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君
摘要:在高考當中,化學平衡這一原理屬于重要考點,其在計算題、多選題以及單選題當中都有所涉及,而本文旨在對高中化學當中對于化學平衡這一原理的巧妙運用展開研究,以期給化學教學提供相應幫助。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平衡:課堂教學
前言:實際上,化學平衡這一原理指的就是在宏觀的反應條件之下,正反應與逆反應具有相等速率的可逆反應。其定義看似簡潔,但應用期間卻存在很多困難。為讓高中生在對化學平衡有關問題加以解決期間對相應的技巧進行運用,同時提升學生的化學興趣,對化學方面難點問題進行輕松解決,教師需對化學平衡這一原理的巧妙運用加以探索,并讓學生對此加以熟練掌握。
1多種判斷反應平衡的方法
1.1溫度恒定法。在化學反應當中,借助穩(wěn)定變化能夠對化學平衡進行說明?;瘜W反應期間會伴有吸熱以及放熱現(xiàn)象,物質進行化學反應期間如果溫度保持恒定,就能對其是否處在平衡狀態(tài)加以判定。
1.2容量恒定法。假定在一容量恒定的容器當中,反應體系當中氣體的總壓強保持穩(wěn)定,也就是說可判定該反應處在平衡狀態(tài)。比如,氨氣和氧氣進行結合可以生成一氧化氮與水,在該反應期間,按照質量守恒定律,在容量恒定這一狀態(tài)之下,不僅混合氣體具有的總質量沒有發(fā)生變化,同時容器體積也沒有變化。所以可判定混合氣體總體壓強以及密度全都處在不變狀態(tài),也就是平衡狀態(tài)。
1.3可逆反應法。如果在化學反應當中生成有色物質,或者有色物質加入了反應,同時是可逆反應,那么在顏色不發(fā)生變化之時,能判斷其處在了平衡狀態(tài)。例如,2N02-N204,在實驗期間,能夠發(fā)現(xiàn)原來的氣體是棕紅色的,但是氣體顏色慢慢變淺,當氣體顏色不發(fā)生變化之時,可判定該反應達到平衡狀態(tài)。
1.4圖像法。其實,在可逆反應單重,催化劑和溫度變化都會對反應過程造成影響,使得反應正向或者逆向進行。此時,高中生可借助圖像對反應是否已經到達平衡加以判斷。比如,縱坐標表示反應速率,此時斜率越大,也就是曲線越陡,表示反應加速,而當斜率是零時,表示反應已經到達了平衡狀態(tài)。
1.5直接判斷法。特定條件之下,正反應和逆反應的速率是相同的。也就是說,在反應物當中,各個組織成分的占比以及濃度都不發(fā)生變化,那么可按照化學平衡這一概念對是否達到平衡狀態(tài)加以判斷。
2化學平衡這一原理的巧妙運用
2.1平衡移動。實際上,化學平衡是一個相對狀態(tài),只有在特定條件之下才會存在。如果反應體系所處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那么原平衡便會直接消失,同時新平衡會出現(xiàn),這時的平衡常數(shù)就發(fā)生變化。按照化學平衡這一原理,在反應體系當中,產物具有的濃度積和反應物具有的濃度積的比值一旦發(fā)生變化,反應商和平衡常數(shù)的比值就會發(fā)生變化,從而構建新的平衡。如果平衡常數(shù)大于反應商,反應正向。相反,如果平衡常數(shù)小于反應商,反應逆向。
2.2標準平衡的常數(shù)。在高中時期,四大平衡含有酸堿平衡、溶解沉淀平衡、配位平衡以及還原氧化平衡四種。從本質方面來講,四類平衡囊括離子反應的范圍,然而在學習方面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還原氧化平衡通常出現(xiàn)在電化學這一知識當中,主要考察的是在不同反應的電勢電極的狀態(tài)之下,怎讓計算和標準的平衡常數(shù)間的關系,對反應方向加以判斷。溶解沉淀平衡考察的是一種溶液當中如果同時存在很多離子,那么會對沉淀溶解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哪些。配電平衡一般考察解題期間對配合物生成和分解趨勢大小相應穩(wěn)定闡述具體掌握狀況。酸堿平衡考察的主要是在酸堿反應這一體系當中,溶液酸堿值大小,也就是體系當中的質子狀況。
2.3平衡轉化率。在高中時期,多數(shù)反應都是可逆反應,而當反應到達平衡狀態(tài)之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濃度保持恒定,那么標準的平衡常數(shù)就處在最大限度。實際上,平衡的轉化率就是指反應進行具體程度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是平衡狀態(tài)之下的起始濃度和轉化濃度間的比值。而轉化率如果越大,代表反應強度就越強,即化學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也就越大,那么轉換率也就越大。
結論:綜上可知,化學平衡這一原理屬于一個重要知識,其是學生必須應對的一個挑戰(zhàn),同時其在高考當中占據(jù)較大比重。所以,教師需對化學平衡有關內容加以重視,并且對化學平衡有關判斷方法加以牢固掌握。日常練習期間,需按照題設具體條件,進行科學分析,對反應物以及生成物有關的氣體壓強、溫度、氣體體積以及物質的量在化學平衡期間的變化加以考慮,進而做到熟練掌握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