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梅
摘要:黔北作家馮修禮所著《馮家大院》講述了一個家族發(fā)展的歷史,再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黔北農(nóng)村的時代變遷。從主人公及祖輩、父輩及同輩的生活經(jīng)歷來表現(xiàn)黔北濃郁鄉(xiāng)土人文歷史、人民的小康生活、國家的巨大變化、時代的變遷史。探索個人化寫作風格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
關鍵詞:馮家大院:家族:個人化風格
《馮家大院》敘述了一個家族發(fā)展的歷史,再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黔北農(nóng)村的時代變遷。作者馮修禮以馮家大院為背景,以回憶式的記敘方法撰寫的紀實文學,真實地反映了馮家大院“祖、仁、修、圣、德”五輩人的奮斗歷史,他們的生活與時代同步,也生動地呈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在宏大的歷史敘述中表達個人的生命追求。將家庭歷史抒情化、浪漫化,使這部紀實文學也同時具有了獨特的個人風格。
“個人化”的寫作風格,是“上世紀90年代文學寫作”的一種姿態(tài)和方式。它讓作家保持自我的立場和視角,對人生有獨特的體悟和發(fā)現(xiàn),同時也有自己的話語方式——-追求與眾不同難于替代的個人文本。強調(diào)作家是時代的一員。這種寫作風格,在這部小說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作者循著這一創(chuàng)作原則塑造了許多鮮活豐滿的藝術形象。
一、家風奠基者——“鹽巴客”祖父
“頭上包著起青絲帕,身穿一件藍布長棉襖,腳穿一雙船形的棉布鞋,一副慈祥的笑臉,土家人的裝束,土家人的漢子模樣?!边@就是被鄉(xiāng)人稱為“鹽巴客”的祖父馮祖福,這段肖像描寫簡單地勾勒了一個樸素、善良的勞動人民形象。他是一個“行商”一副包篼擔子里面裝的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一聲聲親切自然,悠揚婉轉的叫賣聲:“稱鹽巴嘍?!睆那嗄暌恢钡嚼闲嘧卟粍?。而這些鹽全是父親與馮全光“挑生漆、桐油下重慶江口”換來的,老人家又挑擔到集市去賣。一幅勤勞興家的畫面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一個勤勞、吃苦耐勞的形象躍然紙上。而這位馮家家風的奠基人,賣了一輩子鹽巴,卻沒有一點點積蓄。后來才知道公的錢都拿去周濟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了。只是百元以上欠款的三人就欠了他五千六百七十五元。在上世紀70年代這么多錢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好幾百萬元呢!百元以下的都已忽略不計。他不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而是一個熱心人。喜歡幫助他人。給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下來的傷殘軍人張澤云送鹽巴,為兩個鰥寡老人送鹽巴。這些行為說明他不是一個以賺錢為目的的奸商,而是實打實的為鄉(xiāng)人辦事。他不是一個重利忘義的人,從他對追債人的態(tài)度:“如果收不回來,就當公沒有這筆欠賬。就當公為你們,為下一代的子孫行善積德了。”老人家的臨終遺言:“一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好;一人有福不算福,大家有福才幸福。”話粗理端。導出了大愛的意義。正是有這樣的祖輩,才形成了馮家忠厚、踏實的家風。
二、精進聰明,務實實干,勇于擔當?shù)母赣H
父親是村長,是最基層的干部。他的政治生涯“反映了農(nóng)村從單干走上集體,又包產(chǎn)到戶的不斷變革的歷史軌跡,兩上兩下的基層領導的人生經(jīng)歷,見證了廣大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方式演變的社會現(xiàn)實?!钡鶑淖孑吥莾豪^承了勤勞、踏實的性格。為家庭擺脫+“窮”字他不畏艱險“從務川下重慶”。對父親的描寫比之對祖父的描寫,更為細致、生動。也許是由于相對于祖父,父親更近距離。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故事讓我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歷史年代,
看見了一個受人尊敬的農(nóng)村基層領導干部及父親形象。他是務實的。在浮夸風盛行時,他能實事求是為村民們說實話辦實事。雖然為此他第一次丟了烏紗帽,但卻能讓全大隊社員來年吃得上飯,不餓肚子。他十分精進。平反復職以后想的不是打擊報復,而是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帶領村民走致富路。而他的想法又是單純的。他是黨外人士,但卻一心為人民服務。為了鄉(xiāng)親們能吃飽飯,穿上好衣,住上好房而好好干。他十分精明。在家鄉(xiāng)實行“一竹竿子插到底的土地耕種承包責任制,實行包產(chǎn)到戶。這在當時很是冒著風險,但也只有這樣才能調(diào)動社員的生產(chǎn)積極性,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彼穆斆黧w現(xiàn)在生活、工作上的問題難不倒他,越難越體現(xiàn)出爹的“智慧”和“能力”,比如治愈三哥的便秘,當中街房子被四百元買充辦公室,二哥、三哥兩家沒住房時,他提出改造了廂房的馬圈、豬圈。逆境中立新房。他繼承了公的和善厚道。當整他的朱俊倫犯男女關系問題被斗時,當我落井下石時,他的一席話,道出了如何做人?“任何時候都莫去打別人的下水糍粑”?!叭嗽谂_上莫去捧他,要有骨氣,人在臺下莫去整他,要有良心”。當朱俊倫拿著“七百元和一瓶茅臺酒來賠不是時,爹叫他把錢和酒拿回去,并對他說,走運時要謙虛做人,倒霉時要驕傲做人,希望你今后穩(wěn)穩(wěn)當當走路,踏踏實實做人”。他很堅強,為等平反昭雪,為讓全大隊社員過上好日子,他拖著患癌身軀,忍辱負重,為當大隊長的二兒子獻計獻策。在兒子眼中:“爹是一個大事難事敢擔當,逆境順境有胸襟,是好是壞有辨別,該舍該得有智慧”。有能力、有胸襟、有才干的人。他這輩子吃過苦,受過難,走南闖北,風光過,倒霉過,但沒有私心,一心為公。希望國家政策好,百姓日子樂。正是這樣一個人,才讓我們敬佩,尊敬。
三、勤奮努力,好學上進的“我”
“老五”就是“我”,馮修禮。人總是對自己最熟悉最了解。隨著我的呱呱墜地,馮家大院又添丁加口了,由于我年齡最小,個個都喜歡我,寵著我,同時我也沒讓他們失望。好學上進,吃苦耐勞,不畏艱難,踏實做人?!拔摇钡娜松o扣時代,起起伏伏,作者用生活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故事串起了他的人生。書寫了他平凡而又不普通的生活。他繼承了祖輩、父輩踏踏實實做人的秉性,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卻在自己的領域里干出了一番成績。書中截取了修水庫,參加湘黔枝柳鐵路大會戰(zhàn),當過老師,干過行政工作(當過縣委辦公室秘書),后調(diào)入縣司法局工作,干起了法律服務工作。退休后一直從事法律工作。參加鐵路建設是他一生的轉折點。他在工作中的智慧和能力讓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功。他干一行專一行,干一行通一行。但于仕途總是失之交臂。很是遺憾!作者在一個個生動的故事里將凡塵生活串起,在細碎的光影里,生活這一流動的風景,變成了如歌的歲月。他從大山深處走出來,沒有背景,沒有靠山,靠自己的勤奮、努力開辟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天地。在家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家庭和睦幸福。令人羨慕,讓人反思!作者在書寫社會發(fā)展史的過程中演繹了個人心靈史的世界。同樣都在寫家族史、奮斗史。在本書的閱讀過程中讓我想起了另外三部小說:阿來的《塵埃落定》,陳忠實《白鹿原》以及路遙《平凡的世界》,就筆力的深厚,本書無法相提并論,但也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審美價值。他也同樣反映了特定歷史時代的個人命運。個人化風格貫穿其中,讓我們看到了家風對一個人的深刻影響,也看到了一代代血脈親情對它的傳承。
四、結語
對四棵楠木的描寫,帶有唯美的色彩。它們都具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見證了這個家族的發(fā)展。小說中有許多景物描寫,都不多筆墨,都有它的象征意味。猶如《紅樓夢》中詩詞歌賦的描寫是氣氛的烘托或心靈語言的代言。在寫作中作者用了很多的務川方言帶地域性,顯得很生動親切。雖在描寫弟兄的故事中多了些介紹性少了故事性。但總體來說,《馮家大院》對農(nóng)業(yè)文明的家族史和現(xiàn)代史的透視式描繪,極具歷史感和滄桑感。小說在紀實描寫家庭成員的生活經(jīng)歷中,不僅再現(xiàn)了宏大的時代發(fā)展史,也隱含著人生的不易、個人的無奈、弱小以及命運的無常。上世紀八十年代新時期文學是全民的政治反思期,到了九十年代已終止了這種反思,并很快地轉向經(jīng)濟上全面的改革開放直至今日。這本產(chǎn)生于21世紀的作品,卻能以現(xiàn)實主義的筆觸,白描手法,散文式的語言來表達生活細節(jié),通過無數(shù)個個人故事、家庭故事、地方掌故展現(xiàn)了在歷史大背景下人的心靈發(fā)展歷程。在眾生喧嘩的年代,能有此寧靜的心靈書寫。在當下確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