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
【摘 要】在小學閱讀教學中,要增強文體意識,從文體出發(fā),真正理解文本的文體特征,然后再依據(jù)文本(包括這一類文本)自身的特色和具體的學情,從而抉擇出最佳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把帶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傳遞給學生,成為他們今后學習、工作、生活的一種語言感覺、語言自覺。說明文教學是小學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依據(jù)說明文體特征,采取創(chuàng)設情境、挖掘趣味、補充閱讀、拓展資源等語言實踐方法讓學生輕松愉悅實施言語轉換。
【關鍵詞】文體規(guī)律;語言實踐;說明文;言語轉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痹俅危@是說明文的文體特征使然。通過介紹事物、解釋事理而向讀者傳播相關知識是說明文的本質特征,了解了課文所述的知識,是讀懂說明文的重要標志。說明文教學,要基于年段特點,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學習說明文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感受文章的邏輯美。中年段應側重意義段的教學,注意自然段中語句之間邏輯關系的嚴密。高年段則要在重視意義段的基礎上,進一步關照篇章的閱讀,聚焦文本的表達順序及典型的表達方法。說明文不僅教會學生關注自然現(xiàn)象的科學知識,還能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但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機械生硬地將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字等抽象的概念一個個強加給學生,認為這就突出了文體特征??蛇@樣一來,文章被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框框,學生學得興味索然,課堂顯得單調沉悶。
那么,如何讓說明文教學既能遵循文體特點又能讓學生學得興味盎然習得語言呢?
一、創(chuàng)設情境,體會說明方法
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jié)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學,往往是讓學生先感受而后用語言表達,或邊感受邊促使內部語言的積極活動。感受時,掌管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興奮;表達時,掌管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興奮。這樣,大腦兩半球交替興奮、抑制或同時興奮,協(xié)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腦的潛在能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因此,情境教學可以獲得比傳統(tǒng)教學明顯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對說明對象、事理有了足夠的了解后,可用生動、風趣、幽默的語言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感受說明方法別具一格的理、趣和情。教師可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情境,組織活潑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潤物無聲般地體會說明的方法。
設計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可調動學生生活感知和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實踐語言,習得語言。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鯨》第一自然段時,在引導學生體會了鯨的大及所采用的說明方法后,就再創(chuàng)了旅游情境。
師:下面,我要聘請一位小小解說員,用列數(shù)字的辦法介紹鯨的“大”。為了更好地記憶這部分內容,大家是否發(fā)現(xiàn)這里的表達順序?
生:課文先介紹世界上最大的鯨,再介紹世界上最小的鯨,最后介紹我國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鯨。
(小小解說員上臺)
師:請問貴姓?
生:免貴姓游。
師:哦,游導,你好!為了你解說方便,你可以把大屏幕當作世界上最大的鯨、把一位同學當最小的鯨,把老師——哦!就是本人當作我國發(fā)現(xiàn)的那頭鯨,游客們,解說員說得好,你們記得配上“哇——”的語氣詞。開始講解吧。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海洋博物館,我是游浩,大家叫我游導……
(“講解員”生動地講解,學生、聽課教師笑聲、掌聲不斷)
師小結本段的幾種說明方法。
這個教學片段教師在品讀感悟了語言表達方式之后,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情景——游海洋博物館,讓學生融入學習,在運用中再次體會了說明方法,同時將文本語言內化、轉換為了自己的語言,達到了運用的目的。
二、挖掘趣味,感悟文字魅力
說明文的內容對孩子來說比較枯燥。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修辭是如何使文章既引人入勝又深入淺出的。說明文有些句式的表達形象傳神。人教版五上《松鼠》中有這么一句話:“它們是十分警覺的,只要有人觸動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樹,它們就從樹上的窩里跑出來躲到樹枝底下,或者逃到別的樹上去?!彼墒蟮木X就用這一句話傳神地表達出來了。一位教師是這樣讓學生在趣味中感受“舉例說明”的魅力的:
師:這句話用了一個特殊的例子來說明松鼠的警覺。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這樣的方法,比如說“我們班某某同學真調皮”,究竟調皮到什么程度?誰來進一步說明?
生:某某真調皮,像大鬧天宮的孫悟空。
生:……
師:我們再看作家筆下的孩子是怎樣調皮的。
課件出示1(學生讀):明明真調皮,他把家里的蚊帳改成了漁網去捕魚。
課件出示2(學生讀):小紅真調皮,她爬上鄰居家的房頂采桑葚吃。
師:同學們,這兩個孩子很調皮哦!誰能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我們班某某同學的調皮。
生:某某真調皮,上課總是喜歡動前面女生的頭發(fā)。
生:……
教師立足文本,用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來補充說明“舉例子”的表達效果,課堂既妙趣橫生,又提升了學生“用事實來說明”的意識,實現(xiàn)了言語形式的內化,顯得語文味十足。
三、補充資源,增強語言實踐能力
(1)開辟生活資源,激發(fā)語言實踐欲望。說明方法的使用范圍非常廣泛,科普專著、解說詞,家用電器、食物、藥品的說明書。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應開拓視野,挖掘與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中豐富的課程資源,以激發(fā)學生對這類實用文體的讀寫實踐的欲望。一位教師在教學“比較說明”這一表達時,就出示了一則征訂廣告:
“親愛的讀者:從9月1日起你們完全有權拒絕,將36元的征訂費用在急需的地方?!丁痢翀蟆芬荒甑挠嗁M可以在市場上購買1380克豬肉,或購買900克牛肉,或購買一包中檔香煙。這樣的‘或者還可以寫上許多,但任何一種‘或者只有一次享用。而您選擇《××報》――將全年享用,您的孩子將受益終身。事情就是這樣,親愛的讀者?!?/p>
然后,安排了一則小練筆,仿寫一則廣告。
學生讀了此則說明體廣告后,對“比較說明”的無窮魅力,對言語新穎創(chuàng)意的表達,留下了十分直觀而深刻的印象。為言語的內化注入了內驅力。
再如:在教新型玻璃時,出示一則藥品說明書范例,請學生任選課文中一種玻璃按照說明書的文體格式寫玻璃的說明書。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節(jié)中不僅明白了新型玻璃的表達邏輯還體會到了說明方法在說明書這種實用文體中運用的樂趣。
(2)補充閱讀,拓展語言實踐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還可借用兒童幻想小說、動物小說等其它資源,在與原文的互補閱讀中進一步感受說明方法的妙用。人教版三下《太陽》中有這么一句:“太陽離我們有1.5億公里遠。到太陽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飛機,也要飛二十幾年。”作者把表示距離的數(shù)字,巧妙地轉換成時間的數(shù)字。一位教師借用兒童文學資源對此句進行了拓展教學:
教師出示“被譽為‘童話外婆的林格倫,她作品的發(fā)行量達到1億3千萬冊?!?,并問學生,讀了這句話,有什么感覺?在學生回答感覺林格倫的作品數(shù)量非常多之后,教師出示:“把這些書排成行可以繞地球三周?!报D―摘自《淘氣包埃米爾》),再問學生,變換了表達方法后,又有什么感覺?學生便感悟到了林格倫出的書真多,簡直令人驚嘆!教師適時小結,這就是數(shù)字轉換的神奇魅力。這一資料的閱讀自然而然為學生下一步的語言實踐做了較好的鋪墊。
呂淑湘先生說:“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他的名字叫做‘活?!苯處熤灰鶕?jù)說明文體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就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說明文的興趣,習得語言。
參考文獻:
[1]周愛華.說明文的文體特質與教學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5(25):76-79.
[2]劉建華.文體意識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語文知識,2016(0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