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劉誠香
(四川理工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基于“知行”學說視角的大學生體育鍛煉不良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分析
劉 林,劉誠香
(四川理工學院體育學院,四川 自貢 643000)
針對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趨勢,運用文獻資料法,在“知行”學說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成因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不良現(xiàn)狀表現(xiàn)為“知而不行”“知行沖突”“無知無行”“行而不知”4類;從體育本質、身心特點、健康概念、體育教學等方面進行“知行”關系分析,認為“知行不一”是出現(xiàn)不良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路徑包括,把握體質健康標準改革契機,轉變體育教育理念,改進體育課程教學,革新體育教學評價。
大學生;體育鍛煉;知行關系;知行合一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own trend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using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logical analytic metho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rigin causes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y “Knowledge and Action” relationship theory and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bad current situation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which is “has knowledge but not action”, “con fl ict between the Knowledge and action”, “no knowledge and no action”, “has action but no knowledge”. The reasons of current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by “Knowledge and Action” relationship theory from the sports essenc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health concept, physical educ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is the main cause.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Knowledge-Action Unity” from the Change of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clarify education orientation, improve course teaching, and reform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rel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Knowledge-Action Unity
學生體質與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大學生處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身心發(fā)展重要時期,也是由在校學生逐步向社會人員轉變的角色變化重要階段,大學生的體質健康問題直接影響我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未來。教育部在2014年7月7日印發(fā)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并在2014年7月28日發(fā)布了30年來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大數(shù)據”,數(shù)據顯示,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個別指標甚至出現(xiàn)了連續(xù)上升的勢頭。但有關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數(shù)據表明,大學生體質健康下滑趨勢未得到有效遏制,很多指標低于中學生[1]。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主客觀原因很多,眾多專家學者也從多個維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歸根結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體育鍛煉。
在研究過程中,以“知行”“知行合一”“體育”“大學生”“健康”等為檢索詞,檢索查閱了CNKI數(shù)據庫中2007年1月至2017年4月30日的學術文獻共136篇。經過梳理后發(fā)現(xiàn),有關“知行關系”的文章較多,主要集中于思想品德教育或人格教育與養(yǎng)成方面,部分學者也嘗試運用“知行”理論在非體育學科進行了探索。但在體育或是體育教育領域的研究成果相對不多,較多關注的是: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體育鍛煉的知行關系;從“知行合一”角度分析體育價值取向與體育行為選擇的矛盾現(xiàn)狀;體育教育中“知行合一”模式的運用和對學生行為的干預研究。本文在運用文獻資料法的基礎上,從“知行”學說視角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現(xiàn)狀進行歸納分類,運用知行關系從體育本質、身心特征、健康概念、體育教學等幾個方面探討大學生不良體育健身現(xiàn)狀的成因,并嘗試提出實現(xiàn)“知行合一”的對策,旨在促進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增進身心健康水平。
“知行”關系是我國哲學的重要內容,從古至今,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有關知與行關系的不同理念和主張,但大都趨同于“知行合一”??鬃右蟆熬訍u其言而過其行”“言必信,行必果”,強調言行統(tǒng)一,不能光說不做[2];墨子主張“口言之,身必行之”,反對空談不行動[2];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觀點,指出要“以知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3];近代教育家陶文浚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倡導“知行合一并進”,并將自己的姓名先后改為“陶知行”“陶行知”[4];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也強調理論與實踐應當緊密結合。
知,即知識、認識、觀念、理論;行,即行動、行為、實踐、踐行。“知”指導“行”,“行”深化“知”,即“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科學知識,行是指人的實踐[5]。大學生體育鍛煉中的“知”即指與體育鍛煉、健康相關的知識、認識、觀念、理論,如體育的本質、健康的定義、體育衛(wèi)生保健常識、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發(fā)展身體素質的方法、運動技術動作要領方法與原理、運動項目的規(guī)則等;“行”即指與體育鍛煉、健康相關的行動、行為、實踐、踐行,如學習體育課程、學習體育運動技能動作、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參加體育比賽、學習掌握體育衛(wèi)生保健常識、實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
體育最本質、最原始、最獨特的功能就是健身,如何將體育理論知識和體育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做到“知行合一”,是大學生增進體質健康的唯一有效途徑和手段。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大部分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出現(xiàn)了“知而不行”“知行沖突”“無知無行”“行而不知”等知行分離現(xiàn)象。
“知而不行”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知行分離中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即學生接受過體育健康相關知識的教育,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的知識、認識、觀念、理論,但并沒有付諸于實際的體育鍛煉行為。學生有關體育的知識、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自我效能判斷等認知因素之間產生了矛盾,出現(xiàn)不協(xié)調,導致認知與行為的脫節(jié),從而出現(xiàn)“知而不行”的現(xiàn)象[6]。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出現(xiàn)了“學而不用”,這樣的體育學習沒有任何價值,體育教育也沒有任何意義可言。
“知行沖突”是指大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體育鍛煉的知識、認識、觀念、理論,可是非但沒有轉化為實際的體育鍛煉行為,反而實施了有悖于健康的行為和活動。健康除了與營養(yǎng)、健身有關系外,生活方式也會對健康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對健康有害的行為和活動主要就是指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熬夜、沉溺網絡等現(xiàn)象,對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無知無行”即學生在“知”與“行”兩個方面都比較缺乏。受升學考試制度和人才選拔機制的影響,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普遍不受重視,經常出現(xiàn)被其他學科隨意占用的情況,加之體育課程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學生缺乏長期、系統(tǒng)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練習,對體育與健康相關的知識、理論知之甚少,處于“無知”狀態(tài)。進入大學后,學生依靠課時較少的體育理論課程無法彌補體育健康知識的缺陷,理論無法指導實踐,中小學積累的體育基礎較為薄弱,大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也就無從談起。
“行而不知”即大學生受個人愛好、風俗習慣、社會規(guī)范、經濟條件、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參與了部分體育活動,但其自身并不了解相關的體育理論和健康知識。由于沒有接受系統(tǒng)的體育鍛煉科學知識教育,部分學生雖然長期堅持參與體育活動和身體鍛煉,但對于科學鍛煉的參與頻率、運動強度、持續(xù)時間等知識不了解,選擇的體育項目、運動方式、運動強度是否適合自身實際也不清楚,可能會出現(xiàn)“行而無效”或是“行而有害”的結果。
缺乏體育鍛煉是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直接原因,而“知行”沒有協(xié)調統(tǒng)一是產生知行分離的根本原因。
體育是通過有規(guī)則的身體運動改造人的“自身自然”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基本表現(xiàn)形式為身體活動,基本任務是對人自身的改造,作用對象是參與者的“自身自然”[7]。體育的本質特征決定了體育活動是一個主客體高度統(tǒng)一的過程,參與者既是實施作用的主體,也是被作用的客體。在此過程中,參與者將承受體育活動帶來的身心雙重負荷,并且如果運動負荷不能達到一定的量,該活動就不能發(fā)揮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盡管大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但由于人“趨利避害”的本性,使大部分學生不愿意主動去進行身體練習、運動流汗、承受負荷,從而出現(xiàn)“知而不行”的現(xiàn)象。
按照心理學中的動機理論可知,人的行為是由一定的動機引發(fā)的,而動機是由于人的內在需要而產生的。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后期逐步進入青年期的年齡階段,身心發(fā)育趨于完善成熟,健康狀況較好,尤其是人體生理機能正好處于巔峰時期,因此參與體育鍛煉的效果和作用很難立竿見影,不良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隱形負面影響也沒有凸顯出來,大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認識和體驗體育鍛煉和健康的重要性。從知行關系和規(guī)律來講,缺乏“行”的實踐體驗,就不能深刻理解“知”的含義和意義,自然不能將“知”轉化為“行”,因此會出現(xiàn)“知而不行”甚至“知行沖突”。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對健康概念和內涵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和全面,從最初只注重人生物屬性的一維健康觀到身心健全的二維健康觀,再到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全面發(fā)展的三維健康觀,后來又在三維健康觀的基礎上加上“道德健康”,形成了四維健康觀,現(xiàn)在又有學者提出了五維健康觀的概念,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行為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8]。由于中小學階段體育教育的缺失和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大學生沒有正確認識健康的概念和內涵,在大學體育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學習較少,在教學中重技術輕理論,使大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健康觀或是認識有偏差,僅僅停留在“沒病就是健康”的層面。體育最本質的功能就是健身,增進健康。但學生對體育或體育課的認識是“玩”和“應付考試拿學分”,對健康概念和體育功能的不了解,出現(xiàn)了“無知”,沒有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知識和方法,從而導致“無行”。
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和課余體育活動,接受體育教育和學習體育知識主要還是以上體育課為主,但大學體育教學存在諸多問題。1)體育課程內容的選擇和安排不合理,沒有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特征,脫離生活實際,出現(xiàn)教師為了考試而教,學生為了學分而學的情況。體育教學忽略了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理念,沒有把體育當作一項生活技能傳授給學生。教學對象是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體育教材內容的選擇應該注重生活實用性,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充分發(fā)揮體育的多元功能;2)在教學中,體育教師往往只強調讓學生“會”,而忽視讓學生“懂”,學生即使掌握了知識和技能,也沒有明白背后隱藏的原理和規(guī)律,不清楚該知識和技能有何用、何時用、怎么用;3)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做到換位思考,重視教材的系統(tǒng)邏輯順序而忽視學生的學習心理順序,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僅僅是為了拿學分而進行學習和練習,出現(xiàn)了“身順而心違”的現(xiàn)象。上述幾點正是導致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出現(xiàn)“行而不知”的原因。
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知行”學說視角來看,之所以沒有“行”,是因為“知”出現(xiàn)了問題,“知行合一并進”是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增進體質健康最理想的狀態(tài),如何做到“以知為行,知而必行,行而后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學生從青少年兒童到成人這一接受教育的時期中,在校期間的時間是最長的,與教師接觸交流最為頻繁,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師是學生獲取體育鍛煉的“知”的主要源頭,因此,要做到“知行合一”,關鍵還是要從體育教學入手。
一直以來,傳統(tǒng)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制度讓體育教學在中小學處于“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沒必要”的尷尬境地,大學生的體育基礎十分薄弱?!稑藴省返念C布,特別是將體測成績同評優(yōu)和畢業(yè)證掛鉤,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體育課的地位,使體育課得到重視?!稑藴省分斜販y指標和共性指標的統(tǒng)一,能促使大、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彼此銜接更緊密,逐步向體系化和系統(tǒng)化方向發(fā)展,學生在體育認知和技能的學習能得到政策上的支持與保證。如果能嚴格執(zhí)行《標準》的相關要求,必將為大學體育以及畢業(yè)后的體育活動的“知行”打下較好的基礎。
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實施多年,相應的高等教育改革也正在進行,大學體育教育的理念也應該有所轉變,“知行合一”的實施首先應該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敖虝恕笔墙處熥罨镜穆氊?,以往的體育教師往往只重視“教書”——傳授體育技能,而忽視“育人”——真正使學生通過體育教學培養(yǎng)終身體育意識、掌握終身體育方法、形成終身體育習慣,進而增進健康,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礎。
體育以身體練習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以特定的肢體語言來傳遞信息,體育教學本身就是以“行”為主,與其他學科有很大不同,但這恰好也是現(xiàn)在大學體育教學中的薄弱之處。學校體育不是單純的競技運動,除了“行”和“會”以外,還應重視“知”和“懂”,因此,有必要適當增加體育理論教學內容和課時。
體育課程的實施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級,大三、大四的學生繼續(xù)學習體育知識技能的機會大大減少。應當在高年級繼續(xù)開設各種類型的體育相關的必修課、選修課或是俱樂部教學等,體育學習過程中斷很可能導致學生不能達到《標準》的要求和規(guī)定,進而影響畢業(yè)和就業(yè)。
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選擇應和學生以后的生活工作緊密聯(lián)系,注重教材內容的生活實用性,以此充分發(fā)揮學校體育的后續(xù)效應,讓學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緊密結合起來。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根據教材內容的具體特點和功能,將教材邏輯順序和學生心理順序有機統(tǒng)一起來組織安排教學順序,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的“一項多能、多項一能”特征,能讓學生樂于去學。學生“懂了、樂了、會了”,最終才可能去“練”,實現(xiàn)“知行合一”。
體育教學評價的功能主要有反饋、激勵、鑒定等[9]?,F(xiàn)行大學體育教學評價仍然沿用應試教育的理念——篩選人才,也就是鑒定功能。人的體育運動能力受先天因素影響,個體差異較大,體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學生健康,不是選拔競技體育人才。“一刀切”的考核評價方式非但不能促進大學生的體育“知行”,反而會起到負面效應,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就應該在評價中做到點面結合,既要看學生的單項體育技能或身體素質,也要考慮學生其他體育技能、身體素質和全面體育運動能力;同時還要做到縱橫結合,除了將學生個體與學生整體比較外,還要對學生接受體育教育前后水平加以比較;并且要遵循考核評價時注意考核客觀、評價主觀的原則。通過評價來實現(xiàn)反饋“知”,激勵“行”,做到“知行合一”。
運用“知行”學說理論來剖析大學生體育鍛煉中出現(xiàn)的不良現(xiàn)象,能夠解釋“知行分離”的各種具體表現(xiàn),不僅能找到當前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普遍存在不足和弊端的外因,也能發(fā)現(xiàn)由于大學生身心特征和對體育本質、健康概念認識存在偏差的內因。要讓大學生樹立終身體育意識,掌握終身體育方法,應該把握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改革的契機,借助中小學基礎教育中體育教育改革的成果和效果,把“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到大學體育的教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中去,實現(xiàn)“行之于手”與“行之于心”之間的融合轉化,讓大學生真正成為身體有行動,內心有感情,頭腦有思想的體育踐行者。
[1] 李小偉,董少校.教育部發(fā)布30年來我國學生體質與健康“大數(shù)據”——學生體質健康大部分指標止跌回升[N].中國教育報,2014-07-29(1).
[2] 孫瑞崗.從知行合一到實事求是[J].前沿,1998(12):10-11.
[3] 任鳳琴.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J].前沿,2004(7):185-188.
[4] 方華明.萬世師表知行合——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J].教育與職業(yè),2006(10):110-113.
[5] 王叔新.王守仁與杜威學習理論之比較[J].臺州學院學報,2013,35(2):52-54.
[6] 陳智勇.現(xiàn)代大學體育教程(修訂版)[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7.
[7] 熊曉正.體育概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3.
[8] 楊倩倩,張曉丹.健康觀視角下大學生體質健康發(fā)展對策[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4(14):159.
[9] 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Analysis of the Bad Current Situation, Origin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dergraduate Physical Exercise Base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LIU Lin,LIU Cheng-x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igong 643000, Sichuan China)
G812.45
A
1004 - 7662(2017 )06- 0017- 04
2017-05-03
四川理工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知情意行’視角的大學生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研究”(項目編號:JG-1574)。
劉林,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