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晶瑩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更有效,是很多老師都在探討的問題。筆者從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著手,通過對當下小學語文教學所暴露出來的1-3題的闡述,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對各位教學同仁的教育工作有所感悟和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學語文 教學 建議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教學方法依然傳統(tǒng)
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己逐漸深入人心,在絕大部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也或多或少得以體現(xiàn)。但對部分教師來說,對語文課改還不夠適應(yīng),教學中不能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guān)系,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反復機械訓練,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在所難免。在農(nóng)村小學,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滿堂灌”和“機械訓練”等傳統(tǒng)的教法。
2.教學的實際效果無法令人滿意
實施課程改革以來的小學語文課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端”,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一節(jié)課下來有的學生甚至連基本的識字任務(wù)都完不成,連短短的一篇課文都讀不熟;有的課,生字還沒有掌握,課文還沒有讀熟,就讓學生漫無邊際地想象;還有的課不以教材為依據(jù),不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基礎(chǔ),任學生高談闊論,不著邊際。
3.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不同學科有不同學科的特點。語文課就是語文課,不能上成其它課,更不能上成大雜燴。我們學習語文,主要是掌握語文這個工具,即:積累語言、積淀語感,再憑借語感運用語言,也就是著力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融合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多角度的學語文、用語文,而不是另外給語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學科的任務(wù)。
4.著重“讀寫”輕“聽說”的問題明顯
不少教師認為,讀寫是“硬”任務(wù),課標有要求,課本有任務(wù),學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務(wù),考不出好成績向誰都不好交待;聽說是“軟”任務(wù),反正考試考不到,練不練無關(guān)緊要。對于教材中的聽說訓練,往往是以點帶面,“蜻蜒點水”,一帶而過。這種重“讀寫”輕“聽說”的課堂教學和聽說訓練中的形式主義,影響了小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與課標的要求相距甚遠。
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三維目標被割裂
實施新課程以來,由于語文課承擔的功能越來越多,因此方方面面的內(nèi)容被帶入課文中。一些老師面對課文,認為什么都應(yīng)該教,什么都應(yīng)該學,結(jié)果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以致目標不清或者是目標混雜,搞不清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為了迎合多目標的理念,同時做到目標清晰,一些老師便將三維目標割裂開來,使其各自為政。例如把情感目標單列出來,以示重視、清楚,殊不知情感的教育本應(yīng)融入在其他目標的教學中;有的甚至將“三維目標”等同于“三項目標”或“三個目標”。
2.教學內(nèi)容單薄、結(jié)構(gòu)松散
內(nèi)容是學生學習的基礎(chǔ)。內(nèi)容是教學任務(wù)的核心所在。教學中把生動的課文肢解為知識的拼盤,零敲碎打,對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有所忽視。課堂上,教師常讓學生找喜歡的地方,選擇喜愛的句段,喜歡的內(nèi)容來讀,這雖然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但脫離大的語言環(huán)境和內(nèi)容情景的詞句、語段還會有多大魅力?脫離課文整體,對部分的理解肯定是粗淺的,甚至是偏頗的,對于培養(yǎng)學生提綱挈領(lǐng)地獲取主要信息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3.語文的“工具性”被弱化
語文作為中文語言的學習科目,本質(zhì)是一種溝通工具。學習語文是為了使用?!墩Z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感悟,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是部分老師片面地認為“朗讀感悟”是課堂教學的著眼點和歸宿點。從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看,大多數(shù)教師比較重視通過文本閱讀來豐富學生的積累,積淀語感,而比較忽視通過練習來運用語感,以為語感積淀好了就自然能運用了。其實積淀和運用是兩回事,積淀是運用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從積淀轉(zhuǎn)化為運用必須有條件,那就是語文實踐。語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語言材料的積累和反復多次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前提的。知識要在訓練中獲得,情感要在訓練中體驗。
4.對形式過分依賴,忽略了內(nèi)容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任何方式、形式不外乎是為了達到教學目標采取的手段而己。切不可因為手段,而忘記了學習目的的實現(xiàn)。比如,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因此應(yīng)運而生。但部分教師片面理解,使自主異化為自流。老師動不動就讓學生分組討論。且不說討論的內(nèi)容怎樣,僅討論的過程就令人擔憂。不是一個人(優(yōu)秀生)說,另外幾個人聽,就是大家嘰嘰喳喳,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互不相干。全班交流時,發(fā)言者所說內(nèi)容仍是個人見解,并沒有概括大家的意見。討論只是流于形式,沒有真正收到合作學習的效果。再比如,多媒體進課堂本來是好事,但由于老師使用的目的不明確,安排的環(huán)節(jié)不恰當,結(jié)果一節(jié)課看上去熱熱鬧鬧,占了不少時間,但到下課的時候,學生感覺不到收獲。
三、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建議
1.吃透教材,吃透學習要點和重點
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依據(jù),教師對教材鉆研的程度直接關(guān)系到教學質(zhì)量。研究教材要從以下方面入手:研究大綱,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歸類,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結(jié)構(gòu),確定所教教材的知識點;研究單元教材,掌握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鉆研教材,理解教材并靈活運用教材。
2.以學生為本,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
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方,他的學習能力如何,接受能力如何,是我們因材施教的關(guān)鍵。具體來說就是:研究學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原有知識基礎(chǔ)、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研究學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等。
3.不斷強化學生的課堂訓練
小學語文是為中文語文打基礎(chǔ)的?;A(chǔ)要打的好,離不開訓練,因為只有訓練,才可能有積累。只有積累了,才能真正轉(zhuǎn)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具體來講,通過訓練小學生能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和默寫的內(nèi)容;能熟練運用常用的字、詞、句、段、篇等。
4.高度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可見學習方法的知識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方法問題本質(zhì)上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問題。學生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有了學習的主動權(quán),才能獨立地探索新的領(lǐng)域,獲取新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chuàng)新。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币虼?,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yīng)成為語文學習創(chuàng)新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