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婧雯
(杭州市清泰實驗學校 浙江 杭州 310000)
優(yōu)化細節(jié),改出美文
——四年級小學生作文“句套”仿寫案例研究
章婧雯
(杭州市清泰實驗學校 浙江 杭州 310000)
“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信心。”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四年級習作的要求。故此以改出精彩作文為出發(fā)點,根據(jù)精彩文段的一些共有特質(zhì),借鑒同步課文中精彩語段進行仿寫,提出開展該教學活動的理論依據(jù)、必要性與可實施性。通過四年級習作個案分析與案例拓展的經(jīng)驗總結,提出仿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以及目前存在的困惑與不足。
小學四年級;作文;仿寫
關于美的解釋有多種,從字源學上分析,“美”在原始漢語中的意思是“羊大為美”。在《說文解字》中說:“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1]卷四p202“甘,美也。從口含一”[1]卷四p146。從解釋里面我們可以看出,古人主要是從形狀和味覺上對美進行界定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認為我們對“美”的事物有一個共同的觀念,即凡是符合大多數(shù)人審美觀念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柏拉圖以更加具體的說法指出美就是“變化中有統(tǒng)一”[2]p6。亞歷士多德更進一步地說美是“秩序?qū)ΨQ和明了”[2]p6。從這些表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美”的事物應該是一種可以被大家集體感知的,并且是不斷變化與發(fā)展的。從語言的誕生到到開始體現(xiàn)美感,作文之美就是形美、意真。即我們通常在寫作中要求的表達具體、形象,有真情實感,這樣的一種“美”似乎是十分抽象的。斯基漢(Peter Skehan)認為“復雜、精確是一種美當然這包括內(nèi)容正確(fruencey)、表述準確性(acureancey)、而修辭(rhetoric)及一些特殊句式無疑可以使文章有趣、凝練、豐富(copmlecity)讓讀者和你有共鳴。”[3]因此對真善美的精彩呈現(xiàn)一直是為文的宗旨。不可否認孩子們童心可貴,于是如何使他們的喜聞樂見、奇思妙想變成筆下的優(yōu)美文段一直是教師孜孜以求的課題?!八哪昙壱瓿捎芍心昙壪蚋吣昙壍倪^渡。通過學習,要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中年段的教學目標,為高年級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留心周圍事物,勤于書面表達。能把內(nèi)容寫得比較清楚、比較具體?!薄皹酚跁姹磉_、增強習作信心?!盵4]p21是《語文課程標準》對四年級習作的要求。但是多數(shù)四年級的孩子還是對自己的寫作能力沒有信心,怕寫、不愿意寫,更不愿意修改自己所寫的文章。由此,筆者嘗試著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培養(yǎng)學生仿寫能力,借此增強他們的習作信心,提升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僅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更具有表達美的能力,而這美的“表達”不僅體現(xiàn)在口頭表達,更可見于他們的書面文稿。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Noam Chomgky)積極倡導認知法。他認為“語言是受規(guī)則支配的體系。人類學習語言決不是單純模仿、記憶的過程,而是創(chuàng)造性活用過程?!盵5]p44而按照皮亞杰兒童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和神經(jīng)生理學的研究成果,小學生思維發(fā)展正處于具體形象階段,他們機械記憶較好而意義記憶稍遜,情感發(fā)展迅速而不穩(wěn)定,生活經(jīng)驗不足,依賴性較強。這種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不足的情況,是作文教學必須考慮的因素。而仿寫,尤其是優(yōu)秀句段的仿寫恰恰能夠發(fā)揮孩子擅長機械性模仿的學習特質(zhì),使得他們迅速但不穩(wěn)定的情感、思維能夠找到合適的語言外殼,從而增強他們的習作信心。而成功的體驗、高效的產(chǎn)出與理解性的記憶更強化了他們對語言的理解,提升了他們的習作積極性。
語文是文學作品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而課文中準確、鮮明、優(yōu)美的語段往往是孩子們進行模仿的好范本。反問、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嵌套,使用一些特殊的句式等等往往可以使文章的表達更為具體、形象、生動。我們將此稱為“句套”。我們鼓勵學生們對這些句套的形式和表達效果等進行了解,模仿、創(chuàng)新。通過展示、講評、鼓勵觀察、多次多形式的修改使學生學會仿寫“句套”,并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從而內(nèi)化“仿寫”成為自己的寫作能力。
以四年級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例:第一組單元課文主題“走進祖國的萬水千山”,“教學本組課文,應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品味,激發(fā)美感、感受語言的魅力。對于精彩的語段,要熟讀成誦,積累優(yōu)美的語句?!盵5]p1
筆者以為僅僅依靠死記硬背,或簡單的熟讀成誦還無法讓孩子們領會“句套”,更不用說能夠?qū)懗雠c課文相媲美的文章甚至是培養(yǎng)成就感了。
比如在學習課文《桂林山水》時,我們通過讓學生反復朗誦、比較原文與下文中A,B,C三段文字:“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夸張);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具體、細致的描寫);漓江的水真綠呀,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比喻)?!?排比)
A漓江的水美極了!
B漓江的水好靜;漓江的水非常清;漓江的水多么綠啊。
C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澈見底;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如翡翠。
讓孩子們慢慢領悟到:原文用排比句準確而鮮明地抓住了“漓江的水”——“靜、清、綠”三個特點,并且在排比句中套用了夸張“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言其“靜”;“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論其“清”;以及比喻“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而談其“綠”,使得這一段描寫具體、細致有畫面感。
于是我們歸納出一個介紹景物特點的幾個句套(課堂上我們稱其為“小錦囊”)。
句套1:抓住景物的三個特點,用排比句來寫這三個特點,并且盡量在排比句中用比喻等修辭,或是更具體、細致的描寫使景物更有畫面感。結合這堂課《作業(yè)本》的小練筆,我們有意識讓同學們試試找找學校里的景物,也試著找找三個特點。(這單元的大作文便是寫《我的校園》)于是就出現(xiàn)了“校園里的杉樹”(傅博《清泰分部,可愛的母?!?:“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高大、挺拔的杉樹。那些杉樹站得真直啊,仿佛像一位位士兵,保衛(wèi)著我們的校園(擬人);那些杉樹的葉子真綠啊,綠得好像要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葉片上跳動的生命力(擬人、夸張);那些杉樹的樹干真粗啊,粗得要我們兩三個小朋友才抱攏過來(通過列數(shù)字的方法把事情說具體)?!边€出現(xiàn)了“校園里的花壇”(翁夏陽《我的母校:清泰》):“我們的花壇可真迷人!那花壇里的花真美啊,好像一個個愛打扮的小女孩(擬人);那花壇里的花真香啊,引得蜜蜂、蝴蝶紛紛飛來(具體、細致的描寫);那花壇里的小草真可愛啊,清晨上面還鋪著珍珠般的露珠呢(比喻)!”孩子們想表達,他們擁有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他們說得很有趣,但是不知道該怎么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而“句套”就相當于他們的“習作小拐杖”,可以讓他們在習作的初途走得更安心、更平穩(wěn)。
這樣可以供學生們模仿的具有極強表現(xiàn)力的句套在課文中比比皆是,后文沿襲前文也以“句套”稱之:
句套2:先具體對景物進行描述,再引用詩句點睛。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具體、細致的描寫、比喻),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詩句點睛)?!豆鹆稚剿?/p>
學生仿寫:
春夏,樹葉翠綠喜人,秋冬時節(jié),樹葉逐漸變黃,風姑娘把枝頭的片片金黃吹散在空中(擬人)。那場面美極了!金燦燦的落葉仿佛是被炸過的魚骨頭,迎著風飄著。(比喻)與老杜甫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相得益彰(詩句點睛)。(詹瓊琰:《清泰:有大樹的學?!?
到了秋天,一朵朵桂花都開了,像一個個穿著金色衣服的小姑娘調(diào)皮地躲在桂花樹上那碧綠、濃綠的葉片兒后面(擬人),又像是不敢上臺謝幕的小明星(擬人),真是“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詩句點睛)!(高詩琪:《清泰:我的母校》)
(原文:到了秋天,一朵朵桂花都開了,像穿了一件金色衣服的小姑娘(前后要統(tǒng)一,改:像一個個穿著金色衣服的小姑娘們),真是“桂花秋一苑,涼露夜三更”!(師評:有引用的意圖很好,但這句引用不是很恰當,想一想你想描述桂花的什么特點。另選一句恰如其份的。推薦:真是“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
句套3:通過設問句來講述事物的特點。怎樣小的小船呢?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設問句)《記金華的雙龍洞》
學生仿寫:
走在教學樓里,都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怎樣朗朗的讀書聲呢?有很多同學的聲音組成的(師啟發(fā)后改:像海潮一般動聽的)朗朗的讀書聲(比喻)。(設問句)(高詩琪:《清泰:我的母校》)
句套4:通過“時而……時而……時而……時而……”特殊句式描述事物的變化。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diào)子?!队浗鹑A的雙龍洞》
學生仿寫:
除此之外操場的三面都圍繞著教學樓,每天都會從每個教室里傳來朗朗的讀書聲,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緩,時而急,讓人陶醉其中。(丁清陽:《我的母?!逄?
前三個句套我在《我們的母?!愤@篇大作文指導課上以“習作小錦囊”的方式“傳授給了”孩子們,最難能可貴的是第四個句套是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主動模仿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實際上每一個仿寫都不是直接照搬形式,這些“句套”,又承載了學生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尤其表現(xiàn)在修辭的使用方面。
寫作過程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心理行為過程。海斯和弗勞( J. R.Hayes&L. S.Flower)[7]對其進一步考察發(fā)現(xiàn):典型寫作者的寫作行為具體細分共有四種不同的成分——生成信息、組織信息、表達、復看與修改。海斯和弗勞根據(jù)這四種成分所占比例的大小,將寫作過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重在生成信息;第二階段,重在組織信息;第三階段,重在表達。復看與修改則貫穿于整個寫作過程,但在各個階段里所占比率都不大。海斯和弗勞的這一研究成果表明,寫作過程,大致的總體流向是由“物”到“感”,到“思”,再到“文”,但它不是單向、順延、線性發(fā)展的,而是非線性、非穩(wěn)態(tài)、無序的,其本質(zhì)就是一個雙向流轉(zhuǎn)、復合遞變的復雜過程。這就給了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1.“句套”仿寫是寫作文及修改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不能忽略中段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于書面表達這一事實,可以采用“寫作文前多啟發(fā),讓學生‘講一講’,再讓他們‘寫一寫’”的方式,讓他們的寫作更有信心;2.“句套”仿寫不能只注重形式,而要想方設法使學生體驗社會、培養(yǎng)觀察。這就不只是課堂上的40分鐘,更是需要學生在課外下功夫;3.好文章不厭多改,我們在批改后可以通過展示批改要求(把學生實現(xiàn)的“小錦囊”列入評價標準)以及運用“句套”形成精彩的佳作,通過多次改稿、啟發(fā),使得越來越多的同學對“小錦囊”應用自如。4.“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鼓勵孩子們通過課內(nèi)外閱讀,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句套”,充實自己的“資源庫”,實現(xiàn)“良性循環(huán)”,使學生自發(fā)自主、樂于學習,這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果。
但是要做到上述幾項并非一朝一夕,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考驗,更是對教師的前瞻性、習作能力、教學指導等綜合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
[1] (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四上),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57.
[3] 斯基漢 (Peter Skehan).語言學習認知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Z].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5] Chomgky,Noam.language and Mind(3rd edi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 語文四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
[7]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H193
A
1672-5832(2017)11-01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