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和
在智力常態(tài)下,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關鍵就在于非智力因素。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提出的“三維目標”中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很好地涵蓋了影響學生發(fā)展的非智力因素的三個層次,其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筆者認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培養(yǎng)適應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實現教育教學的改革,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
一、運用豐富多樣的教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態(tài)度
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對學生的細致觀察、個別談心等方式,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組織豐富多樣、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他們對學習、社會、人生形成正確的認識觀念和良好的思想態(tài)度。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結合學生狀況,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及動機,增強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他們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感受學習帶來的樂趣,在學習中產生美感體驗,變“苦教苦學”為“趣味教學”,從而使學生形成樂學、勤學的學習態(tài)度,進而使他們獲得廣闊的視野,形成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其次,學以致用。教師應在教學中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組織一些貼近生活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既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又能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知識的必不可少,明確如何運用智慧對待生活、對待學習、對待知識。
最后,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應改變以往只重視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而忽視其他學生的觀念,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并改變以往批評式、強迫式的教學方法,代之以溫和的鼓勵、積極的肯定、熱情的表揚,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及榮譽感,使每個學生產生平等、民主、公正的思想,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潛能,使他們得到全面發(fā)展。同時,向每個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側重,不強求全面、一律,這樣,每個學生都能對自身價值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充分的肯定,使個體素質的提高與群體素質的提高相得益彰。
二、創(chuàng)設優(yōu)美和諧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真實的情感來源于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生活也被真實的情感影響著。如果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不能實踐他們的人文情懷,那么他們從書本或藝術作品中學到的人文知識、所形成的生活認識、所產生的情感體驗,便是膚淺、脆弱和缺乏根基的。因而,在教學中,教師應力求創(chuàng)設一種優(yōu)美和諧、寬松真切的氛圍,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親身體驗,用心感悟高尚、高雅的情感,并引導學生在平常事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從平常事中體驗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對生活、對學習的熱情,久而久之,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處世情感。
當下大多數中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受到家人的格外關注,甚至溺愛,容易養(yǎng)成唯我獨尊的個性,以致部分學生缺乏關心別人的意識。人只有主動地關心別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別人,體會別人的感受,形成對別人的愛、同情、寬容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滲透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一些偉大的基本情感,如愛、關心、尊重、同情、寬容、無私、豁達、樂觀等,使他們形成愛國情感、集體主義、樂觀主義的高尚情操。
由于受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現今初中學生的心理普遍看似堅強,實則脆弱,所以在教學與生活中,教師應該在正面引導與訓練的前提下,適當地給他們一些難題,對他們進行挫折教育,使他們形成堅強的意志,產生對生命的珍惜與對生活的憧憬、熱愛之情。
三、使學生了解紛繁復雜的社會,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現代社會中存在著一些負面的價值觀念,嚴重腐蝕著人們的心靈,也或多或少地對中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對此,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現代教育的目的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也要建設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精神、道德修養(yǎng)和價值觀趨向。教師應結合教材中談論人生、品味生活、弘揚真理的內容,對學生在人生目標、倫理道德、是非判斷等方面進行引導,要求他們對人生及社會有一定的認識,形成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正視自己,使他們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選擇,有合乎社會進步的價值標準,使他們的情感更加豐富、和諧,能夠充分領略人生和世界的意義,實現自我超越。
總之,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也是新形勢下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應有側重、有目的地循序推進學生的德育工作,不可將其割裂開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出一批適應現代社會的高素質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