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lián)網誕生極大地拓展了公民參與社會輿論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成為滋生民粹主義的溫床?,F(xiàn)實表明,網絡民粹主義是社會底層借助媒介技術賦權,以話語策略、社會輿論、社會運動等手段聚合影響行政政策的權利。公共政策系對全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為正確制定和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政策就必須依靠相關制度,以消解民粹主義隱憂,避免其綁架各項正確決策。
首先,決策機構制定政策要理性分析網絡民意,摒棄以網民數(shù)量決定取舍的簡單多數(shù)法則。制定公共政策需要吸納網絡民意,但不是看持有某種意見的網民數(shù)量,而是看意見的針對性及建議的合理性等。人數(shù)多未必就一定代表意見準確和科學,反之,少數(shù)人的觀點也可能蘊藏著豐富的智慧和獨到的見解。因此,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時應不斷完善輿情測量和收集方法,充分挖掘網絡民意的價值效用,不必妥協(xié)于民粹主義的要求而放棄原本科學的決策思路。自然,也要善于甄別搜集不同意見,借助網民意見的豐富性拓展決策思路。
其次,決策機構要建立完善保障民意充分表達的制度,其設計目標不是限制而是鼓勵各種不同意見的充分表達,讓網民意見在充分交流中回歸理性,經過比較和交鋒,使符合實際的意見成為主流民意和政府正確決策的依據(jù)。
最后,要建立完善搜集研判網絡民意的機制,避免有價值的民意流失,發(fā)揮其民間智庫作用。網民意見大多反映在政府網站、新聞跟帖、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上,需要決策機構廣泛搜集,分析意見建議的代表性和科學性,以吸取其合理因素,使公共政策方案能平衡各方利益,提高其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唯其如此,決策機構才能規(guī)避網絡民粹主義者的綁架,回到聽民意匯民智的正確軌道上來。
(何志武、宋炫霖文,摘自《當代傳播》,2017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