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德平 陳建國 張益民 梁艷江
(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體育系 山西晉中 030600)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工作量調(diào)查研究①
史德平 陳建國 張益民 梁艷江
(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體育系 山西晉中 030600)
目的 研究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工作量計算方法。方法 通過電子郵件對山西省部分高校100名副教授以上職稱體育專家進行問卷調(diào)查。然后采用頻數(shù)分析對專家問卷進行統(tǒng)計。結(jié)果 多數(shù)專家建議公共體育班級容量不宜過大,學期課程安排不宜過多,學期基本課時不宜過多,否則應該增加體育教師工作量。此外,多數(shù)專家贊同隨著職稱提高,應酌情降低學期基本課時,早操、課間操、課余訓練、校運會等教學工作以外的體育工作都應適當計算工作量。
公共體育教學 工作量 山西 高校
2010年7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2010—2010)》強調(diào),“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1]。高校體育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站,體育教師既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健身技能,在參加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以提高學生畢業(yè)后的社會適應能力。可見,體育教師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體育教學工作量是高校體育教師工作量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體育教師職稱評定、評模選優(yōu)以及績效工資發(fā)放的重要參考依據(jù)。適當?shù)慕虒W工作量以及工作超量以后的合理計算在很大程度上能調(diào)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然而,多年來我國關于高校體育教師工作量沒有統(tǒng)一的參考標準和計算方法,給廣大高校體育教學單位和教務管理部門帶來了困擾,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熱情。
筆者通過對山西省部分高校100名副教授以上(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80名)職稱的體育教師進行問卷調(diào)查。
通過電子郵件或微信等形式進行電子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回收98份,回收率98%。有效問卷98份,有效率100%。
主要采用頻數(shù)分析的方法對專家所填寫的問卷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出每個選項的百分率。
圖1 班級容量
從圖1可知,有53%專家認為,公共體育課的班級容量應在30人以內(nèi)是合理的,35%專家認為班容量應該在31~40人,10%專家認為41~50人,僅有2%專家認為班容量應該在50人以上。
公共體育課主要在室外體育場地完成,班級容量過大,體育課教學中學生一旦成體操隊形散開,覆蓋面積會很大,體育教師聲音得更高的音量才能保證全班學生聽見講課內(nèi)容。這樣不僅會增加教學難度,而且嚴重影響體育課的教學質(zhì)量。因此,教育部教體藝〔2014〕4號印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中建議每節(jié)體育課學生人數(shù)原則上不超過30人[2]。但是,仍有部分院校的公共體育教學是以自然班為單位進行教學,有個班級容量甚至五六十人,很難保證體育課的教學質(zhì)量。從圖2可知,有96.8%專家認為應增加體育教師的工作量。其中,43.5%專家認為班容量每多出10人工作量系數(shù)增加0.1,較為合理,21%專家認為增加0.2較為合理,25.8%專家認為增加0.3較為合理。體育課堂主要技術(shù)動作的學習和練習上,班級容量過大,在技術(shù)動作的練習中很難保證照顧到每一名學生。而且,教學條件一般的學校,體育場地器材也很難保證班容量過大的需求。
圖2 班容量大是否應增加工作量
從圖3可知,學期課時超量后,55%專家建議,每超一個課時即增加一個工作量。34%專家建議,按超出課時數(shù)的多少適當折算工作量(如,超過4個課時以內(nèi),系數(shù)為1;超過4個以上課時,系數(shù)為0.8等)其他專家建議,學期超出的課時按1.1、1.2、1.3等固定系數(shù)進行計算。筆者認為,體育教師學期課時不宜過多安排,過多肯定會影響教學質(zhì)量的保證。如果教師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學期所授課時超出學校規(guī)定的基本課時,應根據(jù)超出課時多少適當折算工作量,即按課時超出的多少,一定課時范圍內(nèi)逐步降低折算系數(shù),而不是以固定系數(shù)進行計算。
調(diào)查表明,46.8%專家認為職稱不同學期所承擔的基本課時無差異,而53.2%專家認為應該有所差異。進一步對“認為職稱不同學期課時有差異”的專家建議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助教學期基本課時是9.93節(jié),講師9.57節(jié),副教授7.03,教授6.06節(jié),整體隨著職稱的提高,學期基本課時呈下降趨勢,這與高職稱教師所承擔的其他教學任務和科研有關。孔煜學者也認為,在進行工作量計算時,要引進彈性機制,注重人性化管理,對于不同年紀、不同體質(zhì)的教師要區(qū)別對待[3]。但也有其他專家建議,高職稱應承擔更多基本課時,以使更多的學生可以從經(jīng)驗豐富的高職稱教師的教學科研中受益。
從圖5可知,而總計有83.9%專家認為校運會工作應該計算工作量,其中,29%專家認為,校運會工作每天按4個課時計算;24.2%專家認為按6個課時計算;25.8%專家認為按8個課時計算。還有其他專家建議,應該按比賽實際的時長決定工作量,如按實際課時參與時間/45min計算。筆者認為,如果校運會等比賽是正常教學時間內(nèi)的工作,應計入工作量,按實際參與時間/45min計算,否則不計入工作量。
從圖6可知,總計有91.84%專家認為課余運動訓練應該計算工作量,其中,30.6%專家認為,運動訓練工作按每90min1.6個課時計算;9.18%專家認為按1.8個課時計算;43.9%專家認為按2個課時計算。還有其他專家建議,每90min按1個課時、1.5個課時計算。筆者認為,課余運動訓練的工作量計算應根據(jù)實際訓練時間,每90min訓練至少相當于1.6個課時,不建議超過2個課時。
圖3 超課時工作量
圖4 不同職稱基本課時建議
圖5 校運會等比賽工作
圖6 運動訓練工作量
從圖7可知,總計有83.68%專家認為“兩操”即早操、課間操應該計算工作量,其中,24.49%專家認為,“兩操”工作量按每次0.3個課時計算;13.27%專家認為按0.4個課時計算;41.83%專家認為按0.5個課時計算。筆者認為無論是課間操還是早操實際工作時間一般不超30min,工作相對來說簡單。因此,工作量至少按0.4課時計算,不建議超過0.6課時。
從圖8可知,總計有90.3%專家認為學生體質(zhì)測試工作應該計算工作量,其中,32.3%專家認為,體質(zhì)測試工作量按每完成5~8人的測試工作為1課時計算;29%專家認為按每完成9~12人的測試工作為1課時計算;17.7%專家認為按每完成5~8人的測試工作為1課時計算。筆者認為,學校條件較好的學校,每年有專項用于體質(zhì)測試的資金。對于條件一般的學校,體質(zhì)測試工作如果在非工作時間進行,每天按6個課時計算或按實際工作時間計算,或?qū)W生體質(zhì)測試工作納入公共體育課內(nèi)容來進行。
1990年5月14日,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聯(lián)合發(fā)出《關于實施〈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的通知》。條例第五章體育教師中指出,體育教師組織課間操(早操)、課外體育活動和課余訓練、體育競賽應當計算工作量[4]。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以教體藝〔2014〕4號印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第19條中明確,將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訓練競賽和實施《國家學生體質(zhì)健康標準》等工作納入教師工作量,保證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專業(yè))教師工作量的計算標準一致,實行同工同酬[2]。雖然《條例》和《標準》明文要求兩操、課外訓練、體育競賽以及學生體質(zhì)測試等體育教學外的工作應計算工作量,但是仍有部分院校實施不到位??嘴蠈W者認為,課堂教學以外的體育活動可制定詳細的工作量標準,根據(jù)工作性質(zhì)、工作時間、工作強度、學生人數(shù)以及實際發(fā)生的費用擬定標準,并嚴格執(zhí)行[3]。在新疆、湖北等部分省市曾出臺了類似案例中“其他”項目的詳細計算辦法早操、課間操每5次算2學時,大課間體育活動每一次算一個學時,課外體育活動和業(yè)余訓練每一次(40min以上)算為一學時,體育教師組織納入學校工作計劃的體育競賽活動,校內(nèi)競賽每天按8學時計算,校外競賽每天按10學時計算,學生體質(zhì)健康測試和統(tǒng)計工作也應給一定工作量計算[5]。正常教學工作量以外的體育工作一定要計算工作量,可按照學校的實際情況,酌情增加工作量,客觀統(tǒng)計,充分體現(xiàn)實行績效工資的初衷,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否則,將嚴重影響體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圖7 “兩操”工作量
圖8 體質(zhì)測試工作量
(1)建議高校公共體育課的班級容量不超過30人,部分以自然班為單位進行體育教學的院校,如果班級容量過大,應根據(jù)學校實際情況,按超出規(guī)定人數(shù)適當增加體育教師的工作量。
(2)體育教師學期所授課時超出學校規(guī)定的基本課時,應根據(jù)超出課時多少適當折算工作量,即按課時超出的多少,一定課時范圍內(nèi)逐步降低折算系數(shù),而不是以固定系數(shù)進行計算。
(3)高職稱體育教師一般承擔的科研任務和其他社會服務較多,因此,建議職稱越高,基本課時應適當降低。
(4)正常教學工作量以外的任何體育工作都要計算工作量,可按照學校的實際情況,酌情增加工作量,客觀統(tǒng)計,充分體現(xiàn)實行績效工資的初衷,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1]李立國.大學教師職業(yè)特性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報,2012,33(1):66-71.
[2]教體藝〔2014〕4號印發(fā),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Z].
[3]孔煜.體育教師工作量認定的新思考[J].當代體育科技,2012(33):83-85.
[4]1990年3月12日國家教委8號令,體委11號令,學校體育工作條例[Z].
[5]尹耀.體育教師工作量核算個案分析[J].中國學校體育,2012(12):18-19.
G807
A
2095-2813(2017)10(a)-0135-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8.135
史德平(1984—),男,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保健學理論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