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互動,是指師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討,互相促進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日常教學中,一次有質量的課堂互動,往往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主動思維,從而很好地激活整個課堂。對于“課堂互動”這一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蘇派語文名師歷來重視。而且在蘇派的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蘇派語文名師們也形成了各自鮮明的課堂互動風格。但“異”中有“同”,本文擬立足中學語文學科,通過研究蘇派語文名師們的經(jīng)典教學案例,努力探尋他們在課堂互動藝術上所呈現(xiàn)出的共性特點。
一、立足一個“情”字,以情動人
情,是指感情?!熬Y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情?!闭Z文課堂確是一個豐富的情感場,“綴文者”為作者,文字中深蘊著其情感;“觀文者”是學生,品讀中潛伏著其情感。蘇派語文名師在課堂互動設計時,特別注重在“綴文者”的“情”點和“觀文者”的“情”點這兩處,設置問題,進行互動。通常做法為:先在文本的作者動情處,引導學生細品,去理解文本;后在學生個體的動情處,讓學生走進文本,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從而產(chǎn)生共鳴。
比如,蘇州市著名特級教師高萬祥老師,對于莫懷戚先生《散步》一文的教學處理。文中“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一句中的“熬”字,就是作者情感的一個凝聚點。教者充分地利用了這個情感點,先請學生細品此詞所包含的作者豐富的情感。接著教者繼續(xù)追問,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展開深刻的思考:生命的衰老是自然規(guī)律,面對著親人的衰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如果你是文中的“兒子”、“孫子”,你會怎么做?這一問,激發(fā)了學生自身的情愫,在思想碰撞中,獲得了深刻的情感體驗。
二、重視一個“境”字,以境助學
境,是指情境。杜威認為:教育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性的過程。蘇派語文名師的課堂互動,歷來重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著名的兒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通過高質量的情境創(chuàng)設,來顯示物象特征和生活場景,創(chuàng)造一種便于直觀認知,進而能夠具體感受的情境,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過生活再現(xiàn)、角色扮演、語言營造、隨堂作畫、教學掛圖、音樂渲染等。這些主要方法,在蘇派語文名師的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比如南通市著名特級教師袁菊老師,對于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一詩的教學處理。此詩的背景知識,因為抽象很容易被忽略,袁菊老師就信手幾筆簡筆畫,形象描述出了紅軍的長征路線,標示出詩歌中所敘寫的典型場景——“兩山兩水”的位置,非常直觀,再配合李老師動情的描述性語言,既讓學生填補了想象,明確了長征之路,又能夠讓他們初步體會到了紅軍長征的艱難。
三、關注一個“趣”字,以趣促思
趣,是指趣味。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chǎn)生發(fā)現(xiàn)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創(chuàng)造的歡樂等各種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激動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個充滿趣味的活動。蘇派語文名師在其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用“趣”去促思,精心設計一個個能引起學生強烈表達欲望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讓課堂趣味濃濃,充滿活力。
比如“趣讀”。宿遷市著名特級教師謝友明老師在設計《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提問:兩小兒有何特點?謝老師要求回答的方式很特別,不要求學生直接回答,而是小組合作,請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分角色朗讀出來。這樣,一個孔子、一個旁白、兩個小兒,使得普通的課文,變成了課本劇的舞臺。這樣的“趣讀”,使其學習積極性得到空前的激發(fā)。
再如“趣辯”。揚州市著名特級教師黃正瑤老師在設計莫泊?!段业氖迨逵诶铡芬晃臅r,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刻理解“于勒”這一人物形象,設計了“趣辯”環(huán)節(jié):于勒是一個可憐的人,還是一個可恨的人?學生在激烈的辯論中,興奮點被點燃,興趣被激發(fā),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不斷被深化。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蘇派”經(jīng)驗彌足珍貴。教師應在繼承發(fā)展的基礎上,依據(jù)自身實際,加強反思學習,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課堂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自身的課堂互動藝術,從而更好地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陳惠,江蘇南通田家炳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