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波
摘 要:互聯(lián)網成為改變生活方式的巨大推動力,也是教育變革的巨大推動力?;ヂ?lián)網教育時代的來臨,智能手機等信息工具在高校課堂上使用泛濫,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使教育質量下降,“零手機”并不能拯救課堂教學,而必須強化學生的主體和責任意識,教師在互聯(lián)網+時代必須與時俱進,轉變自身角色,利用新工具解決問題,而不是禁止。
關鍵詞:互聯(lián)網+;高校課堂;手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10-0046-02
“互聯(lián)網+”時代是全社會經濟發(fā)展新階段的特點。伴隨著“互聯(lián)網+”行動計劃的展開,新的信息技術和我國的社會經濟進一步融合,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空間,推動了經濟進一步升級發(fā)展。因此,互聯(lián)網對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也是必然的,隨著平板電腦網絡教室以及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教育也必然走進“互聯(lián)網+”的嶄新時代。
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手機已近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利用手機上網更是青年人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目前有些高校已經開設了微課、慕課等資源共享的平臺,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學習,這使平板、電腦和手機等信息工具在課堂上的使用率大大提升,改變了傳統(tǒng)的傳授方式,補充了課堂教學知識,也成為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合理的理由。信息技術的使用給學生帶來學習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例如青少年網癮綜合征等問題,大學生每年都有很多因為網癮不能自拔耽誤學習退學的。在課堂上教師如何在“人機大戰(zhàn)”中取勝,如何把學生的注意力留在課堂上認真聽課,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的高校教師應該做點什么,確實是值得認真思考的。
一、互聯(lián)網+時代高校課堂“人機之爭”研究意義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變革,社會正處于工業(yè)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時期,互聯(lián)網成為這個時代最熱的詞,代表了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全新形態(tài),同時也促使教育的變革,互聯(lián)網+教育也成為推動我國教育革命的動力,互聯(lián)網與教育思維的結合和互聯(lián)網與大學課堂的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當前全球高等教育網絡化研究包括三個層面:宏觀層面,主要考察互聯(lián)網教學在教育中的前景應用;中觀層次,主要關注的是互聯(lián)網應用到傳統(tǒng)教育中出現(xiàn)的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規(guī)范;微觀層次,關心的是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應用到專業(yè)化教學和課堂中的過程。文章是在互聯(lián)網技術和互聯(lián)網思維構建高等教育環(huán)境中尋求有效途徑,以適應互聯(lián)網教育所帶來的變化,例如大學課堂上教師怎么利用智能手機掙得學生的注意力。
高等教育網絡化研究中觀層次主要研究的是新的教學層面,關注把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應用到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教育實踐問題①,這個層面的研究既是教育網絡化的宏觀導向,也是微觀層面研究的基礎。
很多學者認為網絡化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很多信息和學習方法,在網絡化的教學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可以很好地互動,但是必須要有清晰的界定,什么可以學什么不需要,否則課堂就會出現(xiàn)難以控制的局面,所以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面對面的教學課堂。除此之外,還有的學者認為,網絡化教學針對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而顯現(xiàn)出很多優(yōu)勢,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這種優(yōu)勢也會消失。從國外的很多學者研究中發(fā)現(xiàn),網絡化教學在課堂上確實給學生帶來了新的信息和學習方法,教師在課堂上和交流互動中也很重要,網絡化教學應該關心的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并且要有計劃地設計課堂控制,網絡化教學才會發(fā)揮它的作用[1]。
國內很多高校都冠以網上教學或網絡教學的名稱,但是在實際上網絡化教學很多都是幌子,只是把網絡化教學作為傳統(tǒng)教學的一種補充。其中張偉遠博士對大學進行網絡學習發(fā)展現(xiàn)狀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高校采用的網絡學習實際上是通過網絡技術增進面授形式的教學方法②,只是作為其他教學形式的一個部分,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是教學研究的重點。由此可見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專家學者都認為課堂教學不可能完全依賴于信息技術和多媒體。
隨著科學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手機的普及,現(xiàn)在的大學生每人都有一部手機,手機進課堂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而且是大勢所趨,但是手機依賴現(xiàn)象已經直接影響了高校課堂教學活動,很多學生成為“手機控”、“低頭族”,課堂成為學生玩手機的場所,微課等多媒體教學成為學生玩手機合理的理由,很多學者紛紛指責手機等信息工具給大學生帶來的影響?!豆饷魅請蟆吩涀鲞^調查,“零手機”是否能拯救大學課堂,調查結果是否定的,不能拯救大學課堂。那么,大學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怎么有效利用這個信息工具提升教學知識和文化素養(yǎng)?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分析,在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教師怎么轉變角色怎么教,學生怎么控制自己行為和充分的利用手機等信息工具學習,同時強調客觀的看待大學課堂的使用手機問題,進而研究怎么利用手機發(fā)揮網絡教學的效用。
二、互聯(lián)網+時代對大學生的要求
現(xiàn)在大學課堂“手機控”和“低頭族”現(xiàn)象比較普遍,存在的原因也是比較復雜,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總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大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較強,面對智能手機的龐大的功能表現(xiàn)出了超高的興趣,以及互聯(lián)網給人的強大的信息量使大學生欲罷不能;二是大學生授課和以往的高中授課方式不一樣,相對高中的課堂和高考壓力,大學課堂比較輕松和活躍,對手機使用控制上沒那么嚴格,加上大學課堂多媒體的使用,手機等信息工具全面入侵大學課堂;三是大學教育的特點是倡導自主創(chuàng)新和獨立學習習慣,和以往的完全依賴教師和家長制訂計劃的學習習慣不同,學生對這種角色的轉變有些不適應,學習目標不明確,從而導致無所適從,處于迷茫的狀態(tài),此時手機就成為大學生的新目標;四是有些大學生不愛交流,個性比較孤僻,此時手機就成為他們最親的伙伴[2]。手機的使用的確給大學生帶來新信息,打開了學生的視野,但是也給學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針對以上情況,有的學校采取完全禁止課堂使用手機的規(guī)定,有的學校利用技術屏蔽手機信號,有的教師把玩手機次數和學分掛鉤等,但是效果甚微,從長遠來看很難杜絕課堂上手機的使用,一味地采取禁止的手段是不可取的,強制學生禁止使用手機還會給他們造成負面情緒,甚至是逆反心理,使課堂教學更加糟糕。那么如何使學生正確對待“新課堂”中手機的使用呢?
首先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大學課堂上玩手機不聽課的大學生主要集中于手機的娛樂功能,在虛幻的世界里消磨時間,這些學生在現(xiàn)實社會中大多是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把學習和愛好畫等號,沒把學習看成重要的任務,對待其他事情也沒有責任感和責任意識。為此提高大學生責任感和責任意識是杜絕“低頭族”的首要任務,應該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把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但是這樣的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說教,還要實踐于教學課堂中,例如多開展一些“鄉(xiāng)村行”等活動,讓大學生深刻體會到現(xiàn)有的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
經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是有所選擇的,其選擇的標準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課程本身是選修課,就是修學分的,沒有必修課顯得重要;二是很多課程的設置平淡無奇地乏味,用玩手機來打發(fā)時間,為了能讓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學校應該設置一些“時髦”的課程,符合時代潮流。除此之外,學校對學生期末的考核制度應該創(chuàng)新,不應該只是出勤和卷面成績的總和,要把平時課堂創(chuàng)意回答也納入考核方式,使學生的被動考核方式變成主動的考核方式,同時課堂的回答問題也可以采用彈幕的方式和教師進行交流。這樣教師可以及時地改變教學策略,學生也可以把注意力放到投影模板上,而不再沉迷于手機[3]。
三、互聯(lián)網+時代對高校教師的要求
現(xiàn)在高校面臨的大都是90和00后的學生,需要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也要有時代特色,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因此智能手機進入課堂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師必須轉變角色適應互聯(lián)網+教育的時代,重新定位自己,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的角色。面對便捷的網絡資源和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外界的急速變化使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的能力等[4]。
首先是教師+包容,教師允許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搜集資料和回答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回答問題,在互聯(lián)網+教育時代,教師不要恐懼和拒絕,大膽地讓學生去接觸網絡,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正確地使用手機。其次教師+創(chuàng)新,教師的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教師思維和知識的創(chuàng)新,還要有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授方式的創(chuàng)新,怎么利用網絡化教學,怎么設計課堂等,以及教課方式的創(chuàng)新,例如彈幕教學等。再次是教師+個性,教師本身就是很好的課程,在校園經??梢月牭綄W生們說“喜歡某某教師,某某教師好有個性”這也是一種廣告,這是學生對教師教授的內容一種肯定,同時也是一種價值觀上的認同。最后是教師+數據思維,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理解學生的需求和認識學生,“翻轉課堂”是最典型的教師角色轉變的體現(xiàn),把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翻轉過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只是答疑解惑,可以利用手機和平板等工具向教師發(fā)送信息,隨時解決疑惑。
“互聯(lián)網+教育平臺”來了,智能化教學也將隨之而來,這扇門已經打開,只能走進去。任何網絡教育都有局限性,網絡教學和手機的使用會給教學課堂帶來困擾,但是禁止使用手機是不能拯救課堂的,靠強制打壓不是長久之道,關鍵還是要對其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師角色的轉變,自覺地更新教育理念,適應當下的網絡化教學,進而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注釋:
①陳文漢,張建奇.高等教育網絡化教學研究綜述[J].比較
教育研究,2003,(9).
②張偉遠,吳廷堅.網上學習理念兩次變革的國際研究“網
上學習理念變革的國際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06,(11).
參考文獻:
[1]張偉遠.網絡教學發(fā)展模式的理論構建與應用[J].現(xiàn)代
遠程教育研究,2013,(1).
[2]毛玉美.思政課:讓“低頭族”抬起頭來[N].光明日報,
2014-03-24.
[3]喬印虎等.尊重大學課堂的多姿多彩讓手機成為大學課
堂“動”起來的新源泉[J].課程教育研究,2013,(3).
[4]楊頻萍,王拓.“零手機”能否拯救大學課堂[N].新華日
報,2015-05-04.
[責任編輯 林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