地獄時不在場的人。我們和這些人不一樣。我們不該假裝和他們一樣。故事得人家來講,我們沒有資格把自己放進去……”[1]這也是胡賽尼的心聲。他安于現(xiàn)狀又感覺淺薄無聊,試圖參與又自感無力。作家時時在缺失的負罪感中煎熬。
四、使命感和責任感
胡賽尼被譽為是當今阿富汗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用自己的筆為人們開啟了一扇了解阿富汗的窗戶,人們通過感受小說里的人物而與現(xiàn)實世界的阿富汗人民有了某種聯(lián)系。這種效應是積極而有力量的。過去的一些年,胡賽尼基金會給阿富汗婦女兒童帶去了很多幫助,這也體現(xiàn)了作家身上所具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胡賽尼接受東方早報訪談時說:“作為一個小說家,我的使命就是以我最大的能力寫故事,真誠的可信賴的故事,以正義和公平的原則負責任地描寫阿富汗?!焙惸嵴宰约旱氖姑泻拓熑胃袨榘⒏缓惯@個苦難的國度貢獻著力量。
五、總結
《群山回唱》講述的是阿富汗戰(zhàn)爭和內亂期間,一系列阿富汗流散人群的情感故事,他們生活在內外焦灼的惡劣環(huán)境下,他們流亡、移民、妻離子散。他們驚慌、無助、傷痛、愧疚,他們也勇敢、積極,自助、互助。他們懷著對故土家園的深深眷戀,以各自的方式為阿富汗做出貢獻。他們如群山合唱,轟然奏鳴,必有回響。而胡賽尼就是他們中最杰出的一位。
參考文獻:
[1][美]卡勒德·胡賽尼著.康慨 譯.群山回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第一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