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安
那天在朋友處吃飯。熱氣騰騰剛出鍋的白饅頭,有綠有紅飄蕩著濃濃香氣的炒辣椒,瞄一眼都食欲大增,何況可以放開大嚼。于是,不謙虛,辣子夾饃,一口氣干掉四個,如果不是怕人笑話和擔心身體橫向發(fā)展,還可再吃一二。
朋友表揚我胃口真好!我順口回一句:這算啥?當年咱一頓輕松干掉七八個杠子饃。
真的!
新兵連的伙食不好幾乎是所有當兵人的記憶。早餐可以說是一成不變。不太白凈的杠子饃,醬油泡蘿卜片吃到嘴里有股辣味兒,喝的稀飯能看到自己的面孔,俗稱“雙人牌”。午飯是大米飯,菜依然是蘿卜。用醬油炒了的蘿卜,看不到一星油花花。當湯喝的稀面條倒是浮著成片的油花,那是面條出鍋時潑的生油。值日生領(lǐng)回飯菜,動作麻利地分完,只聽嚼動聲響成一片,很快成筐成盆的食物填進肚子。
訓練強度大,正是長身體的年齡,嚴重缺乏葷腥,素到本色的伙食還不能敞開吃。常是沒到開飯就已饑腸轆轆,像一個弟兄形容的那樣,餓得腸子擰繩肝花搖鈴。應(yīng)對的辦法是到服務(wù)社買一袋餅干或者一包瓜子嗑。我們的腰包都不太厚實,大多是瓜子,餅干費錢。服務(wù)社的門只要一打開,蜂擁進去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是買吃的。新兵連結(jié)束,墻后面扔的食品包裝袋堆積如小山,能拉一卡車。
我吃七八個杠子饃只是一般般的飯量,安徽一個戰(zhàn)友吃過二十個! 投彈訓練,我使出吃奶勁兒投出三十米,算是及格。那個臉黑黑的嘴唇厚厚的劉戰(zhàn)友,一下子甩出六十多米的好成績。排長說你不用練都是優(yōu)秀的!劉戰(zhàn)友摸著干癟的肚皮嘟囔一句:奶奶個熊!早飯再有倆饅頭,咱扔得更遠!
記得一個周末的晚上,炊事班王班長興沖沖地跑到連部向指導(dǎo)員報告抓住倆賊,問要不要帶來。指導(dǎo)員問丟了什么?王班長說沒丟啥,他們在偷饅頭。指導(dǎo)員說讓他們回宿舍休息。王班長有些吃驚又問了一句,放了?對,別聲張啊。王班長走后,指導(dǎo)員自言自語地說弟兄們吃不飽是我們失職。盡管這樣,伙食“濤聲依舊”,主要是標準太低。
回地方有次參加全脫產(chǎn)的預(yù)備役訓練,那里伙食比新兵連好不了多少,家屬們大搖大擺地從廚房往家里拿,我們一幫老兵吵吵嚷嚷強烈要求加強管理,改善伙食。那個臨時指定的副連長受預(yù)備役團首長委托給大家做工作,稱兄道弟一番,笑瞇瞇地說不要在吃上斤斤計較,當即有人指責他沒當過兵,不懂!確實,部隊有句老話:辦好一個炊事班,等于半個指導(dǎo)員。空著肚子的兵注定沒有戰(zhàn)斗力,那個沒當過兵的預(yù)備役副連長真的不懂。
談起那年的杠子饃,弟兄們都印象深刻,有的還說發(fā)的太虛,胖胖的看著蠻大,手一攥成了小面團,不頂餓。對于自己當年能吃幾個則集體失憶,甚至覺得我一頓飯吃七八個杠子饃是燕山雪花大如席樣的夸張。
想想也是,當下的弟兄們生活條件大幅提高,想啥時吃肉就吃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根本無餓肚之虞。一個個談吐斯文,舉止符合當代人精神風貌,一頓飯咋會吃那么多?即使三十年前的新兵連也不可能,一定是記憶出現(xiàn)了偏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