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侯健羽 ●陳欣
“在國際學生涌入美國的背景下,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已經(jīng)成為間諜活動的主要舞臺?!痹诒驹鲁霭娴男聲?,普利策獎獲得者、美國記者兼作家丹尼爾·戈爾登描述了這一場景。他在25日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說,一些國家派出間諜,以學生身份打入美國高校和實驗室,美國情報機構則招募外國學生和教師做線人。
這本新書名為《間諜學院:中情局、聯(lián)邦調查局以及外國情報機構如何秘密地利用美國高校》。戈爾登25日告訴《華盛頓郵報》,這本書的寫作初衷來源于2015年他在彭博社撰寫的一則報道: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設下圈套,迫使南佛羅里達大學華裔教授彭大進(音)從事針對中國的間諜活動。戈爾登說:“我起初對此很感興趣,認為是個特例。但一些美國情報消息人士告訴我,招募外國教授和學生是美國情報部門的家常便飯。”
“美國情報機構的上述間諜行為歷史悠久”,戈爾登說,中情局和聯(lián)邦調查局一直在耶魯?shù)瘸4禾俑咝U心肌把劬€”。他們招募的是一些“脆弱的”學生和教授,大多數(shù)來自國外,或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招募,或者被脅迫參加間諜活動。在這些被招募的人當中,有的人還在經(jīng)過培養(yǎng)后回到自己的國家從事間諜活動。
這本書講述的情況也引起英國媒體注意。英國《衛(wèi)報》報道稱,根據(jù)《間諜學院》的描述,學術研討往往是各國情報機構勾心斗角的場所。書中說,如今研討會的重要性或許不只取決于它吸引多少諾貝爾獎得主,或是多少個牛津的教授,而是它吸引多少間諜。退役中情局官員科伊爾稱,例如國際原子能組織在維也納召開關于同位素水文學與核融合能源的會議,“在走廊上漫步的情報官員可能比真正的科學家還要多”。該書說,中情局花費數(shù)百萬美元在世界各地舉行學術研討會,誘使伊朗核能科學家離開祖國,來到可以與他們接觸的場合。
在25日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戈爾登批評美國高校不但無視校園發(fā)生的這一切,而且還選擇了寬恕,給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問題。他說,像哈佛等一些美國高校,他們起初是反對中情局秘密招募學生或者教授當間諜的,并制定了相應規(guī)范。但美國情報機構不屑一顧,其他高校也沒有跟風哈佛。如今,美國高校大多對此采取容忍的態(tài)度,部分是因為情報部門給高校學術項目和研究計劃的資金支持在增多,就連哈佛也在做出讓步。戈爾登稱,高級情報研究計劃署為來自175家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資金支持,這些學術機構大多在美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