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濱 (身份證號:230108196601270011 )
樺樹皮文化內(nèi)容極為繁多,包括主創(chuàng)民族生產(chǎn)、生活中、習俗、信仰、審美興趣等。鄂溫克人及鄂倫春人制作的樺皮屋是樺樹皮在建筑里最重要的體現(xiàn),這種屋子被他們稱作“仙人柱”或“撮羅子”,多數(shù)可以供狩獵人住十幾天。用樺樹皮所建筑的屋子可以遮擋風雨,妨避野獸,重要的是它簡單易搭蓋,就地取材,容易拆卸。在寒冷的冬天,可以把張獸皮加蓋在用樺樹皮建筑的屋頂上防寒,樺皮船作為水上工具最為有名,制作者如果想乘坐的人多些可以把船做的大些,簡單的可坐一人,此船兩面皆可行駛,不分前后,一人可扛動此船,船體比較輕,船身兩頭呈尖狀,之間是弧形,由松木材料作為船體的架,外邊包樺樹皮,縫合則用獸筋,船沿邊里外鑲上楊木條,訂上木釘,用松脂涂滿接縫處防止漏水。這種樺皮制船主要用于水上捕魚,或走訪親友及運送貨物等等。樺樹皮可制作幾十種生活用品。用它制作的生產(chǎn)工具也有許多。使用一小塊三角形樺樹皮對折,吹出的聲音類似狍崽的聲音,用聲音吸引誘母狍,鹿哨則是用樺樹皮卷成喇叭形,可以吹出鹿叫的聲音,將鹿引來,叉魚可以用樺樹皮作浮標,用樺樹皮做成桶綁在腰間,可以裝很多蔬菜水果。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達,生活的進步,鄂倫春族人已不再以采集為主的農(nóng)業(yè)生活以及打獵生活,部分樺樹皮制作品都已消失,只能在博物館里見得到。但源遠流長的樺樹皮文化,用樺樹皮制作的盒子,盆等等有些制品在各個民族可以見到,近些年來,有些人士制作一些樺皮畫及有些裝飾用品,做好繼承樺樹文化的基礎,為了發(fā)展傳承文化及豐富傳統(tǒng)文化做出了貢獻。
樺樹皮制作方法分為兩種,有刻紋和燙紋。制品上刻著不同種類的花紋圖案。刻紋是把草稿上的圖案直接刻在制品上,再用兩叉的獸骨針按照草稿上的圖案開始鑿刻。則變成雙面都凹進去的紋路。但這種方式的刻制花紋一般都不愛上色,都是以素色為主。再說燙紋,燙紋是把想繪制的圖案畫在草稿上最后畫在樺皮制品上,用燒熱燒紅的鐵絲按照繪畫圖案燙出黑色細紋。著以不同顏色。這兩種方法制作的圖案各有不同,且都具有特色,在樺皮制品上畫制圖案也有用毛筆繪制圖案的。早些年的顏料很純粹天然,采用野生植物的葉子及花汁,顏色多樣,多種所刻圖案呈幾何圖形,其變化多樣。清代的中后期,顏料及桐油傳到內(nèi)地后,上色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像薄薄的桐油刷在制品上,它的作用是使物品表面發(fā)亮,經(jīng)久不變。近年來著色更加方便,是因有了油漆的傳入,使樺樹皮制品更加的豐富多彩。
樺樹皮制作的物品非常耐用,防潮防水。早前的樺樹皮制作工藝流程分為四步:第一步是取樹皮。根據(jù)所需用量在白樺樹身用刀割一周,再豎著劃破樹皮,樺樹皮此時會裂開一條縫,從翹起處慢慢揭下即可。第二將取好的樺樹皮煮軟。大部分器物是圓柱形,樺樹皮韌性極好,塑造力強。第三步步驟則是剪裁和縫合。按照所需用量進行剪裁,再用獸筋縫合。第四步驟是美化,為制品裝飾紋案圖樣。各種民族會在樺樹皮制品裝飾上象征喜慶、豐收、平安的圖案。制品上的圖案源于人們生活之中,有著獨特性的民族風格。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游牧民族生活不同以往,生活生產(chǎn)方式有了大改變,那個時候樺樹皮制作的工具使用率低并且浪費時間,狩獵的文化也已經(jīng)衰微,樺樹皮技藝在慢慢的面臨失傳的危險。現(xiàn)在有樺樹皮制品的人少之又少,其他的制品更是很少見。由于樺樹皮工藝更新很是困難,售路難尋,主要的事很少有人掌握這門技術,使樺樹皮文化發(fā)展進入止步不前的狀態(tài)。樺樹皮原料不存在短缺問題,足夠滿足樺樹皮制作的用量需求。相應的對其發(fā)展做做宣傳,組織廣大的群眾學習制作樺樹皮制品并了解樺樹皮文化的意義。我國家已把這門技藝加入《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公約》,應珍惜這份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少數(shù)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與智慧的結(jié)晶進行大力的搶救,不可以讓這項樺樹皮文化消亡。
通過樺樹皮制品的開發(fā),更可以有效地促進地方的經(jīng)濟發(fā)展,對其少數(shù)民族生活水平有所改善。還可以發(fā)展旅游業(yè)界。制作旅行中的紀念品。樺樹皮制品、人們好奇不了解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及風土民情,可謂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乃是一塊黃金寶地。
參考文獻:
[1]趙筱辛.鄂倫春族樺樹皮制品圖案藝術與文化內(nèi)涵[J].美與時代(中).2013(10)
[2]白曉霞.藝術設計學視角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以樺樹皮技藝為例[J].裝飾.2015(03)
[3]武鉀贏,馬前進.北方狩獵民族樺樹皮文化現(xiàn)狀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