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偉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53-02
“教學千法讀為本”,而經(jīng)典古詩文博大精深,內(nèi)涵豐富,意存高遠,同時,它也是語言的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更應該通過誦讀來體會它的繪畫美、意境美、音樂美。可以說,誦讀是經(jīng)典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手段,是小學生打開古詩文學習之門的一把金鑰匙。下面結合多年的古詩文誦讀教學實踐,筆者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歸納如下:
策略一、 轉(zhuǎn)變教學觀念
古人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詞句深刻地反映了誦讀在培養(yǎng)語感,積累語言材料和整體感知理解文本內(nèi)涵三方面的重要意義?!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 “語文課程的建設應繼承我國語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注重讀書、積累和感悟,注重整體把握和熏陶感染”。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經(jīng)典古詩文時,必須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改變教法,不能一味地講白、講深、講透,機械地抄背詞義、詩義,而忽視了誦讀在古詩文教學的核心地位,應通過教師的引領作用,讓學生自讀自悟,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把經(jīng)典古詩文的浸潤、熏陶和感染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策略二、培養(yǎng)誦讀興趣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內(nèi)容的興趣?!苯?jīng)典古詩文韻美、意境美,語言精煉,充滿活力,如缺乏興趣只能成為枯燥乏味的文字符號,良好而有益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強大的動力。對于小學生來說,教師首先要考慮多角度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那朗朗上口的經(jīng)典美文才能吸引學生,因此,在經(jīng)典古詩文教學中 ,便需要給學生來一支“強心劑”——培養(yǎng)興趣。
(一)趣味引讀,激發(fā)興趣
千篇一律的誦讀,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提不起興趣,作為主導課堂教學的教師,就應該根據(jù)教學需要,采取介紹寫作背景,作者生平,講故事,出示圖片等方式趣味引讀,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讓課堂教學因誦讀而精彩。例如,教學《塞下曲》這首古詩時,我采用講故事引讀?!拔鳚h有一位叫李廣的將軍,他勇敢機智,武藝高強,具有神力,被人稱作‘飛將軍。有一次,他去打獵,當時天色昏暗,樹林里突然刮起一陣狂風,野草在風中受驚似的擺動起來,李廣以為是老虎襲來了,立即拉弓射箭。當他第二天早上去尋找昨晚射出的白羽箭時,發(fā)現(xiàn)那箭竟然深深地嵌進巨大的石頭中了?!碑斶@個故事由教師口中娓娓道來時,學生不但對詩人有了認識,也對詩意有了了解,并對整首詩產(chǎn)生了深厚的興趣,那么,引領學生誦讀描寫這個故事的古詩便水到渠成,興味盎然了。
(二)創(chuàng)設情景,持續(xù)興趣
經(jīng)典古詩文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伤磉_的情感有較大的時空距離,對于小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就詩論詩,而應該盡可能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景,誘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和想象,使學生感受詩情,領會詩意,讀出詩韻,那誦讀的興趣便會持續(xù)。這些情景創(chuàng)設可采用繪畫、投影、音樂、教師飽含感情的描述等來輔助。如,教學《早發(fā)白帝城》這首古詩時,我利用投影出示李白乘船返回江陵的畫面,畫面配上時而低沉,時而輕快的音樂,教師隨著音樂動情地講述:公元759年春,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案被牽連,流放到夜郎(今貴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他驚喜交加,隨即乘舟返回江陵。在這樣的情景創(chuàng)設下,很自然地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使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詩人遇赦返回時輕松喜悅的心情,并能興致勃勃地帶著這份喜出望外的心情誦讀這首詩了。
(三)形式多樣,增添興趣
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能持久,因而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取形式多樣的誦讀來增添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由于小學生有較強的模仿力,想象力,教師就利用這些特點讓他們模仿錄音或老師的范讀去誦讀,也可選有趣味的歌唱、舞蹈、手腳打拍、表演、比賽等活潑的形式來誦讀。如,教學《別董大》這首詩時,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跟著“皇家唱詩班”吟唱的旋律來吟唱這首詩,并在吟唱中配上優(yōu)美的舞姿,學生一定會很喜歡的。又如,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時,我采用手腳打拍的方式來誦讀,也讓學生拉近了與詩人的距離。而大部分的經(jīng)典古詩文都可采用比賽的方式來進行,這些比賽形式也可多樣化,如小組賽、男女賽、擂臺賽等等。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經(jīng)典古詩文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增添了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策略三、誦讀方法指導
經(jīng)典古詩文不僅語言精煉優(yōu)美,而且意蘊深刻,境界動人。如誦讀方法指導得當,便能讓課堂教學熠熠生輝。
(一)基礎誦讀法
學習經(jīng)典古詩文,讀是關鍵。讀首先是要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遇到不認識的字,由學生自己或小組查閱工具書來解決。其次讀準節(jié)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經(jīng)典古詩文的誦讀節(jié)奏劃分,通常有兩種依據(jù),可按音節(jié)劃分或按語意劃分。在教學時要求學生合理劃分節(jié)奏后再誦讀。如,教學《望洞庭》這首詩時,我按語意這樣劃分節(jié)奏: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在誦讀的時候還要注意詞與詞之間節(jié)奏不完全一樣,有快有慢,要有變化。需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要讀重音。例如《從軍行》,“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边@首古詩中的“長云”、“暗”、“遙望”、“百戰(zhàn)”、“穿不破”、“終不還”是要強調(diào)的內(nèi)容,要讀重音。
(二)不求甚解法
誦讀是經(jīng)典古詩文教學的第一法寶,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年齡小,能做到“誦讀為本,不求甚解”,對古詩文中的詞語、詩句的理解達到似懂非懂,有朦朧感就可以了。只要把誦讀扎扎實實地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學生就會樂在其中。
(三)視通神接法
我國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通過思維訓練,感情投入,發(fā)揮想象達到與古詩文視通神接,誦讀就更有勁了。
1.以思伴讀
多讀,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讀的次數(shù)多,時間長就行了,進行無鮮明目的的機械的重復誦讀,猶如“小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心不到” 的讀,再多也不會有好的效果。而以思伴讀,即以問促使學生更好地在思考中誦讀卻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菊花》這首古詩時,我在學生讀通詩句后,讓學生帶著“秋天到了,詩人的家是一番什么景象?”“詩人為什么這么喜歡菊花?”這兩個問題再讀詩,在邊讀邊思考中,很快找到了詩句中的答案“秋叢繞舍似陶家”和“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眮砘卮鹆恕?/p>
2.以情促讀
在指導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情感參與?!扒椤笔侨诤狭怂枷搿⒅腔?、體驗、靈性的情,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愛美的情。以情帶讀,首先要求教師自身要情感投入,把自己體驗到的情感傳遞給學生,進行心靈的接觸,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另外,教師要善于發(fā)掘教材內(nèi)容的親情、友情、鄉(xiāng)情等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飽滿深情地讀,全神貫注地讀。
3.想象悟讀
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币驗榻?jīng)典古詩文語意具有高度凝煉性,意境深遠,留下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大膽展開想象,深入到作品內(nèi)部去,去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去領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境。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通過想象去深化語言。就教學《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來說,從讀題開始,就讓學生想象雪夜山村的景象和“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钡漠嬅妗W生在想象中誦讀,在誦讀中想象,自然而然地融入到這樣的意境中:夜幕降臨,山路漫長,在萬籟俱寂的雪夜中,犬吠人歸。學生沉浸在這樣的意境中深切地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和對貧苦人民的同情之心,情感得到了升華。
總之,經(jīng)典古詩文教學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確保誦讀在教學中的核心地位,并且能不斷變換誦讀的方式,讓學生時時保持有摘新果子的感覺;讓瑯瑯書聲和濃濃趣味縈繞整個課堂教學;讓思維訓練和學習語言相互交融;讓學生在經(jīng)典古詩文學習中取其精華,浸潤自己的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