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柏連
【摘 要】目前我國中學生的文明素質還不容樂觀,不文明的行為還隨處可見。中學生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生自我教育等多方互動。本文主要從學校教育角度探討了中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的策略,以培養(yǎng)中學生的良好文明素質,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關鍵詞】中學生 養(yǎng)成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8.199
一、中學生文明素質養(yǎng)成教育的必要性
當前中學生文明意識和行為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學生的文明意識薄弱,在校園內我們經??梢钥吹竭@樣的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如留長指甲,染彩色指甲;男生長頭發(fā),女生染發(fā)、電發(fā);穿拖鞋、背心進出教室等公共場所;亂丟垃圾,校園內食品袋、方便面盒等隨處可見;部分同學相互之間滿嘴臟話、粗話、庸俗話;在教室走廊上追逐打鬧、推推搡搡;買飯不排隊;考試作弊;在校園內抽煙;故意破壞學校公物等等。中學生出現(xiàn)這些基礎文明滯后的現(xiàn)象,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原因,也有社會方面與學生本身的原因。
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文明是我們素質的體現(xiàn)。文明素質,小而言之,反映的是個人素質高低,影響的是個人的形象;大而言之,反映的是國家的榮辱,影響的是民族的形象,不可輕視之。“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中學生是黨和國家的希望,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維護我國的形象,很有必要培養(yǎng)中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提高中學生的文明素質。
二、中學生文明素質養(yǎng)成教育的策略
養(yǎng)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yǎng)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
從學校、家庭、社會和學生四結合的德育體系各自分擔的任務來看,學校教育是中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設的主渠道。因此,開展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和訓練,教育學生懂得生活、學習和交往,掌握言談舉止的規(guī)范,養(yǎng)成良好文明行為習慣,做一個合格的中學生,是學校當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培養(yǎng)中學生的文明素質,各級學校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轉變觀念,建立完善管理機制。
各級學校首先要改變重智輕德、“一切圍繞分數(shù)轉”的教育傾向,而應將德育與智育同步提高、協(xié)調發(fā)展,將應試教育變?yōu)樗刭|教育,充分認識到開展文明素質教育對培養(yǎng)促進中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建立完善各種規(guī)章制度和考核機制。各校要根據(jù)中學生《守則》《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結合本校的實際,制定和完善本校的行為規(guī)范制度,如課堂紀律規(guī)范、儀容儀表規(guī)范、衛(wèi)生保潔規(guī)范等,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該做,什么是不該做;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在每學期期中、期末都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估,對品德優(yōu)秀學生頒發(fā)單項獎;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運行機制,以校長為核心,以學生科、教務處為主體,全校教職員工共同參與,并對教職工履行育人職責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定、評選先進的重要依據(jù)。
2.運用各種形式進行正面宣傳教育。
“知”是“行”的先導,只有“知”了才能“行”。因此,學校首先要確保學生人手有一份本校的行為規(guī)范制度,通過入學教育、班會、晨會、國旗下講話、團活動等多種方式,利用廣播站、黑板報、宣傳櫥窗、校園網(wǎng)、文學社刊等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學習和宣傳校紀校規(guī)內容;定期舉行專題講座、即時演講、辯論比賽、知識競賽、檢測考評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領會、熟知學校的行為規(guī)范要求,引導學生在潛意識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3.堅持多種形式的常規(guī)訓練。
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指出:“認識與行為之間有一條鴻溝,要用實踐來填平,填平的道路只有一條,那便是進行練習”。在“知”之后的“養(yǎng)成”過程中,只有作定向、連續(xù)地訓練才能由“引動”向“主動”轉化,從他律走上自律,內化成自然的行為習慣。
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涉及文明素質的內容有很多,如校園的清掃和保潔、出勤情況、儀容儀表、衛(wèi)生習慣、禮貌習慣、就餐習慣等,各??梢愿鶕?jù)本校制定的相應行為規(guī)范制度,如課堂紀律規(guī)范、儀容儀表規(guī)范、衛(wèi)生保潔規(guī)范等,定時重點抓某一方面,做到周周有活動,月月有主題。由學生、班主任、值日教師、值日行政組成文明檢查小組,每天深入學生生活區(qū)、教室進行文明檢查評比活動,并將結果在次日公布;以主題班會、攝影、手抄報、自薦、辯論比賽等多種形式開展“向不文明行為告別”、 “文明用語征集”、“爭做文明小使者”、“爭做文明班級之星”等活動;見好人好事就表揚,見不良行為就批評;教育學生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yǎng)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文明學生。這樣一個一個問題地重點抓,反復抓,抓反復,使學生的文明行為規(guī)范的實施做到經?;⒊志没?,并最終內化成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文明素質。
4.以教師的表率作用影響學生。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引人,其自身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素質,對學生盡快養(yǎng)成文明禮儀習慣,有著關鍵作用。教師的工作態(tài)度、工作水平甚至衣著、交往、言行舉止等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一言一行均有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因此,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全體教師應以莊重大方的儀表儀容、彬彬有禮的語言給學生做出示范,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要先做到,使學生在師生交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達到“近朱者赤”的目的。
5.進行公正的德育評價。
定期評先,把學生的文明行為考核納入德育評價的內容之中,在學生中扶正壓邪,形成正確的輿論,可以發(fā)揮群眾和組織的民主監(jiān)督作用,通過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揚善抑惡,促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防止不良行為滋長。各校要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在期中、期末都要求學生對照各項文明行為,寫好個人小結,通過自評、組評、班評和校評,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估并記入學生本人檔案。同時抓好文明班級、“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優(yōu)秀團員的評比,必須將學生的文明素質列為重點考察因素。另外可設文明達標、文明小天使、班級文明之星等獎項,讓更多的學生可以得獎,利用學生奮發(fā)進取的良好心理動機,促進學生良好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
當然,中學生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不是通過一兩次教育或一兩個教育活動就能實現(xiàn)的,它有一個長期的培養(yǎng)訓練過程,各校應把文明行為的各項要求滲透到全部教育活動中去,并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多方互動,形成合力,文明行為的各項要求才會逐步變成學生的自覺行動,促進中學生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這對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維護我國的形象,將會起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柳斌、劉金湜. 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全書(四)[M]. 長城出版社,200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