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禹
摘 要 小學科學課程是小學階段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型課程,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承擔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小學科學教學以科學探究為核心,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體驗科學的本質,引領他們感受科學、體驗科學,從而在科學態(tài)度、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方面都獲得發(fā)展。
關鍵詞 科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有效教學是我們每一位小學科學教師每一天,每一節(jié)課所追求的目標。當我們每一次在實驗室準備好實驗材料等著學生走進教室時,都會想這堂課我要教什么,學生要學會什么?帶著這個不變的問題嘗試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學課堂教學。然而,教師事無巨細的精心準備,越俎代庖的科學探究,表面上看是熱火朝天的科學探究課堂,卻是那么的低效運作,這不僅淡化了科學教學目標的落實,而且降低了科學課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學探究活動低效性問題,也成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一個主要問題。然而,審視我們的科學課堂探究,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的弊病和不足,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xiàn)象使我們的探究無效,甚至于適得其反。
分析課堂教學“低效”現(xiàn)象的產生,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師的低效教學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因為課堂教學是否有效,雖然它的落腳點是學生,但主動權卻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有效的科學探究需要依靠教師有效的教學實施來實現(xiàn),教師的有效教學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
1教師指導準確把握,促進學生有效建構
傳統(tǒng)的教學以教師為主導,現(xiàn)代的教學理念提倡“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然而,現(xiàn)在的有些教學中,教師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常常忽視教師的指導,認為教師指導多了,就會忽略學生的主體作用。筆者認為,這樣的想法有失偏頗,有效的課堂教學,一定是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完美結合。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理應全程參與指導,只是要掌握好指導的“度”。指導并非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啟發(fā)思維,適時地點撥,指導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特點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現(xiàn)為啟迪和激勵。如在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時,教師可給予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完善方案;在學生開展實驗時,教師應全程參與,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予以幫助;在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時,教師應組織學生圍繞關鍵問題開展交流,引導學生關注在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閃光點,拓展學生的思維。
同時,在上述指導過程中,教師要做到“不急”,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能“急”,不能學生稍有猶豫就馬上脫口而出,向學生出示解決問題的方法乃至結論,惟恐學生對問題理解出現(xiàn)偏差,不給學生思考、停頓的機會,壓縮學生的思維空間。此種教學行為最終的結果是學生無法建構自己的理解,對新問題更不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判斷。因此,教師應當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要留有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觀察、質疑、猜想、探究、歸納,讓學生在已有的經驗與需要探究的問題之間建立起聯(lián)系。如果學生還有困難,教師可以適時地提出一些觀點或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維。還可以引導其他學生針對這個問題開展討論、交流,從而從學生中產生新的想法。有時,教師還可以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比如利用一些圖示、課件進行演示,幫助學生進一步仔細觀察,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
2充分預設教學設計,有效利用課堂生成
傳統(tǒng)的科學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絕對權威,任何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控制下,包括觀察、實驗、記錄、交流、討論等等,都嚴格按照教師的教案執(zhí)行,這樣的教學行為有積極的一面,大多數(shù)活動的要求能讓全部學生明確,活動不容易“亂”,不容易出現(xiàn)教師難以掌控的局面,比較容易達成知識目標。其實,預設和生成并不矛盾。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教學活動,為保證課堂教學達到基本要求、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在課前必須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及教學方法整體的安排。因此,可以說預設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充分的預設是教學成功的保證。
現(xiàn)在,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教師們已經逐漸關注學生的課堂“生成”,并利用“生成”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但是,在認識上難免有些偏差,以致于有的教師在教學中一有“生成”就緊抓不放,隨意的變更原有的教學設計。還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純粹為了“生成”而教,把“生成”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
3妙用有效提問策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提問是引發(fā)學生產生心智活動并作回答反應的信號刺激,是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教學中,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有效的師生溝通手段,是教學成功的基礎之一?!对鰪娔Σ亮Α芬徽n的教學,在對“摩擦力”的實驗研究中,教師通過“同學們推測改變接觸面改變摩擦力,下一步你們準備怎樣研究?可以怎么做?怎樣進行測試?”等一系列問題的交流與討論,可以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操作中更好地把握住觀察的重點,更好地控制相關變量,使實驗方案更具有科學性、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樹立全新的教學觀,通過改變教學行為,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內涵,把自己作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多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多給學生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機會,多表揚學生的獨特見解,這樣才有利于和學生構建平等的、互為主體的師生關系,才能營造出一種民主的教學氛圍,做到師生情感互動,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促使學生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的發(fā)展。
科學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個漫長的過程,是學生自我教育與探究實踐的過程,是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體驗、思考、自我建構、發(fā)展逐漸積累和提高的過程?!坝行А钡恼n堂教學是養(yǎng)成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是我們小學科學教學的根本所在,只有課堂教學“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學生科學態(tài)度、科學探究、科學知識方面的獲得發(fā)展,才有可能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科學教師必須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以理念來引領自己的教學行為,以“有效”的“教”來保證學生“有效”的“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