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英
【摘要】 面對社會發(fā)展以及文化發(fā)展的新形勢,教育體系也在積極地進行課程改革,消極應試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和束縛,從人性化和科學化的教育理念出發(fā),對各階段的學生課程進行了調整,新課程改革注重學生時期的個體發(fā)展因素和認知規(guī)律,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然而,教學是一個實踐過程,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思想的跟進,教材的認識,教學的變更,教師素養(yǎng)的提高,學生年齡與教材深淺的結合,教學設備及條件存在狀態(tài),其它學科任務的難易度,學科間知識是否能在相對同步中互相借鑒歷史本學科,框架結構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協(xié)調性,家長對新型培養(yǎng)目標的認識,社會對新型教育觀的認可等要素,無不對高中課程改革產生著影響。
【關鍵詞】 高中歷史 課堂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09-099-01
0
一、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轉變
1. 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弊端
第一,課堂容量與課時有限的矛盾。
高中課程改革后,一個主要的思想是把教本變成讀本,使學生自讀,并能從中認識和思考問題,使教師的教學可深入,可拓展,從中游刃有余地展開教學。
第二,歷史課知識結構的板塊模式給學生高中學習帶來了較大的適應,因而陷入應對無策的困境。
第三,受新課程教材學習及評價方式的限制,學生學習過程緊張,使平時的教學和學習效力常常失衡。
第四,高中新課程的知識內容加深了,難度加大了,歷史學科包羅萬象的特點,決定了在一些知識專業(yè)性方面更加深入了
第五,體現(xiàn)學生為主的課堂,究竟“主”是什么含義,定位的差異,理解的不同,便會造就課堂“形”與“質”的差,“虛”與“實”難辨.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但在實施過程中,實際上我們往往容易忽視“以人為本”的實質。
第六,教學方式的甄別,其實,課程進入改革的初始階段,我們都在換腦中,力圖改變舊的教學方式,于是一種模式就把課程改革的真諦掩蓋了。
第七,課程改革中,我們提倡生成資源的發(fā)現(xiàn),利用,組合,發(fā)揮,這使我們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忽視預設。
真正的課堂生成包括知識性的,技能性的,思想性的,精神性的資源,這些能夠在課堂上生成的資源。
二、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方法的思考
(一)明確定位教學目標
目標是行動的先導,要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明確定位,教學目標,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明白目標對教學的統(tǒng)帥作用,把握歷史課堂的總體目標,即提高現(xiàn)代公民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開展教學工作要圍繞這一總的目標進行,除了了解總體目標,又有具體的微觀目標,能促使教學工作擁有既定的目標前進,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情,教學內容來定,確保目標科學、全面、合理。
(二)整體把握教學內容
歷史素材豐富多樣,課堂教學時間有限,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完所有的知識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整體把握教學內容,做到有詳有略。
(三)創(chuàng)設適宜教學情境,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敢于自主探究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教學內容距今都有一定的時間,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乏味,如果教學中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開始了教學中“主宰者”到“主導者”角色的轉化,手腳一定要放開,一改枯燥無味,變得主動起來,學習歷史就會由頭痛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四)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背景下,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遵循時代性,基礎性的原則,高中課程內容必須精選素質教育必需的基礎知識: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對現(xiàn)實仍具有一定影響或借鑒意義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xiàn)象;反映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全方位互動聯(lián)系,與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及學生生活聯(lián)系的內容。
1. 采取先學后教法
首先,在課前布置預習,提示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及預習提綱,要求整理簡要自學筆記;其次,通過口頭提問或表面抽查了解預習效果,從中暴露存在問題,后多途徑地展開討論,允許出現(xiàn)差錯,保留個人意見;再次,教師進行綱目式總結,以解析疑惑。
2. 編制歷史學習優(yōu)化設計,輔助參考資料
它是指教師在全面鉆研課標、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中每單位(課時、單元)內容進行優(yōu)化設計,作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參考資料,并與授課進度相同步,便于學生預習,聽課和復習,以實現(xiàn)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貫通,達到課內與課外的結合,使學與思、讀與練相輔相成。
3. 加強案例研究
直面歷史教學新問題,智慧化解那對策,積累課程改革實施中的經驗,通過典型的課例,解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4. 試用學分統(tǒng)計法
布置可自主選擇,有彈性的作業(yè),即在題目、題型、時限甚至觀點結論上不作一刀切,數(shù)量和難度不定框框,放權給學生靈活安排,也有以逐步搞開卷測試,鼓勵自圓其說。
5. 留給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空間
根據(jù)新課程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它既包括在以新課標為基準的常規(guī)教學中,也包括在新開設的綜合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等課程里,以及學生課外的歷史學習中,使學生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
三、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學效率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需要廣大高中歷史老師要在以往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結合當今教學現(xiàn)狀和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一定的改善和推陳出新,再者,對于學生們來說,也要積極配合老師,共同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課堂教學效率。
有效教學策略不是一放之四海而皆準模式,以上所談僅僅是本人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教學改革的深入,給我們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課題,如何實現(xiàn)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有待于今后無止境地探索,逐步充實,這樣才能真正地不斷提高教學效益。
[ 參 考 文 獻 ]
[1]宋艷霞,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年01期.
[2]楊明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之我見,《吉林教育》,2008年17期.
[3]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0年0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