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標
淺談吳冠中油畫的“意境美”
萬文標
意境美是藝術形象中意與境、情與景、心與物交融契合的審美境界,是藝術美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基本范疇之一。本文以吳冠中畫面的構成、形式與抽象因素為契機,結合色彩設置來探討他油畫作品意境美的生成,通過畫面的色彩美與意境美的統(tǒng)一等方面研究吳冠中油畫的“意境美”。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中國與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東西方藝術不斷相互吸收借鑒。受西方藝術思潮的影響,中國繪畫藝術發(fā)生了巨大變革,西方油畫藝術在中國發(fā)展迅速,同時,藝術家們也面臨著在繼承本名族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方藝術,使藝術作品突破傳統(tǒng)束縛,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油畫藝術的問題。吳冠中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土壤之中,以西方油畫形式表現(xiàn)出東方意境,形成了畫家本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吳冠中是江蘇宜興縣人,他出生于一個普通家庭之中。在杭州國立藝專學習期間,師從常書鴻、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在1952年的文藝整風運動中受到批判,其人物畫被批判為“丑化工農兵”,故而改畫風景。1953年,被調往清華大學建筑系任教,教授素描及水彩風景,開始研究水彩風景畫。吳冠中長期堅持“油畫民族化”“國畫現(xiàn)代化”的藝術探索,將東方審美意境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其作品具有抒情詩般的感染力,空靈、含蓄、朦朧的“意境美”。
“意境”一詞初見于唐代佛教文獻,后逐步揚棄了佛教的原意,從“意”與“境”的契合關系探討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造和審美特性,主張意與境合、境由情發(fā)、意中見境、境中寓意,創(chuàng)造意與境交融為一的美,使人產生如臨其境、如會其意、物我兩忘的審美感受。宋代以后,又將意與境的契合關系引申為情與景的交融關系。及至近代王國維又提出了關于意境的“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的美學觀點。
平面構成是指從物象的具體形態(tài)中概括出物象具有的一般性特征,在進行新的組合的構成。
出身于江蘇宜興的吳冠中,對于家鄉(xiāng)有著特別的情感,吳冠中的藝術生涯中畫了大量的江南水鄉(xiāng)景色,寄托了畫家對于故鄉(xiāng)的戀戀情愫。同時也在其油畫作品中,不斷探索油畫藝術的形式美感,及其畫面的構成關系。在吳冠中油畫《水巷》中,黑瓦白墻,小橋流水,吳冠中將水鄉(xiāng)的房屋概括為大小不等的黑、白色塊,將天空與流水概括為銀灰色調。黑、白、灰是畫面的主要構成色彩,也是江南水鄉(xiāng)的主調。不同形狀、大小的黑、白、灰色塊將畫面作了很好的塊面分割,拱橋的曲線與房屋的直線形成對比,流向遠方的河流使畫面產生了空間縱深感,黃色、紅色、藍色、綠色的色塊,既豐富了畫面色彩,也與畫面當中的直線、大面積色塊,形成了點、線、面的對比?!端铩烦晒Ρ憩F(xiàn)了江南水鄉(xiāng)朦朧、空靈的意境美。
形式美是事物外在的形、聲、色及其組合結構的美。抽象美是排除了客觀事物的象形,憑文字、線、點、面、塊、色彩等抽象形式組合以表現(xiàn)特定觀念、感覺、印象等所體現(xiàn)出的美。
在中西融合的藝術探索道路上,吳的老師林風眠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林風眠試圖將印象派繪畫技法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相結合,刻畫物體在光的作用下的形態(tài)和色調。這種探索在形式上更接近西方的靜物畫,而對筆墨的運用又拉近了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距離。吳冠中在林風眠等人藝術探索的基礎之上,繼續(xù)探索中西藝術的融合,試圖在中西方藝術之間尋找藝術的契合點,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現(xiàn)代藝術相結合,探索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油畫藝術。
吳冠中認為繪畫應當注重研究形式美、抽象美,研究具體的色彩、節(jié)奏、虛實、韻律,抽象美寓于具體的形象之中,繪畫應注重對畫面意境的表達。
以吳冠中油畫《秋瑾故居》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他就曾以水墨作過《秋瑾故居》,畫面構成與油畫《秋瑾故居》接近。這幅油畫是吳冠中在2002年根據(jù)其水墨作品《秋瑾故居》改造而成。厚厚的墻,烏黑寬大的門簡化為濃重的黑色色塊在畫面中央,近乎頂天立地,門上方的紅色色塊標志,營造了靈堂的氣氛。墻外電線上停留著的燕子,似乎在憑吊故人的離去。燕子是點,電線是線,門與墻是面,點、線、面的交織,不同層次的黑、白、灰的對比,畫面中央濃重的黑色,近乎抽象構成的畫面,使畫面悲劇意境深遠。西方二十世紀風格派代表畫家蒙德里安同樣也是一位強調形式的藝術家,在其作品《紅黃藍構成》中,蒙德里安用直線分割出紅、黃、藍面積不等的矩形色塊,構造了最平衡、和諧的形式和內容。吳冠中關于畫面形式美與抽象美的探索中與蒙德里安的不同之處在于,蒙德里安的畫面中無情感和思想,吳冠中則在其對畫面形式美、抽象美的探索中,融入了一種自己對于祖國、對于故土、對于人民的赤子般熾熱的情感。
色彩美是物體吸收、發(fā)射的光波作用于人的視覺所形成的色彩的美。單一的顏色只能引起生理的快感,難以引起具有社會內容的美感,甚至視而不見。只有各種顏色合規(guī)律合目的的配置,創(chuàng)造出色澤斑斕的形象,才給人以整體性的美感。色彩能夠表現(xiàn)感情,這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同樣,色彩也能表現(xiàn)出繪畫作品中的意境美。
一般來說,一切物象的視覺表象都是由色彩的明度產生的。色彩在繪畫這種視覺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刀ㄋ够f“我們把這些獨立的存在物叫做色彩,色彩具有其獨立存在的意義,將不同的獨立的色彩進行重新組合,即可得到理想的畫面效果,在其新的組合中創(chuàng)造自己的世界”。
對于生長于宜興農村的吳冠中而言,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是他再熟悉不過的水鄉(xiāng)景色,作于1976年的《魯迅故鄉(xiāng)》是多幅表現(xiàn)江南水鄉(xiāng)景色的其中一幅,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幅。畫面中流向遠方的河流,拓寬了畫面的空間,前景中疏密有致的樹木,枝干如草書般靈動自由,充滿生命力。點綴著的紅色色點,如音樂般富有節(jié)奏韻律。畫面不僅流露出吳冠中對于故鄉(xiāng)的情感,也體現(xiàn)了吳冠中對形式美的追求。
油畫在中國的發(fā)展,一直面臨著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的問題。意境美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范疇之一,在油畫中體現(xiàn)“意境美”,是中西藝術融合的具體表現(xiàn)。吳冠中的油畫以中國本土文化為土壤,吸收借鑒西方現(xiàn)代藝術,成功地將中國傳統(tǒng)美學與西方繪畫技法相結合,為中國“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貢獻。研究吳冠中油畫中的“意境美”,從中梳理畫家對“油畫民族化”探索的心路歷程,認識到吳冠中關于油畫藝術的探索,對中國油畫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萬文標,男,漢族,安徽阜陽人,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學。
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3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