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芬芬
摘要:筆者認為書法藝術之美的原因之一是源于自然,書法在源于自然的基礎之上,在線條及形體方面有力顯神凝之美。書法藝術之美的原因之二是力顯神凝,當然僅僅有外在的一些技法與形體之美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想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書法,必須是抒情之書。書法藝術之美的原因之三是抒情畫心,第一方面說的是美的基礎,是“真”是“理”的問題;第二個方面說的是美的形態(tài),是“美”是“形”的問題;第三個說的是美的功用,是“善”是“情”的問題。
關鍵詞:書法 藝術 美
中圖分類號: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18-0033-02
一、源于自然
源于自然可以做兩個方面的理解:一是指文字與書法的起源,它們是按照自然中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二是指人們在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室也要求符合自然之理即符合美的規(guī)律性,才能寫出形勢,使人看了得到美的印象。
源于自然,還表現(xiàn)于書家在創(chuàng)作是的外師造化中的心源。書法家以智慧之眼觀察、捕捉、體味自然和認識中一切可以符合客觀規(guī)律性、可以愉悅、可以撫慰心靈的生動形象和意態(tài):和諧、均衡。對稱、多變、節(jié)奏、錯落、飛動、勁健、偉麗、嫵媚、古拙、淡雅、秀逸、雄奇、圓渾等,然后再靈巧之手進行藝術再創(chuàng)造,把它表現(xiàn)出來。
毛筆在書寫點、垂直線、水平線、曲線、折線等筆劃時,使這些筆劃有了粗細、大小、方圓等多樣變化,從而使每個筆劃都構成了形體,并與自然界中各種形體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點”與自然界中水滴、石塊等形態(tài)的對比。這些筆劃的形體雖然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某一事物形體的如實摹寫,但它同現(xiàn)實事物形體的基本構成有相似之處。因為書法筆劃的書寫與現(xiàn)實事物的形體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在欣賞書法藝術時,能夠引起欣賞者對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形體美的聯(lián)想。
古代名書法家觀察自然,遷想妙得,用到書法藝術中的事例可以舉出很多。
唐代篆書大師李陽冰說,寫書法要從天地山川得到方圓流峙的形象,從日月星辰得到縱橫運轉的法度,從云霞草木得到分布滋蔓的榮態(tài),從蟲魚鳥獸得到屈伸飛度的道理,從骨角齒牙得到擺拉咀嚼的姿態(tài),隨手萬變,任心所成,這樣才能稱得上具有自然界品類的特征以及萬物的情狀。
唐代書法家懷素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書法家之一。他少時家境貧寒,無錢購買紙墨,為了習字,在其住所周圍種了一萬多棵芭蕉樹,以蕉葉代紙,“綠天庵”也因此而來。懷素以草書著稱,《自敘帖》是他晚年的代表作?!蹲詳⑻纷煮w結構豐富多變,字形應勢變換;文字行筆以中鋒圓線的筆法為主,按提頓挫較少,線條圓潤剛勁如錐劃沙;整體氣勢磅礴,上下呼應如疾風驟雨、電閃雷鳴、落花飛雪具有很強的動感。
唐代善寫草書的張旭自稱“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公主與擔夫在路上相遇,爭道而行,大概使得悟得了筆畫安排時要相爭相讓。鼓吹是軍中的音樂,張旭聽了,悟得了筆法線條要象奏樂時配合的得宜、節(jié)奏分明的道理,據說他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飛起的蓬草,驚起的飛沙,也悟得筆法。
還有聽到江聲而得到運筆的啟示的,那就是宋朝的雷簡夫,他寫行書常常感到不如古人書法那樣自然。后來在四川雅州任太守時,有一天他在郡閣里正睡午覺,聽到青衣江江水暴漲的聲音,便想象到江水滾滾波濤、高下奔逐之狀,鋪紙作書,把胸上感受到的波濤拍擊的節(jié)奏感、運動感、勢力感都表現(xiàn)于筆墨之中。
二、力顯神凝
力顯神凝是書法藝術形式美的精髓。形式美是與書法作品所包含的內容分不開的,這內容不是指它的文字意義,而是指作者的某種心境、情調的表現(xiàn),這正如張懷瓘在《書議》中所說:“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了然”,這內容也就是克萊夫·貝爾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書法的線條,字里行間有了力量和神采,既具有美的形態(tài),又蘊含著治書法者的豐富感情,沉寂了特定的社會內容,顯示了他對這種感情和內容有著表現(xiàn)的自由,他對構成書法藝術致美要素及規(guī)律的認識和運用有了較高的素質和本領。這樣,作品有了意味,有了生命,便是人“披風睹跡,欣如會面”,愈看愈覺得它寓意無窮。
力量往往使人聯(lián)想到偉大、崇高、見狀、強勁、行進、活動以及歡樂的青春、生氣勃勃的成長。寫書法史下筆著力,作書者會意識到自身力量,任筆為體,將毛筆橫臥著在紙上隨意涂抹,不成書法,因為那樣做絲毫顯示不出力量。在某種意義上說,書法藝術就是人駕馭筆墨力量和本領的記錄,這力量的有無、多少、是否恰到好處、符合“擬效之方”與“揮運之理”決定書法作品的妙與否,在于欣賞者看到具有力量的作品,在品嘗筆墨情趣時,也從這力量中得到啟示而振奮精神。
法國近代大雕塑家羅丹對德國女畫家羅斯蒂談到的線完全適用于中國的書法:“一條規(guī)定的線通貫著大宇宙,賦予了一切被創(chuàng)造物。如果他們在線里面運行著,而自覺著自由自在,那是不會產生出任何丑陋的東西來的?!彼终f:“低能的藝術家很少具有這膽量單獨地強調出那要緊的線,這需要一種決斷力?!?/p>
東晉女書法家衛(wèi)鑠在《筆陣圖》中說:“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多肉;多骨微肉者筋書,多肉微骨者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睂O過庭《書譜》說:“眾妙攸歸,務存骨氣?!碧铺凇墩摃罚骸拔崤R古人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
顏真卿的《多寶塔碑》中長橫的末端常作強力的向下頓挫,長豎則于起筆處作右下強力頓挫。
趙佶的瘦金書,只有筋骨,幾乎無肉,但瘦金筆畫卻顯出挺拔勁健的柔美。他的主要顯力之法在于以粗映細:橫畫、豎畫的末端采用強按下頓或略帶鉤、折等變化;捺畫的尾部放粗;點畫也寫得略粗,以顯示其力量。
米蒂在書評說:“蔡囊如少年女子,體態(tài)嬌嬈,行不緩慢,多飾繁華?!秉S庭堅說:蔡囊“書如蔡琰胡茄十八拍,雖清壯頓挫,時有閨房態(tài)度?!?/p>
以上都是一些書法大家們抽象而又實在地道出了那些名家書法的真髓,也顯示了這些書法已經竟能調動起觀賞者多么廣闊的、豐富的想象力??梢姡瑫ㄋ囆g的第二美感本源在于力顯神凝。
三、抒情畫心
書法藝術的第三個美感本源在于抒情畫心。古人云:
楊雄《問神》:“言,心聲也;書,心畫也?!?/p>
鐘繇《筆法》:“筆跡者,界也。留美者,人也?!?/p>
孫過庭《書譜》:書法“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p>
蘇軾《論書》:“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tài),不可掩也;言有辯納,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書法可以“達其情性,形其哀樂”可以灌注作者的具體感情,如哪些點畫線條表現(xiàn)出愉悅之情,哪些又表現(xiàn)出哀傷之情,欣賞者披封睹跡,也能一一察其深衷。
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王羲之的《蘭亭序》由于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不同,因此兩幅作品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效果也不同。顏真卿是在身處“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國仇家恨的情境中寫出來的,因而字跡潦草,筆法、墨色變化豐富;王羲之的《蘭亭序》則是在心寧神定,飲酒賦詩,悠閑自然的心境中寫出來的,所以作品字形勻整,筆勢平穩(wěn),其中的“之”字有幾十個,但每個“之”字的寫法都不同。與王羲之喜歡鵝是有很大關系的,鵝的脖子很靈活,他的“之”字很像鵝,在整體的布局上,字與字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整幅作品呈現(xiàn)出平和與自然的美。
《羅丹藝術論》說得頗有道理:“在藝術中,只有那些沒有性格的,就是說毫不顯示外在的和內在的真實的作品,才是丑的。在藝術中所謂丑的,就是哪些虛假的、做作的東西,不重表現(xiàn),但求浮華、纖柔的嬌飾,無故的笑臉,裝模作樣,只是為了炫耀說謊的東西?!?/p>
前代書家曾對魏晉以后的時代書風有個扼要的說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態(tài)。筆墨當隨時代,書風因時演變,這是歷史的規(guī)律。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對于書法的創(chuàng)新是必然的、合理的,正如清代文學家、美學家葉燮在《原詩》中所說“蓋自有天地以來,古今世運氣數,遞變遷以相禪。古云:“‘天道十年而一變。此理也,亦勢也,無事無物不然?!薄胺蛭┣罢邌⒅笳叱兄嬷?;前者創(chuàng)之,而后者因之而廣大之,使前者未有是言,而后者亦能有前者之初有是言;前者已有是言,則后者乃能因前者之言而另為他言??傊笕藷o前人,何以有其端緒;前人無后人,何以竟其引申乎?”
四、結語
筆者認為書法的創(chuàng)新,必立于繼承的基點上。中國傳統(tǒng)的書法是一個博大精深、取之不竭的寶藏,我們要創(chuàng)新,首先要進入這個寶藏,認真地學習,刻苦地學習,探得書藝三昧,若是鄙薄傳統(tǒng),學得很不認真,只是皮毛,便急于創(chuàng)新,這自然是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書法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自然、力顯神凝、抒情于心,這正是書法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有很高地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