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在文科教學中,作為擬人這一修辭手法大為常用。它能把沒有生命的東西或沒有思想的事物賦予思想和情感,使它們活起來,動起來,讓人們能更好、更清晰地認識這些事物。擬人這一媒介在文科教學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而對于理科的教學和學習,整天不是推導就是演算,不是列方程解應用題,就是背誦定理和定律。一句話,文科和理科的區(qū)別就是:在說話,看電視,爭論,游山玩水,人際交往等方方面面都能學習文科,而埋頭苦算則是理科的特點。筆者認為:理科當中的很多重難點,特別是微觀領(lǐng)域的知識,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和記憶上都面臨著較大的困難。既然這樣,為何又不可以把理科知識擬人化,賦予理科知識以思想和情感,也讓學生清晰地、輕松地掌握這些知識呢?
筆者任教初中化學多年,對初中化學的一些抽象內(nèi)容和難于理解的概念借鑒和使用了擬人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舉出幾例以拋磚引玉。
例1:在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這個課題中,作為核外電子的排列情況是,能量大的離核遠,能量小的離核近,這不為什么,這就是一種現(xiàn)象,一種自然規(guī)律。學生在記憶的時候當時還可以明顯區(qū)分,可時間長了就不敢保證出現(xiàn)問題,因為這種規(guī)律是一種定性規(guī)律,無任何推理的過程,就是一個記憶的過程,所以學生就有可能錯誤地記成能量大的離核近,能量小的離核遠,出現(xiàn)顛倒錯亂的現(xiàn)象。在此就可以用擬人的方法進行直觀教學,把原子比喻成一個家庭,原子核是父母,圍繞原子核旋轉(zhuǎn)的電子是子女,。假如這個家庭共有三個孩子,老大10歲,老二6歲,老三才1歲。請問同學們,這三個子女中誰的力氣(能量)最大?基礎(chǔ)再差的同學都知道,老大的力氣最大,老三的力氣最小。再請問三個子女離父母最近的是誰?肯定能得出統(tǒng)一的答案“老三”。在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小弟小妹肯定隨時跟在父母的附近,隨時受父母的呵護,年長的大哥大姐肯定要離父母遠一些。這一生動的比喻,緊密地貼近了生活,讓微觀的知識宏觀化,一目了然,會讓同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牢記這一知識點且終身不忘。
例2:在置換反應這一概念的教學中,學生總是死記硬背“一種單質(zhì)和一種化合物生成另一種單質(zhì)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叫置換反應”。為了讓學生快樂學習,高效吸收,這一概念可用擬人方法更為直觀,像講故事一樣完成該概念的任務。以Zn+H2SO4=ZnSO4+H2為例來說明,“Zn”孩子是一個很活潑,甚至很調(diào)皮的孩子,“H”是一個很老實的孩子,反應前兩個“H”孩子坐在SO4這根板凳上,反應過程中“Zn”孩子和“H”孩子發(fā)生了沖突,爭搶SO4這根板凳,最終兩個“H”孩子被“Zn”孩子推了下來,而“Zn”孩子占據(jù)了這根板凳,兩個“H”孩子以前不團結(jié),分頭坐在板凳的兩邊,被推下來以后,才發(fā)現(xiàn)團結(jié)的重要性,于是兩個“H”孩子的手就牽在了一塊。(如圖,看圖說話)所以置換,就是位置發(fā)生變換。這一簡單的擬人方法相當于把置換編成了一個活生生的故事,讓同學們記憶猶新,很好地掌握了置換反應這一概念。
例3:在氫氣還原氧化銅這一實驗中,既要求掌握實驗現(xiàn)象,又特別強調(diào)操作的先后順序,如不小心,違反了操作,還可能造成爆炸事故。該實驗操作的先后順序為:實驗開始先通氫,排盡空氣再點燈,由黑變紅燈移走,試管冷卻再停氫。實驗開始先通氫的目的是把試管內(nèi)的空氣排出,防止氫氣和空氣的混合氣體遇火發(fā)生爆炸,然后才開始點燈加熱,使純凈的氫氣和氧化銅發(fā)生反應。由黑變紅燈移走,即是黑色的氧化銅轉(zhuǎn)變成了紅色的銅,此時停止加熱,但還要繼續(xù)通入氫氣直至試管冷卻,是防止空氣進入試管在受熱的情況下與銅反應,從而使實驗失敗。對該實驗的這一段講解和描述,雖然已經(jīng)講得很明白,但學生總會覺得內(nèi)容太多,很復雜。于是可采用擬人的方法:先描述氫氣和酒精燈出場的先后順序,氫氣: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然后用一首詩來描述現(xiàn)象及操作過程,即:包公靜坐水晶房,氫風吹拂喜洋洋,突然一陣烈火起,竟使包公變云長,云長急令烈火退,留下氫風吹暖房。(注解:包公:黑臉包公指黑色的氧化銅,云長:紅臉關(guān)云長指紅色的銅),這一擬人的方法,簡單的幾句話,把著名的歷史人物和實驗現(xiàn)象掛起鉤來,并以詩句的形式把整個實驗的先后順序和現(xiàn)象描述得淋漓盡致,讓學生學習興趣倍增。
例4: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這一知識點較為抽象,雖然通過化學實驗能于說明一定的問題,但“飽和與不飽和”到底該怎樣去體驗呢?這里就以人吃飽這一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比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定量的水中,不可能無限制地溶解白糖。我們就可以把這一定量的水看成是一個人,白糖就是這個人所吃的飯,當一個人吃飽了,再給他盛上桌來的飯,他就剩下,不能再吃。就像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白糖一樣,當飽和后,多加入的白糖就會剩下來,沉在杯底。當外界條件改變,如溫度升高時,這一定量的水又能繼續(xù)把剩下的白糖“吃下去”。這里的溫度就相當于一個“說客”,是在“說客”的勸說下水又開始想吃了,所以把剩下的糖又繼續(xù)吃下去。這一擬人方式把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這一抽象的概念與人的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學生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幾例僅供參考,在多年的化學教學中,筆者與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融洽。每當我走進教室的時候,總是發(fā)現(xiàn)學生都處于興奮狀態(tài),總認為本堂課又將給他們帶來什么新的擬人方式,每年學生都能考出好成績,可能與這種方法有一定的關(guān)系吧!
(作者單位:貴州省金沙縣沙土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