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中鳳 張曉麗
黑龍江省鄂倫春族樺樹皮藝術保護與傳承研究
付中鳳 張曉麗
黑龍江省鄂倫春樺樹皮藝術本體的現(xiàn)實是黑龍江省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有利于避免環(huán)境的趨同化,可以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增進民族之間的了解、認同和團結。通過研究擴大對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保護,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在現(xiàn)代藝術中的應用。
黑龍江 鄂倫春樺樹皮藝術 保護 傳承
鄂倫春族,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本文主要針對黑龍江省鄂倫春分布地區(qū)進行研究。
國內對黑龍江省鄂倫春族樺樹皮藝術保護與傳承研究大致可分為四類:
一是少數(shù)民族美術史研究中涉及黑龍江省鄂倫春族藝術史的部分,如王伯敏主編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術史》第三章《鄂倫春族美術史》(1995),陳兆復主編《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術史》(2001)等。
二是對鄂倫春族樺樹皮文化的研究,如莫鴻葦。鄂倫春族的樺皮文化.黑龍江民族叢刊.1997,(3),孫一丹.淺談鄂倫春樺皮雕刻藝術[J]。藝術研究. 2005(01) ,哈納斯.鄂倫春族樺樹皮工藝[J].內蒙古社會科學. 1993(01),杜志東.淺談鄂倫春族樺樹皮制品的美學意蘊[J]. 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
三是對黑龍江省鄂倫春族樺樹皮藝術造型的研究,如田剛①、吳瓊②、哈納斯③、孫運來④、李宏復這類研究的數(shù)量可觀,且較為成熟。
四是對黑龍江省鄂倫春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研究,如東北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關系.張景明,鄂倫春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韓淑云,鄂倫春民族文化傳承與發(fā)展。以托扎敏鄉(xiāng)希日特奇和木奎獵民村為例。于明士,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鄒瑩,鄂倫春族樺樹皮工藝傳承的探討。張秀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鞏茹敏,黑龍江省少數(shù)民族文化產業(yè)開發(fā)的現(xiàn)狀與反思。左岫仙,論黑龍江省鄂倫春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于富業(yè),淺論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相華等等。
除此之外,鄂倫春民族研究的專家如韓有峰《鄂倫春風俗志》(1991)、劉曉春《鄂倫春歷史的自白》(2003)、唐戈《鄂倫春族簡史》(2008)、何群《環(huán)境與小民族生存——鄂倫春文化的變遷》等在社會學、文化學角度的研究均可作為本課題研究的旁證材料。黑河學院的省哲學社科課題《森林部落與圖像記憶——鄂倫春民族題材繪畫研究》所涉及的藝術研究,囊括了鄂倫春族繪畫藝術研究較有代表性的最新成果。
本研究是基于現(xiàn)實背景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的應用性理論研究。研究將以黑龍江省鄂倫春樺樹皮藝術本體的現(xiàn)實問題為出發(fā)點,以樺樹皮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為目的,對民族文化的傳承、文化發(fā)展的多樣性等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可以避免環(huán)境的趨同化問題,有效保護民族文化遺產,促進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認同和團結。通過研究擴大對鄂倫春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保護,繼承和發(fā)揚民族文化在現(xiàn)代藝術中的應用。
一是黑龍江省鄂倫春族樺樹皮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但在現(xiàn)代文化的猛烈沖擊下,鄂倫春樺樹皮制作技藝保護與傳承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社會快速的發(fā)展與進步,生產生活方式的極大改變與成熟,樺樹皮手工藝制品已經逐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向家居的裝飾品方向進行轉變,面對現(xiàn)狀導致能夠制作樺樹皮手工制品的人逐漸減少和萎縮,樺樹皮手工藝的制作技藝也日趨衰落,對此現(xiàn)象,如果不引起重視和加以保護,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樺樹皮制作技藝就會走向失傳的邊緣。
二是作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鄂倫春的樺樹皮藝術,它不僅是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它的瀕臨消失的制作工藝、體現(xiàn)民族極具特色的審美形式和藝術形式,尤其是現(xiàn)有為數(shù)不多的民間藝人、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承認都隨著社會發(fā)展的變遷,現(xiàn)已面臨消失的境地,因此在增強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上已迫在眉睫。
三是鄂倫春族樺樹皮藝術,充分的再現(xiàn)了鄂倫春民族人們的生活、勞動形象,是人們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對自然的熱愛與崇尚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鄂倫春民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鄂倫春人民在潔白的樺樹皮上,用雙手雕刻出形式多樣的紋飾與圖案,講述著鄂倫春民族一代又一代的游獵史話,他們用智拙的裝飾手法和獨特的制作工藝向世人展現(xiàn)出鄂倫春民族淳樸、簡單的審美和最原始的藝術追求,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民間藝術文化的寶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四是在黑龍江省黑河市新生鄉(xiāng)鄂倫春族地區(qū)和內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地區(qū)考察鄂倫春族古老的樺樹皮文化過程中發(fā)現(xiàn),鄂倫春人樺樹皮制品的造型、圖案紋樣以及色彩搭配等方面不僅典雅大方,而且還具有明顯的原始藝術的風格。通過這些樺樹皮工藝制品,人們不僅可以觀察到鄂倫春族獨特的狩獵文化的風格,也可隱約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痕跡。由此可知,鄂倫春族樺樹皮工藝制品,完全可以被視為我國古老文化的載體之一,具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價值。
五是使用樺皮文化最發(fā)達的民族非鄂倫春族莫屬,樺皮文化是鄂倫春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鄂倫春人的民族驕傲,更是鄂倫春族文化的活化石,在鄂倫春人民的生產、生活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對鄂倫春族的社會歷史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查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樺皮文化尤其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樺皮文化仍然在鄂倫春得到廣泛應用,很多樺皮制品更是曾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后來,隨著鄂倫春族的整體遷居以及政府禁獵政策的廣泛實施,再加上一些老藝人相繼離世,樺皮文化后繼無人,其衰敗跡象逐漸顯現(xiàn),某些技藝甚至已經徹底消失。如果不能抓緊時間加以保護,曾令鄂倫春族人民引以為豪的樺皮文化將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迫在眉睫,意義深刻。
①田剛.鄂倫春民族的獸皮文化與樺樹皮文化[J].教育探索,2004(05).
②吳瓊.內蒙古鄂倫春族樺樹皮器具之紋飾研究[J.藝術研究,2008(04).
③哈納斯.試論鄂倫春族的造型藝術[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8(02).
④孫運來編譯.黑龍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藝術[J].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34).
[1]張焱.大眾時代下的少數(shù)民族藝術的保護與傳承——以鄂倫春族樺樹皮藝術為例[J].美術界,2016(06).
[2]鞏茹敏.黑龍江省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與保護問題的思考[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06).
[3]田恒,孫玉忠.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保護——以鄂倫春樺樹皮船文化為例[J].人民論壇,2015(36).
[4]溫繼菡,王洪波.淺析鄂倫春族樺樹皮制品的審美特征[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6).
(作者單位:黑河學院)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YSE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