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華,林 棟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康復科,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SET懸吊訓練對30例腦癱患兒平衡功能的影響
顏 華1,林 棟2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康復科,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腦癱;懸吊訓練;平衡功能
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一組持續(xù)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fā)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國際衛(wèi)生組織報道發(fā)病率為1‰~5‰,我國現(xiàn)有腦癱患兒400萬~500萬,致殘率為42%~45%,每年新增腦癱患兒3萬~4萬[1]。腦癱患兒多由于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多因素造成主動控制能力較差及軀體隨意運動能力失調,使平衡功能不健全,進而對機體坐位、爬動、站立和步行等粗大運動功能的健全與發(fā)展產生阻礙。SET懸吊訓練是應用機體主動參與和康復訓練的一個總的概念集合,可持續(xù)性提高肌肉力量以及改善神經肌肉生物鏈反應,該療法多用于腦癱患兒的平衡功能康復治療[2-3]。本研究采用SET懸吊訓練對腦癱患兒進行康復訓練,進一步觀察其對患兒平衡能力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一部分》[4]中小兒腦癱的診斷標準。
1.2 納入標準 ① 符合診斷標準;② 年齡3~8歲;③ 能配合完成SET懸吊訓練者;④ 家長同意并配合治療者。
1.3 排除標準 ① 合并有精神病及嚴重癲癇者;② 頭顱CT提示有大面積病灶者;③ 遺傳代謝疾病引起的運動障礙者。
1.4 剔除標準 ① 受試者依從性差;② 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嚴重的不良事件;③ 療程中自行退出者;④ 非療效因素,如患者經濟狀況較差、出現(xiàn)其它疾病等而無法完成療程者。
1.5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康復科門診腦癱患兒60例,采用數(shù)字隨機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平均年齡(5.40±0.62)歲;對照組平均年齡(5.50±0.22)歲。2組性別和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5]治療:感統(tǒng)訓練、作業(yè)訓練、運動訓練、生物電反饋,各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次。各項治療均由同一個康復治療師操作治療,療程為12周。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訓練基礎上應用挪威Redcord公司產的懸吊裝置進行SET懸吊訓練。
2.2.1 髖部鍛煉法 仰躺體位,雙手放于胸前,視情況把寬帶固定于下肢特定部位,懸吊繩用非彈性繩,通過口令讓患者下肢肌肉收縮并抬臀,同時伸髖伸直下肢足背屈。
2.2.2 腹部鍛煉法 患者俯臥位,雙臂屈曲90°前臂撐于治療床,視情況把寬帶固定于下肢特定部位,懸吊繩用非彈性繩,通過口令讓患者下肢伸直,使身體處于水平線上的平直姿態(tài)。
2.2.3 骨盆控制鍛煉法 患者仰躺體位,雙手放于胸前,視情況把寬帶固定于一邊下肢的特定部位,懸吊繩用非彈性繩,另一邊下肢不加懸吊繩,同時將另一條彈性繩支持帶置于患者腰背部。通過口令讓患者雙下肢伸直并抬臀,有加懸吊繩的下肢下壓用力,無加懸吊繩的下肢伸直抬高使雙下肢高度體位一致,雙下肢分開與肩同寬,結合骨盆轉動維持。上述三個鍛煉法每個方法做4次/組×4組,每組之間休息30 s。
2.2.4 俯臥軀干中立位鍛煉法 患者呈俯臥位,雙臂屈曲90度前臂撐于治療床,應用非彈性繩固定于雙側下肢、胸部和額頭部,同時應用懸吊彈性繩連接窄帶固定于骨盆,讓患者自然呼吸并放松身體。治療師在患兒腹部用輕手法誘導抬起,使腰椎部生理曲度略為伸直,到位后按照Holding time程序操作,即長時間低負荷運動,一般維持1 min左右。
以上治療均由同一個康復治療師進行操作,每次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療程為12周。
2.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文獻[6]擬定,療效率>50%為顯效;療效率20%~50%為有效;療效率<20%為無效。
療效率=(治療前分數(shù)-治療后分數(shù))/治療前分數(shù)×100%
2.4 Berg平衡量表評分 采用Berg平衡量表[7]從靜態(tài)平衡與動態(tài)平衡來評測腦癱患兒平衡功能的實際情況,所評估的條目大部分都與患兒的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動作能力密切聯(lián)系[8]。Berg平衡量表一共包含14個動作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0~4分,總分是56分。
2.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3.1 2組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2組療效比較
3.2 2組治療前后Berg平衡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Berg平衡量表評分比較(x±s) 分
SET懸吊訓練是運用懸吊訓練裝置匯集神經肌肉激活技術、肌肉力量訓練技術、本體感覺輸入技術等,進行主動、被動運動或助力運動治療,是康復功能訓練的一種新興治療技術,可提高肌肉力量及其機體自身的耐受力,增強軀體核心力量的穩(wěn)定性,提高感覺運動控制統(tǒng)合能力[9]。平衡功能障礙是影響腦癱患兒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軀體的隨意運動控制能力是機體運動控制的主導,也是決定頭控與上下肢運動發(fā)育的主導。故腦癱患兒平衡功能障礙的恢復,在腦癱的運動功能恢復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研究主要采用髖部鍛煉法、腹部鍛煉法、骨盆控制鍛煉法以及俯臥軀干中立位鍛煉法對腦癱患兒進行懸吊訓練,目的在于對腰和骨盆以及髖關節(jié)部位的核心肌群進行鍛煉,并激活神經肌肉生物鏈以及失衡的肌肉,提高機體自身的感覺協(xié)調功能,改善平衡功能。本研究表明,在12周的康復訓練后2組患兒的的平衡功能均有明顯的改善,觀察組的進步更為顯著,提示常規(guī)康復訓練配合SET懸吊訓練能夠更好地改善腦癱患兒的平衡功能。
綜上,平衡功能障礙是影響腦癱患兒運動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而本研究結果提示常規(guī)康復訓練配合SET懸吊訓練能更好地改善腦癱患兒的平衡功能,促進腦癱患兒的運動功能恢復。
[1] 吳云.小兒腦性癱瘓的發(fā)病機制及診治進展[J].安徽醫(yī)學,2011,32(6):859-862.
[2] 衛(wèi)小梅,郭鐵成.懸吊運動療法—— 一種主動訓練及治療肌肉骨骼疾患的方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4):281-283.
[3] 呂美萱,馬冬梅,康貝貝,等.應用懸吊運動療法治療痙攣型腦癱療效觀察[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4,37(6):53-54.
[4]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小兒腦性癱瘓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編委會.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一部分[S].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7):747-754.
[5] 中國康復醫(yī)學會兒童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殘疾人康復協(xié)會小兒腦性癱瘓康復專業(yè)委員會,《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編委會.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第六部分[S].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5,30(12):1322-1330.
[6] 張曉慶,張建斌,鮑超,等.針灸治療小兒腦癱研究近況[J].中醫(yī)藥導報,2015,21(8):79-82.
[7] FRANJOINE M R,GUNTHER JS,TAYLOR M J.Pediatric balance scale: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berg balance scale for the school-age child with mild to moderate motor impairment [J].Pediatr Phys Ther,2003,15(2):114128.
[8] 何璐,徐開壽,邱曬紅,等.Berg平衡量表對痙攣型腦癱兒童平衡功能評定的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2010,25(1):21-23.
[9] 胡智宏,孔葉平,葉倩.懸吊訓練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6,31(8):924-927.
R742.3
B
1000-338X(2017)05-0055-02
2017-08-15
顏華(1985—),男,主要從事針灸治療小兒腦病研究。
林棟(1977—),男,副教授。 E-mail:bluelike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