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昌
1964 年6月,我從織金縣一中高中畢業(yè),至今已經53年了。
我是1961年8月底上的高一。當時,國家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生產生活資料極度匱乏。因此,城鎮(zhèn)人口減少,辦學規(guī)模壓縮。我們初中畢業(yè)時全縣12個區(qū)(鎮(zhèn))各有一個初中班,加上縣一中的兩個班,共14個班。而高一通過考試只錄取了一個班,記得好像共有54人(包括4個備?。?。高中3年,大浪淘沙,畢業(yè)時僅剩26人(含省外轉學進來的1人、上屆留級下來的1人,畢業(yè)考試未能全科通過只能算肄業(yè)的3人),一半人數都還不到。
一般而言,念完高中都想讀大學,至于考不考得取那是另外一回事。當時叫“一顆紅心,兩手準備”。我高中畢業(yè)成績排全班第三名,那還是在畢業(yè)會考時有一科意外考砸了的情況下,因此,對于高考我還是有信心的。但如何填報志愿卻頗費思量。我們上一屆高考志愿分為理工、醫(yī)農、文史共三類,從我們這一屆起改為理工農醫(yī)和文史兩類。志愿仍是在高考前填報,不像后來是在考完得知分數后再填報。我家在鄉(xiāng)下,離縣城35公里,父母都是未上過學的農民,難以給我什么指導。征求班主任老師的意見吧,也難。我心里明白,像我這樣出身“麻五類”不黑也不紅,社會關系也并非白璧無瑕的人,班主任老師也不會給我講貼心話。既然不受待見,何必自討沒趣?于是,我自作主張報了文史類。當時的想法是報考文史類的考生少,錄取的機率可能要大一些。就沒有想到文史類學校少、專業(yè)少這一層。可見年少識淺,思想單邊。
那時,織金還沒有單獨設考點,考生必須到畢節(jié)(今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參加高考(畢節(jié)還代云南省鎮(zhèn)雄縣設考場,讓鎮(zhèn)雄的考生就近參考)。大概是6月底或7月初的一天吧,我們包了一輛大貨車,清晨從縣城出發(fā)。經八步時,由于連日大雨,公路被積水淹沒,我們只得下來在前面探路,引導大貨車緩緩駛出積水區(qū)。車過茶店,到六圭河邊,上擺渡船過河,我們就進入大方縣境了。又經黃泥塘、大方縣城,才到畢節(jié),入住地區(qū)商業(yè)招待所。彎彎曲曲、坑坑洼洼的等外級公路折騰了大家一整天時間,不少同學暈車嘔吐,弄得人仰馬翻。要是在今天,走高速公路,頂多個半小時就到了。
安頓下來,我們便自個兒進入緊張的備考。那種備考,既無科任老師可以請教,又無過來人指點迷津,一切都是“跟著感覺走”。事后想起,真有點瞎摸亂竄的味道。我們大多是農村孩子,少數幾個家居縣城,但都沒有出過遠門,未曾見過什么大世面,也不知道其他縣考生的備考情況。反正覺得我們這樣的安排是再正常不過的了。進入大學后才知道,有的學校不像我們3年都上新課,而是用前兩年半上完新課,騰出高三下半年用于復習備考。白天我們就到不遠的畢節(jié)公園看書復習,晚上就在“商招”的房間里溫習功課。
我們的考場設在畢節(jié)三中,在城邊的一個小土崗上。這個學校可能是剛建不久,只見黃土不見樹木,因此在7月的驕陽暴曬下顯得特別熱。考試在15日—17日進行。第一天上午考語文,我記得一大早太陽就明晃晃地掛在天上,碧空如洗,萬里無云??荚嚨臅r候很緊張,握筆的手心里濕漉漉的,全是汗。
俗話說:臨陣磨槍,不亮也光。當天晚上我們正在燈下緊張復習,為第二天的考試作準備,忽然傳來一陣陣呻吟,而且聲音越來越急促。顯然是有同學生病了,還病得不輕,看來非送醫(yī)院不可。我和同室的幾位同學向“商招”借來一副擔架,將這位陳姓同學小心翼翼地扶上擔架,然后步疾身穩(wěn)地往地區(qū)醫(yī)院送。等到一切弄妥往回趕時,已是深夜一兩點鐘。畢節(jié)山城月光如水,萬籟俱寂。那時沒有什么夜生活,人們基本上已進入夢鄉(xiāng)。高考事關一個人一生的前途和命運,在當年沒有復讀、再考之說,農家子弟尤其如此,真的是“一考定終生”。但是我們完全沒有考慮這會影響第二天的考試,只是覺得救人要緊。可以說,這是當年教育的積極成果,也是那時良好的社會風氣使然。
高考結束后,我沒有立即返家,起因是想節(jié)約5元錢的返程車費。當時織金一中租了一輛貨車來畢節(jié)運教學儀器,需要人手裝卸。我和幾個同學想攬這個活來干,交換條件是我們免費搭乘這輛車回織金。這事已取得押車老師的同意,并且我們已經把儀器一一抬到車上并裝好。正當我們興沖沖地準備上車時,押車老師變卦了,說司機不同意——按有關部門規(guī)定“客貨不能混裝”。這當然是正確的,但為什么不早點說嘛!我不但沒能省下5元錢的車費,還多花了兩天的房費和飯錢,更主要的是讓盼兒回家的父母親在家擔心了兩天(父親已打聽到去畢節(jié)高考的學生已有人回來了)。
可喜的是,這些年國家大發(fā)展,社會大進步,考場早就設在本地了??忌鷧⒖加懈改概阃?,有交警執(zhí)勤保持道路通暢,有的哥獻愛心,還有相關部門發(fā)聲要求考場周邊保持安靜,各方呵護無微不至。孩子們不再像我們過去那樣受累了。然而,新的問題也來了,條件好了,我們還要不要以及怎樣去培養(yǎng)孩子們不畏艱險、能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呢?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作者系省財政廳退休干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