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能貴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029-02
《生活與哲學》圍繞"什么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主線,從生活、實踐出發(fā),對高中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為學生進一步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基礎。高中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和定型的重要時期。而政治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因此,我們要立足學生實際,依托教材,構建高效課堂。哲學是一門給人智慧、使人聰明的學問。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運用辯證的、科學的思維方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正確處理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在實踐中不斷追求和發(fā)展真理,認識自然的奧秘,探究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guī)律、尋覓人生的真諦。但提到哲學學生覺得太抽象,難理解,不容易掌握。用高1504班學生的話說"抽象得令人發(fā)虛"。如何帶領學生學好哲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1.激發(fā)學生的哲學興趣
每次上課,我最關注的是學生的思考狀況和求學動機。感興趣,才會認真聽課,這是偽裝不來的。學習哲學,要有追求知識的樂趣,要愿意去探索世界的秩序和美感,要陶醉于點滴的發(fā)現,才能學會敬畏、聆聽和進行自己的創(chuàng)造。只有對即將獲得的知識感興趣時,才會調動自己的認知需要。認知需要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主觀需要是驅使學生進行學習的根本動力,以學習情緒的喚醒、學習準備狀態(tài)的增強、學習注意力的集中和學習意志力的提高來影響學習過程?!渡钆c哲學》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在課堂教學中我通常以學生熟悉的事例為切入點以喚醒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在講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時,我會問學生"如果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我們每個人都要親自嘗一嘗嗎?"學生一聽,覺得非常有意思,積極性空前高漲,得出了這樣的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這個來源是唯一的,一切認識都來源于實踐。但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種,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就知識的整體來說,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2.通過實例把抽象的哲學概念生活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喜歡從具體事例入手,然后引入哲學意義上的概念,以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所涉及的概念"真理"為例,在講解真理的含義之前先給學生舉例子:比如你使用的簽字筆,只要你意識中的簽字筆和實際你手里拿著的簽字筆相一致,這就是真理。再比如,你坐著的凳子,只要你意識中的凳子和實際你現在坐著的凳子相一致,這就是真理。然后引入哲學意義上的真理,"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采用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把握。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精神
哲學的使命在于對四方上下的探索和對古往今來的追尋,并在這種探索和追尋中為人類提供生活的航標,展示思維的行程。哲學是思,是辯,是追問。哲學的發(fā)展,始終伴隨著沉思、提問和解答。思考宇宙,問辯人生;思考運動,問辯永恒。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學中,不能將許多結論當作定論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應將其視為發(fā)展著的學說,辨證地介紹給學生,并鼓勵他們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以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的思辨精神的培養(yǎng)。比如"我是誰""我是什么樣的人""我們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什么?"人和動物不同,動物是本能地"活著",而人的生活應該是經過思考、有明確目標的有意義的生活,那么人應該怎樣活著才有意義有價值,就應該對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進行審視和思考。
4.凸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說過:"教師告訴學生怎么做是很少有效的,重要的是讓學生自己體驗到,而體驗總是與經歷緊密相連的,只有經歷過才真正體驗到。"學生的主體性并不能簡單地以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力和熱度為衡量指標,高效課堂應該有一定的厚度和深度,這厚度和深度體現在:一要有知識的容量;二要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與拓展;三是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鞏固和提升。主體性是人作為主體的基本規(guī)定性,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人的屬性,它以能動性為核心。創(chuàng)造性是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它表現在學生不僅具有自覺性和獨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識,如超越書本、超越老師、超越自己和同伴等,在課堂學習中,表現為不滿足于書上的現成結論,不滿足于教師提供的現成筆記,傾向于提出新穎的或與眾不同的見解,從體系上把握整本書的結構,基于主線對《生活與哲學》知識進行整合與重構,嘗試運用哲學原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