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北京 100084)
不同負荷抗阻訓練對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的影響研究
王 晨
(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育學院,北京 100084)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和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北達資源中學12名男子短跑運動員進行教學實驗。通過不同負荷的抗阻訓練對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的影響研究,尋找最適合短跑運動員的抗阻訓練的負荷。結果表明:抗阻訓練法對短跑起跑能力的作用在于其能夠發(fā)展運動員后蹬力量,提高運動員的步頻,與短跑起跑階段技術結合緊密,最終使短跑運動員提高加速能力,適合在短跑訓練中運用。
不同負荷;抗組訓練;短跑運動員;影響
隨著體育科技在不斷地進步,短跑起跑及加速的訓練方法變得多種多樣,抗阻訓練是發(fā)展短跑起跑能力有效的方法,對運動員起跑提速能力的發(fā)展有積極幫助??棺栌柧殞Πl(fā)展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將通過對不同負荷的抗阻訓練進行分析,總結不同負荷拖拽訓練對發(fā)展短跑運動員起跑能力的影響,對促進短跑運動訓練的科學開展有積極的意義。
不同負荷抗阻訓練對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的影響。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及北京體育大學圖書館中查閱大量與抗阻訓練相關的文獻資料,整理與本研究有關的內容,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
1.2.2 實驗法 實驗對象:北達資源中學12名男子短跑運動員。(1)實驗準備。在北達資源中學挑選12名男子短跑運動員,對兩組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起跑加速能力進行測試,測試結果顯示,12名運動員在身體素質和起跑加速能力方面無明顯差異,保證了實驗的準確性。將12名運動員隨機分成3組,每組4人。3組隊員分別進行不同負荷的拖拽抗阻訓練。(2)實驗方法。從現有研究資料來看,在田徑短跑運動所進行的抗阻訓練中,所運用的負荷重量從5%~15%1RM之間不等,但所有研究資料均表明,超過10%1RM的負荷重量,對發(fā)展運動員的速度能力方面相對效果不明顯。為進一步尋找最適合短跑運動員運用的拖拽抗阻訓練負荷,本研究將對3組運動員分別運用5%1RM、8%1RM和10%1RM的負荷重量進行抗阻訓練。(3)實驗過程。首先,對所有運動員進行身體素質和起跑加速能力的測試,作為實驗的原始數據,以便實驗后進行對比。之后,對全體運動員進行深蹲最大力量(1RM)測試,了解運動員的力量素質情況,從而更好地在訓練中隊不同運動員進行負荷干預。本實驗測試使用6RM測驗方法來推算運動員1RM的深蹲力量,即運動員能夠完成深蹲6次的重量為85%1RM,以此推算出每名運動員1RM,為本研究的重點內容,即不同負荷阻力訓練實驗。訓練實驗為期6周,隨著訓練過程的深入,逐漸提高訓練量和負荷。在訓練過程中,每周安排2次抗阻起跑加速訓練,3組運動員分別運用5%1RM、8%1RM和10%1RM的負荷進行抗阻起跑加速訓練。除抗阻起跑加速訓練內容外,3組運動員按照正常的訓練計劃進行其他專項體能和技術訓練,從而保證實驗的準確性。6周訓練后,讓運動員適當的調整2天,然后對全體運動員再次進行身體素質和起跑加速能力測試,并與實驗前原始數據進行對比,從而了解不同負荷抗阻訓練的效果。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Excel 201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為本文的深入分析提供數據支持。
2.1.15%1RM抗阻訓練對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的影響 在進行6周的5%1RM抗阻訓練后(表1),運動員立定跳遠、站立式50m跑、蹲踞式30m起跑和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在蹲踞式60m加速跑成績方面,實驗前后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對比可見,5%1RM拖拽抗阻訓練對發(fā)展運動員的爆發(fā)力、加速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不明顯(P>0.05)。相對而言,5%1RM拖拽抗阻訓練運動員負荷相對較小,因此訓練過程中對后蹬力量的發(fā)展并不明顯,因此僅在距離相對較長的60m起跑加速方面有明顯效果。
2.1.28%1RM抗阻訓練對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的影響 在進行為期6周的8%1RM拖拽抗阻訓練后(表2),運動員立定跳遠、站立式50m跑、蹲踞式30m起跑和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除立定跳遠外,其他3項測試指標實驗前后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8%1RM抗阻訓練發(fā)展運動員的爆發(fā)力的效果相對不顯著,但在發(fā)展起跑和加速能力方面有明顯的效果。8%1RM的負荷相對較大,訓練中對運動員能夠產生較大的阻力,有助于運動員進行更為積極的后蹬訓練,因此效果較為顯著。
2.1.310%1RM抗阻訓練對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的影響 在進行為期6周的10%1RM抗阻訓練后(表3),運動員立定跳遠、站立式50m跑、蹲踞式30m起跑和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績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立定跳遠成績提高不顯著(P<0.05),站立式50m跑和蹲踞式30m起跑成績提高顯著(P<0.05),蹲踞式60m起跑加速的成績有高顯著性提高(P<0.01)。由此可見,10%1RM拖拽抗阻訓練對發(fā)展運動員的起跑和加速能力方面有著明顯的效果。當抗阻訓練負荷超過10%1RM時,會對運動員訓練中的速度造成一定影響,不利于發(fā)展速度能力。同時過高的負荷也會導致運動員將更多的力量用于對抗阻力,不利于發(fā)展起跑階段快速的后蹬能力,對起跑階段的頻率也有一定的影響。
2.2.1 抗阻訓練能夠發(fā)展后蹬力量,與短跑起跑加速階段技術結合緊密 對短跑運動而言,起跑階段運動員由靜止逐漸轉為運動,身體重心由低到高的過程中。起跑后運動員身體在低重心狀態(tài)下,要獲得向前的力量,就必須通過積極的后蹬,推動身體前移,逐漸加速,在速度達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逐漸提高重心??棺锠顟B(tài)下的蹲踞式起跑練習,與短跑起跑階段技術動作和發(fā)力情況較為相似,在正常起跑狀態(tài)下,施加了向后的阻力,增大了起跑階段的難度,促進了運動員后蹬力量的發(fā)展。因此對促進短跑運動員起跑階段能力的提高有積極的效果,適合在短跑運動的起跑訓練中適當的運用。但在訓練中應注意,抗阻的力量應適宜,使運動員在起跑過程中感到略有阻力即可。
2.2.2 抗阻訓練能夠促進運動員步頻發(fā)展,提高加速階段能力 步頻是決定短跑運動成績的關鍵因素,在抗阻加速跑訓練過程中,運動員受到向后拖拽的力量,始終在進行抗阻運動。為了獲得更快的速度,運動員除了需要增大蹬地力量外,還需要通過積極提高步頻的方式進行加速,積極向前。因此通過進行抗阻訓練,除了能提高后蹬向前的力量外,還能夠一定程度上發(fā)展運動員在加速跑動過程中的步頻,從而促進運動員更積極的奔跑,并進一步促進了短跑運動員成績的提高。在運用抗阻訓練發(fā)展運動員步頻的過程中,教練員應注意讓運動員在正常的步幅下進行拖拽跑訓練,切不可為了提高步頻而減小步幅,這將會對整個短跑過程的技術和節(jié)奏造成影響。
表1 5%1RM拖拽抗阻訓練組運動員各項測量指標變化表
表2 8%1RM拖拽抗阻訓練組運動員各項測量指標變化表
表3 10%1RM拖拽抗阻訓練組運動員各項測量指標變化表
3.1.1 5%1RM、8%1RM和10%1RM的抗阻訓練對發(fā)展短跑運動員的起跑加速能力均有明顯效果。相對而言,在不影響速度能力狀態(tài)下,10%1RM抗阻訓練運動員對抗阻力效果最為明顯,發(fā)展起跑加速能力的效果最佳。
3.1.2 抗阻訓練法對短跑起跑加速能力的作用在于其能夠發(fā)展運動員后蹬力量,提高運動員的步頻,與短跑起跑加速階段技術結合緊密,最終使短跑運動員提高加速階段能力提高,適合在短跑訓練中適當的運用。
3.2.1 在短跑運動的訓練中,可以適當的運用抗阻訓練作為專項起跑能力的補充訓練,運用中注意對負荷的控制,有效的發(fā)展運動員的后蹬力量和步頻,促進運動員起跑加速能力更好的發(fā)展。
3.2.2 使用抗阻訓練時,應注意與短跑專項技術特點相結合,同時注重運動員各項身體素質的發(fā)展,在身體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重點提高專項能力,從而使訓練效果達到最佳。
G822.1
A
1674-151X(2017)18-021-02
投稿日期:2017-07-26
王晨(1992—),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