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適
淺談中職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
王 適
作為中華民族美德之一的感恩,在中職學生中普遍缺失,本文根據(jù)中職學生思想道德現(xiàn)狀,分析了中職學生感恩意識的必要性,結合中職學校的教育特色和內容,初步提出對職高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的舉措。
感恩意識 中職生 感恩教育
感恩意識是人人都要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修養(yǎng)。現(xiàn)在非常多的中職生對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朋友的情誼,社會的幫助等漠不關心、并不在意,他們普遍缺乏感恩意識,歸根到底是由于我們中職教育“感恩”意識的淺淡。對于中職生來說,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心理要求,更是人的一種基本素養(yǎng),我們的學生應該常懷感恩之心呢,應該學會知恩于心,報恩于行。
(1)中職生家庭缺少感恩教育。席慕容說: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是莢里的豆子?;茨献右矊懙剑捍雀钢異圩?,非為報也。爸爸媽媽對孩子們的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烧彩侨绱?,爸爸媽媽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舒適的天空,也為他們提供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以至于爸爸媽媽時常對孩子的關愛更多地停留在物質層面,鮮有涉及精神領域,特別是缺乏對孩子們感恩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建構一個感恩心的溫馨家庭氛圍,顯得尤為重要。
(2)學校德育缺乏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提速器,和諧校園的基礎是和諧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的核心是師生關系。學校德育教育流于形式主義而目標內容顯得過于空、大、高,常常偏離了中職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忽視了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水平和現(xiàn)實狀態(tài),不能解決中職生關心的與切身有有關的實際問題,從而影響了其實效性和可信性。讓學生“成才先成人”,努力培養(yǎng)“有德又有才”的接班人,學校教育必須以學生的“成人”為出發(fā)點,這是學校德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感恩教育必須加強的重要原因。
(3)社會“感恩意識”淡化的不良影響。由于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的影響,一些人沒有想到他們的自私、冷漠缺乏感恩之心,所損害的恰恰是他們最需要的愛心、人類的同情之心。如果所有的人都對他人漠不關心,缺乏溫情,就會導致社會道德水準的整體下滑,這世界就會變得十分冷酷可怕。而給涉世之初的學生帶來的不少負面效應是不可估量的。
(1)中職生知恩教育。我們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感恩教育就是要讓中職生明白這個道理。因為倘若一個人不懂得知恩,就不會去感恩,由此可見知恩是感恩的前提。因此,作為教師要富有耐心地引領中職生用心去感知,用眼睛去發(fā)現(xiàn)并捕捉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恩惠,挖掘出恩澤的價值,學會辨識什么是恩惠。例如要懂得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恩情、明白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恩情、知道并珍惜同學之間的幫助恩情。只有知恩的人,才會對社會和家庭有責任感,才會用真情回報他人和社會,才會學會奉獻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
(2)中職生感恩教育?!案卸鳌笔且环N認同,這種認同應該是從我們骨子里透出來的一種認同。感恩教育要讓中職生學會真誠的感謝,要讓其明白,我們在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后不要忘記了去感恩,不是讓我們給予多少物質的回饋,哪怕只是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句溫暖如春風的感謝。
(1)提高自身感恩意識,樹立正確感恩觀。感恩教育要不斷地引導中職生逐漸養(yǎng)成感恩的習慣和心態(tài),使感恩流進自己的血液,與自己融為一體。同時也應該讓中職生在“知恩圖報”的態(tài)度上做到力所能及,不觸碰底線。不能因為對一些人的感謝而損害了別人的利益。教師要教育中職生擁有施恩不圖報的品質,這樣在做了“善事”之后,才能以平常心心去看待,不會因此而產生落差感。
(2)潛移默化的影響始于家長示范。家長本身的道德修養(yǎng),榜樣作用對正處于青春期的中職生起到至關重用的影響。由于中職生正處于青春期,缺乏自控力與對與錯的判斷力,他們對外界的認知受爸爸媽媽的影響最大。爸爸媽媽的言行舉止會對中職生起到負面影響,非常容易引起極端行為,如叛逆、頂嘴、撒謊等。故家長必須提高自身素質,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時刻以自己的榜樣言行、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讓孩子始終擁有一顆有愛的心。
(3)發(fā)揮教師的教育作用。對于中職生而言,形成“感恩”意識不僅是從教科書上學到,更需要從社會生活中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模仿。教師只有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工作和生活,才會更加敬業(yè)、甘于奉獻。教師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品質,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一定的影響。中職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中,特別是在學生自身擁有一定的影響力時會想到要感謝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并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且會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同時教師在育人過程中做到“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制度約束人”,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使其在行、知、意、情的情理交融中實現(xiàn)自我更新、自我完善。
(4)感恩教育要多途徑多系列活動循序漸進地開展。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從一堂感恩班會課的開展,從一次感恩養(yǎng)老院活動,從一個電話,從一聲受助后的謝謝,從牽老人過馬路等等這些點點滴滴中讓中職生真真體驗到助人的快樂和被助的溫暖。
[1]劉衛(wèi)平.感恩意識及感恩教育探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6).
[2]王文科.感恩文化的美德與道德教育的重建[J].桂海論叢,2008(6).
[3]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洞頭區(qū)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