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摘 要:“新考改”下的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一定要把握住“思變”這一核心理念,通過以選擇性為理念,構建合理的案例體系;以過程為主線,構建綜合的知識體系;以思維為中心,構建解題的思維模式來實現教學和考試雙成長。
關鍵詞:學考;選考;案例體系;知識體系;思維模式
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4月浙江省舉行了兩次學考、選考相融合的高考,它不僅是浙江省真正意義上高考與學考改革成果的展現,更重要的是其所體現的價值取向與意義。其對普通中學地理教學的影響將會是深遠的,是前所未有的。把握高考脈搏,構建新理念,形成新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策略,這必然成為處于教學第一線教師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一、以選擇性為理念,構建合理的案例體系
無論是從過往的、還是近兩次的高考試題的編制來看,基本上表現為以自然地理為基礎,人文地理為主題,區(qū)域地理為歸宿的命題思路。在2016年和2017年的高考試題中,與區(qū)域地理知識有聯系的分值高達70分以上(表1),甚至出現獨立成題的現象,區(qū)域地理知識對地理試題的解答影響極大,可謂是學生能否得高分的關鍵所在。同時,從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的發(fā)展來看,區(qū)域地理知識又是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如果區(qū)域地理知識缺乏,那高中地理猶如在建空中樓閣,成無米之炊,學習難度呈指數級上升,難度極大。但是,目前我省的初中教材和中考制度,使得我省學生的區(qū)域地理知識基礎普遍較薄弱,區(qū)域地理知識的運用必然困擾著高中選學地理學科的考生,成為必解的難題。并且,新高考又讓高考時間(第一次高考為每年十月)向前整整移動了八個月,因而根本不可能在高中階段對知識密度大而廣的區(qū)域地理進行全方位、系統(tǒng)地講解與復習。在此背景下,我們只能以選擇性的教學設計理念來構建我們的教學內容,選取一些典型的區(qū)域地理知識的案例,著重分析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發(fā)展的脈絡,以獲取舉一反三的效果來填補學生的知識缺漏,以案例體系來構建區(qū)域地理知識體系。
典型的區(qū)域地理知識案例的選擇首先必須強調其系統(tǒng)性,利用系統(tǒng)性的案例來構建相對完整的區(qū)域地理知識體系。如在學習中國工業(yè)時,我們就要選取長三角經濟區(qū)和東北老工業(yè)區(qū),前者能講清楚我國高新技術產業(yè)(以上海為例)和新興工業(yè)(以溫州、義烏為例),后者能分析清楚我國的傳統(tǒng)工業(yè),進而形成完整的中國工業(yè)知識體系。第二,必須具有典型性,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如分析冰川地貌時,我們就要選取歐洲,它不僅有現代冰川地貌,而且有古冰川地貌,不僅有冰川侵蝕地貌,而且有冰川沉積地貌。一個案例不僅能分析清楚冰川地貌的成因、特點和分布,而且能夠解釋其他區(qū)域的冰川地貌的成因、特點與分布(如北美),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第三,必須注重時代性和時效性。案例的選擇要新穎及時。這樣的案例不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就是來自學生身邊的、貼近生活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一旦用上了,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增加教學效果。如在講中國農業(yè)時,就要引入杭嘉湖地區(qū)的水稻種植業(yè)和杭嘉湖平原的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這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符合目前高考命題的選材思路。
對浙江省2016年和2017年學考選考試題中與區(qū)域地理有聯系的試題
二、以過程為主線,構建綜合的知識體系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人們往往習慣于從概念、結論出發(fā),按課本的知識體系進行教學。這是一種結論式的教學模式。其教學過程基本表現為:為了讓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知識,將地理學科知識肢解成學科知識點,化整為零,化難為簡,讓學生逐點學習與掌握?;谶@種認知理念,教師的教學設計也都表現為:對學科知識點研究非常重視,盡可能做到用最明了的、最邏輯的、最生動的教學設計來解決各種地理知識點,實現言簡意賅、簡單扼要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也表現為: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的認識,從一道例題到另一道例題理解,從一道作業(yè)到另外一道作業(yè)的分析解答。這種教學所帶來的負面結果就是不僅把書教的越來越厚,知識點越堆越多,學生需要承擔記憶和理解的知識呈指數級上升,同時又把地理學科原有的知識體系分解了,絕大多數學生沒能獲得綜合的學科知識體系,缺少了運用綜合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得再好,不及考得好!站在地理學科教學整體性的角度看,學生分析、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點的能力和學生綜合學科知識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二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機結合的。從目前的新課程標準和考改方向看,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學科知識能力顯得更為重要,綜合學科知識的能力恰恰是新考改理念下對學生能力要求的終極體現,是高考命題的價值取向。正是由于這一原因,許多學生在考試中不能對所需知識進行提取,更有甚者因掌握的知識點過于繁多而在考試中遺忘了已經掌握的學科知識點。因而我們的教學設計要始終盯著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化的綜合學科知識,才能避免學科教學贏得了知識點上的勝利,卻偏離了最終的學科教學目標的情況。如必修Ⅰ第四章第一節(jié)《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的教學設計中,不僅要讓學生深刻分析、理解和掌握地形這一重要自然因素對聚落和交通線的類型、分布、規(guī)模和發(fā)展的影響這一學科知識點,更要讓學生明確除地形以外的其他自然地理因素、社會經濟因素以及自然地理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內在相互關系及其演變對聚落和交通線的類型、分布、規(guī)模和發(fā)展的影響的綜合的學科知識體系,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理解、分析知識的形成、發(fā)展和演化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透過知識點,窺一斑而知全豹,舉一反三,實現個別知識向類別知識遷移,進而構建學科綜合知識體系,獲取綜合學科知識能力。又如浙江省2017年的學考選考試卷中的29大題的第1小題(與游牧相比,闡述定居后牧業(yè)區(qū)位因素的變化)。這顯然是考一個小區(qū)域內影響農業(yè)生產主導區(qū)位因素的演變,即從自然區(qū)位為主導到以社會經濟區(qū)位因素占主導的演變過程,因而解題的敘述過程中不僅要體現主導區(qū)位因素的演變,而且要描述目前的主導區(qū)位因素是什么??梢?,只有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構建綜合的知識體系,謀求教學和考試相長。
三、以思維為中心,構建解題的思維模式
地理的考試過程就是學生獨立地、以特定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我們的地理教學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構建正確思維模式的過程。因而我們教學設計中的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過程的思維模式、思維過程、思維的結果是否合理將決定學生在考試中思維能力的表現。一個優(yōu)越的地理設計首先要以“暴露思維過程和思維模式”來實現教學設計中以思維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其不僅要暴露教師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模式,更要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模式。教材中的地理概念、原理等都是地理知識的高度濃縮版,學生對地理概念、原理等知識理解的廣度、深度是其獲得思維模式、思維過程、思維的結果正確性的前提,這就要求我們地理教師要將濃縮了的地理知識的科學家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模式稀釋暴露。而著名數學家玻利亞卻說:“教師在課堂上講什么當然重要,但學生想的是什么更為重要?!边@就告訴我們,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模式更重要。我們復習的后期階段為什么要進行各種層次的聯考?目的就是為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模式,查思維的漏,補思維的缺。其次在以思維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下,通過優(yōu)化思維組合,構建解題的思維模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一定要基于地理學科的思維特點。地理學科思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為了揭示地理事物各要素的有機組合和空間排列,采取綜合的思維方法,即全面的、綜合的觀點看問題,思維品質要有一定的廣度與濃度。同時,無論是新的教學目標還是新的考改都要求“知識來自教材,但內容來自課外” “考點來自墻內,信息來自墻外”。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一要體現綜合的思維品質,二要體現能夠解決一定廣度地理問題的思維思路,構建解題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把教學和考試相融合,學生不但學得好,同時也考得好,并且獲得終生學習的思維方法。如浙江省2017年的學考選考試卷中的29大題的第2小題(分析赤峰市發(fā)生白災的自然原因,并說明定居后牧業(yè)抗災能力增強的主要原因)。所謂分析,不僅要說明產生地理問題的原因,還要闡明產生的地理問題所帶來的結果。對于“白災”首先要定性,它是一種氣象災害,因而必須從氣溫、降水、氣壓等反映天氣特征的因素去分析。對于抗災能力增強應該從制度的構建(如法律與法規(guī)、預警制度、保障體系、宣傳教育等)、工程措施(主要指建筑物)、生物措施(主要指生態(tài)修復、生物技術)、其他(主要指工業(yè)提供的技術裝備)四個方面分析。顯然學生如果獲得了這些思維模式,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地理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并能獲得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又能滿足社會、家長、學生對學校短期效益的肯定。
可見,在“新考改”的背景下,我們要更新陳舊的觀念,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把握住“思變”這一核心,在不斷地吸取新的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和分析“新考改”的改革思路下,優(yōu)化我們的地理課堂教學設計,實現教學和考試雙成長。
參考文獻:
[1]拉澤爾著,呂良環(huán)譯.多種智能教學的藝術[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
[2]布魯克斯著,范瑋譯.建構主義課堂教學案例[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3]KenethD.Moore.陳曉等譯.中學教學方法[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4]周彬.課堂密碼[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