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系統(tǒng)把握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現(xiàn)狀,筆者通過內容分析法,對萬方數(shù)據資源期刊論文中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學的教材資料進行探究,并得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以期為當今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研究述評
一、研究樣本選擇
為了解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熱點和現(xiàn)狀,筆者在萬方數(shù)據庫高級檢索欄選定主題檢索,并輸入“小學語文教材”以及“民國”,共檢索到105篇文獻,剔除了會議論文、報紙報道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獻,篩選出85篇有代表性的文章作為分析對象,并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據統(tǒng)計,在所選樣本文獻中,有關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最早出現(xiàn)在2005年,之后該領域的研究呈逐年上升趨勢。
二、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相關文獻的研究內容分析
1.演變進程研究
張瑾和譚梅曾經在2014年聯(lián)合撰寫過《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的演變及其各階段的特點》,他們將其歷程分為始創(chuàng)期、探索期以及成熟期,之后以這幾個時期的劃分為基礎,摘選出各階段優(yōu)秀的教材和文章,再依托這些資料將各階段的教學風格總結出來,為我國當代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2.出版社、編纂群體研究
由于民國時期的文化背景,官方、書局、學堂、個人皆可出書,因此出現(xiàn)了眾多不同出版單位和編寫群體編著的教材,這些成為當今學者的研究對象。趙曉霞在2011年所撰寫的《民國時期中小學語文教材編撰出版的勃興及其當代價值》中,就較為詳盡地對編撰、出版、發(fā)行進行闡述,對其進行了分析。
3.編寫系統(tǒng)研究
(1)選文系統(tǒng)研究。為語文教材選擇合適的文章至關重要。孫藝旗在2014年發(fā)表的《1933年〈復興國語教科書〉選文研究》對選文的文體、內容、語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對有關選文的反思與借鑒。馬文娟在2014年發(fā)表的專題論文中,重點闡述了以價值取向為基礎的《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的特點。
(2)助學系統(tǒng)研究。小學語文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是指為了使知識傳授者和接收者更好地將知識傳輸工作做好并高效運作,而做出的一些鋪墊性工作。比如,教學當中的插圖、注釋、編寫名稱筆畫表以及卷首語等,其為教學工作的開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駱卡娜發(fā)表的《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插圖研究》就專門以該時期教學中的一些插圖為出發(fā)點進行探討,得出了這種方式對教學內容傳授的積極作用,并對比當今的教學情況,發(fā)現(xiàn)目前助學系統(tǒng)中存在的不足。
(3)知識系統(tǒng)研究。不同學者對知識的理解有著自己的看法,但總體上可以將其歸為以下幾種:策略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陳述性知識。沈玲蓉和戴夢媛在2015年發(fā)表的《從文言到白話——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語體演變》中,研究了我國語文教學從文言體到白話體的重要轉變過程,并提出該項變革對現(xiàn)代語文教學工作的促進作用。鄭珊、張婷、黃寧寧、李璐在《〈新國文〉與人教版小學語文生字對比研究》中,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生字教學用字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
(4)練習系統(tǒng)研究。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而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練習就顯得非常重要。王洪達在《1933年〈新生活教科書·國語〉練習設計研究》一文中對國語教學中練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義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和分析。王晶晶在2015年發(fā)表的《民國時期小學國語教科書練習系統(tǒng)研究》中,將精心挑選的文章進行透徹的分析研究,并從中提煉出該時期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
三、結論
經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結論:首先,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注意到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并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不斷拓展和深入,涉及小學語文教學的眾多方面,如教材的文化價值、教學安排是否成體系以及文章的選取方法和標準等。其次,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探討可見其與現(xiàn)實教學需要相比仍有差距。最后,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客觀地說,教材編制的理論研究仍然滯后于教材的編寫和開發(fā)。
參考文獻:
[1]李伯棠.小學語文教材簡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
[2]閆蘋,張雯.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科書評介[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9.
[3]范遠波.民國小學語文教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田曉菲(1993—),女,山東濰坊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