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人獨善其身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謂之公德;私德以修身、公德以利群;私德外推即為公德......”,這是梁啟超關于公德私德及其相互關系的基本論點。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梁啟超的公德私德論卻出現(xiàn)諸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私德外推為公德”的德育模式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的人倫關系性質的儒家道德文化基因。只有首先培育起公民的獨立人格意識,使公民在心底生成平等意識和權利義務觀念,梁啟超的公德私德論才能在中國民眾身上起到實效。
關鍵詞 梁啟超 公德私德論 獨立人格 意識
作者簡介:趙莎,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治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D6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239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論述了“公德”和“私德”這一對道德范疇,并提出了“私德外推為公德”的道德外推論。這一觀點深刻影響了國人對于公私德問題的看法。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國民公德薄弱的問題也愈發(fā)引人關注。那么,梁啟超是在什么樣的思想背景下提出來的這種論述;他對二者關系的推論在實際的德育工作中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問題?本文試圖對此進行淺顯的分析,并提出開解其德育困境的路徑設想,期望能對公德的培育發(fā)揮一點實際效用。
一、梁啟超“公德私德論”觀點概述
在中國,把道德分為公德和私德是由近代政治思想家梁啟超首次提出來的。但“公、私德”的概念并非梁啟超首創(chuàng),它是梁啟超在流亡日本期間接受思想家福澤諭吉的啟蒙而提出來的道德劃分。有關公德和私德,福澤諭吉在他的著作《文明論概略》中指出:“德就是道德,意思就是內(nèi)心的準則。凡屬于內(nèi)心活動的,如篤實、純潔、謙遜、嚴肅等叫做私德;與外界接觸而表現(xiàn)為社交行為的,如廉恥、公平、正直、勇敢等叫做公德?!绷簡⒊]有對福澤諭吉的思想全盤接受,而是進行了一定的革新,其突出表現(xiàn)為“群”的概念在梁啟超道德思想中所處的核心位置?!叭巳霜毶破渖碇^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謂之公德”,在梁啟超看來,私德用于修身,公德用于利群。私德的主要內(nèi)容是主張個人修為以及順從家庭倫理,它的功能在于使人成為一個懂得禮儀規(guī)范、具有高尚道德修養(yǎng)的“束性”的人;與此相應,公德強調(diào)的是個人對社會和國家的公共責任感,它所指向的是外在的“群”,加強群體凝聚力,促進群體利益。
隨著現(xiàn)實的發(fā)展而變化是梁啟超生平思想的最大特點,也是大多數(shù)人認為梁啟超思想具有矛盾性特點的癥結所在。正如對于改良和革命的態(tài)度一樣,梁啟超對私德和公德的價值觀也經(jīng)歷了一個前后似乎矛盾的轉換歷程。流亡日本之際,梁啟超閱讀了日本本土的一些倫理學著作,這些著作讓他感慨頗深。他將中國傳統(tǒng)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的五倫思想與西方倫理學的“家庭、社會、國家”三個倫理范疇作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倫理學的缺陷極為突出,表現(xiàn)在私德的不斷發(fā)展完善和公德的嚴重缺失。如儒家的父子、夫婦和兄弟這三倫都屬于西方“家庭倫理”的范疇;而西方倫理學的社會范疇對應到儒家倫理,卻發(fā)現(xiàn)只有“朋友關系”可以劃歸其中,但很明顯的是,社會關系當然不可能僅僅包括熟人朋友之間的關系;同時,從國家倫理的范疇來看,其不足就更為明顯,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居然將其僅僅縮小到了君臣二人的關系上,而反觀西方,它甚至包含了公民主體之間的各種各樣的政治關系。這樣的對比,使梁啟超得出一個結論:日本及西方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文化根因在于公德意識的完善。而在中國社會,私德領域是在不斷發(fā)展進步,但公德卻似乎一直處于停滯的狀態(tài)。于是,在強烈的救亡圖存的愛國情懷的鼓舞下,梁啟超發(fā)出了重視公德的呼吁。
但是,在后來的旅美之行中,梁啟超的思想發(fā)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轉變,他由起初對公德的強烈呼吁轉變?yōu)閷λ降轮匾缘膹娬{(diào)。如果說,1902年梁啟超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啟發(fā)了他對公德的宣揚。那么,僅僅一年之后,在1903年流亡美國后,梁啟超便開始了對私德的關注。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的思想在短短一年時間里發(fā)生了看似前后矛盾的轉變呢?通過資料的查閱,發(fā)現(xiàn)其主要原因在于:此時的梁啟超已經(jīng)認識到,他對公德的宣揚在實際中并沒有取得他預期的良好效果。通過反思,他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的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導致了國民道德改造的困難。同時,他也看到自己了前期思想的不全面和不成熟性。他開始認識到拋棄私德單純呼吁公德就如同“拿雞蛋碰石頭”,空手搏擊而無所著落。由此,梁啟超便開始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情來分析公德和私德的關系。并于此后適應性地提出了“私德是公德的前提,私德外推即為公德”的觀點,轉而強調(diào)私德的重要性。
二、梁啟超“公德私德論”的德育困境
到此,梁啟超的道德思想似乎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針對前期公德宣傳所面臨的困境,梁啟超從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得到啟發(fā),提出了“私德外推為公德”的公德培育路徑。然而,也正是這種倫理性的道德傳統(tǒng)卻導致了梁啟超的道德外推論同樣出現(xiàn)了德育困境。根植于人倫關系性質的倫理道德結構使得道德價值觀缺乏統(tǒng)一的衡量標準:一方面對無關的陌生人極度冷漠;另一方面卻表現(xiàn)為對熟人關系的無底線熱情。
(一)從“公”和“私”說開來
梁啟超的公私德思想是接受西方尤其是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的思想啟發(fā)得來,但是它卻既沒有發(fā)展成為西歐式的權利義務關系的社會契約論,也沒有發(fā)展成為像日本那樣的無條件的忠君愛國的絕對共同體意識。產(chǎn)生這種差別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西“公私”詞源的差異上。日本學者溝口雄三在他的著作《中國的公與私·公私》一書中對中日公私觀念進行了對比分析。在中國,“私”的原意在《韓非子》中被解釋為自環(huán)、自圍;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為奸邪?!肮钡脑庠凇俄n非子》中被解釋為解開圍圈,與共人相通的“共通”;在《詩經(jīng)》中,“公”是對于“共”的表示,是公宮、公室、國家等眾人共同勞動、祭祀的場所,由此“公”成為與君主、官府等統(tǒng)治機關相關的概念。溝口雄三指出,“公”字有兩層內(nèi)含,其一為“共同、相通”,其二為“稱謂與統(tǒng)治機關”。前者具有倫理性,而后者沒有,中日的差異就由此生發(fā)出來。中國傳統(tǒng)思想對公的解讀兼具這兩種含義,但是日本卻只指涉了后一種解釋。日本天皇無條件而且無媒介地直接成為“公”本身,導致日本對天皇的狂熱崇拜。在中國,這種倫理性的公私觀則愈益內(nèi)化到主流的儒家道德文化的血液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