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成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5年6月,習近平在貴州就加大推進扶貧開發(fā)工作又全面闡述“精準扶貧”概念,提出“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至此,精準扶貧成了最熱門的詞語和各單位的第一政治任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第一個奮斗目標,小康路上一戶不能落下、一個不能掉隊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向全黨、全國、全世界人們做出的莊嚴承諾。兩年來,易地搬遷、政策兜底、產業(yè)發(fā)展、教育扶持、災后重建……一系列的幫扶舉措使得扶貧工作取得了長足進展:社會對扶貧的幫扶力度逐步加大,貧困戶人均收入明顯提升,貧困村面貌整體改善……
筆者作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幸參與到了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zhàn),兩年的一線奮戰(zhàn),讓筆者切實感到,很多貧困,物質缺乏是一個方面,但更多的是精神力量薄弱,沒有志氣,把貧窮當作了一種“習慣”,缺乏勤勞實干的精神。對此,在脫貧攻堅戰(zhàn)加強貧困村、貧困戶的思想政治教育,壯大脫貧之志,勢在必行。
當前,大多數貧困群眾通過開發(fā)式扶貧”、“造血式扶貧”、“移民搬遷式扶貧”等舉措,嘗到了勤勞脫貧的甜頭,真切感受到了黨和國家扶貧政策帶來的實惠,他們走上了脫貧奔康之路,越干越有勁頭。但隨著對貧困戶傾斜的政策日漸,農村利益分配不均衡化加重,引發(fā)了貧困戶與貧困戶、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的矛盾,個別群眾榮辱觀念淡薄,爭當貧困戶的現象時有發(fā)生;一些貧困戶不思進取、懶惰成性,整天想著怎樣享受國家優(yōu)惠政策、獲取更多的財物,不想脫貧,也不愿改變現狀的現象屢見不鮮。他們只關注自己有沒有被列入重點扶助對象,村里訪貧問苦是否來到自家,當得知國家將大力實施扶貧攻堅,他們更是在家坐等、希望能夠不勞而獲,他們從根子上喪失了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失去了改變生活的信心。
與此同時,社會“輸血”式的扶貧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個別貧困地區(qū)干部群眾“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將脫貧攻堅當成是政府的責任,是幫扶單位的任務,是駐村工作人員的義務,“我要脫貧”的自身動力明顯不足,主動參與脫貧的意愿明顯不強。
早在20年前,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著作中談及扶貧工作時說,“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里有無這種意識”。
扶貧先扶志,首先要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不難發(fā)現,有些貧困村、貧困戶扶不起、窮依舊,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他們缺乏一種勇氣——脫貧致富的勇氣,缺乏一種精神——勤勞實干的精神, 缺乏一種理念——人窮志不窮的理念。因此“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要加大對貧困村、貧困戶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黨群大會和農民夜校的平臺,引導教育黨員群眾不要言必稱貧,處處說貧。貧困地區(qū)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優(yōu)勢,因地制宜,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貧困戶亦可轉變觀念,把自己擺在脫貧攻堅的主人翁位置,綜合利用各項幫扶措施,不斷學習各項技能,主動參與,擺脫貧困。
扶貧先扶志,要求我們在扶貧工作中變“輸血”為“造血”,把扶貧與扶志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通過送溫暖,讓老百姓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更要通過思想教育送志氣、送信心,增強擺脫貧困的自身動力,整合各項資金,通過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集體經濟公司等模式,將貧困戶吸納進去,調動其參與村各項工作的積極性,發(fā)揮各自才干,建立持續(xù)脫貧增收機制。
扶貧先扶志,要求我們注重搶抓時間節(jié)點,杜絕貧困代際傳遞?,F在的農村,絕大多數為老弱病殘,因病、缺乏勞動力是致貧最主要原因。在脫貧攻堅中,要充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假日,在送溫暖的同時,加強對他們的感恩教育;抓住春節(jié)前后農民返鄉(xiāng)高潮,加強對外出務工返鄉(xiāng)農民的思想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家庭條件的改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通過他們端正其父母、子女的榮辱觀和價值觀,奮力擺脫貧困。
扶貧先扶志,需要我們因村施策、因戶施策,下足“繡花功夫”。切實轉變貧困群眾的思想,需要我們駐村工作人員,充分利用思政工作手段,綜合分析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多措并舉。加強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先導的技術培訓,培養(yǎng)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通過政策兜底、醫(yī)療救助等舉措,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加大教育宣傳和貧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扶持,斬斷貧困思想的代際傳遞。同時要狠下功夫、下足功夫,不怕反復,綜合利用“農民夜?!?、“黨建活動”、“送文下鄉(xiāng)”等多種渠道,提高貧困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主動性,從“要我脫貧”真正轉變?yōu)椤拔乙撠殹薄?/p>
幸福的生活不會從天而降,脫貧致富終歸是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脫貧攻堅不能只靠政策扶持,扶志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必須持續(xù)發(fā)力,才能見到實效。隨著脫貧攻堅日益深入,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更超常的力度,加大貧困地區(qū)和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著力拔除群眾思想上的窮根,變被動為主動,為切實打贏脫貧攻堅這場民族戰(zhàn)役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杜麗瓊.扶貧“先扶志”,弊除“等、靠、要”.人民網[J].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 李澎.習近平“三扶”脫貧論: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J].國際在線.
[3] 劉梅.“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 打響脫貧攻堅硬戰(zhàn)[J].中國網.
[4] 向春玲.精準扶貧關鍵在激發(fā)群眾主動性[J].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