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元
規(guī)則制度下的適度放手,幼兒園圍墻的無限延伸,讓幼兒以自己的行為告訴你---我可以!----題記
森林教育---一種返璞歸真的幼兒教育形式,在這里,幼兒以森林為教室,通過自己的動手探索,在玩兒中學習知識,在操作中發(fā)展個人品質,享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生命初體驗,體會大自然的饋贈和美好,進而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1.森林教育的概述
1.1 森林教育的源起
森林教育做為國外新型的教育模式,其源起與20世紀中期,丹麥一位全職媽媽艾拉·法拉陶在日常帶領孩子散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經(jīng)常接觸自然的孩子與封閉在室內的孩子相比,更自信、樂觀、性格更為開朗、積極,于是就呼吁更多的孩子和家長加入到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群體當中,于是第一所森林幼兒園就應運而生。隨之,這一教育模式在丹麥得到了較為迅速的發(fā)展。在20世紀90年代,森林教育在歐洲及亞洲其他國家也逐漸得到了推廣,如英國建立了很多森林學校,并且有專門的教育機構FEI(Forest Education Initiative)倡導并支持創(chuàng)建和運作,其教學對象也由幼兒擴大至兒童、青少年,致力于在探索中發(fā)展他們的自信與自尊;日本自20 世紀 90 年代引入德國森林幼兒園的理念和模式以來,經(jīng)過20 多年的發(fā)展和演變,已逐漸摸索出“自然體驗活動的對象向學齡前兒童擴大”及“為提供更好的保育環(huán)境而更有效利用大自然”兩大方向,形成了包括全年型、活動型和融合型等類型的森林幼兒園體系。
國內森林教育的起源,雖并未成系統(tǒng)論述,但卻一直是有跡可循的,不管是文學家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是我們每個人都很向往的仙境桃花源;抑或是近代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的生活教育理論主張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培養(yǎng)改造社會、建設國家的人才;或是幼兒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所認為的幼兒無論年紀大小,都是好動的,都是喜歡自然、喜歡野外活動的;大自然、大社會都可以作為幼兒教育的活教材;還是我國幼兒教育的政策性文件《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和社區(qū)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空間;《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jié)變化的能力。等等,這些歲未經(jīng)系統(tǒng)贅述,但都顯現(xiàn)了我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的親近大自然,擁抱大自然的人文情懷和思想。
1.2 森林教育的目標和特點
森林教育致力于全人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正常人,對于幼兒而言,培養(yǎng)他們成為一個有同理心,會關注他人,具有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學習能力、生存能力的人。
森林教育的特點之一:以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為中心,以大自然為藍本,繪制自己成長的色彩。自然環(huán)境對于幼兒的智力、情感、社會性、創(chuàng)造力和身體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森林教育以森林為幼兒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森里中,幼兒是自己的主人,由自己的興趣驅使,可以觀察植物,種植蔬菜,為動物筑巢,在溪水邊探索水的特性等。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可以獲得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獲取更直觀的知識經(jīng)驗;特點之二:以生活化的活動為內容。大自然提供給幼兒自由的探索空間,使幼兒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游戲玩耍,幼兒在森林中可以隨意跑、跳、爬、玩水、玩泥巴。森林教育的課程內容也在此基礎上順勢而生,比如,用木材生火、搭建房子、觀察小昆蟲等。在這些實際的生活場景和啟發(fā)性的環(huán)境中,幼兒通過實踐操作,促進了問題解決能力、 危險預測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例如,收集木材取火就涉及到合作、評估、分類、分享、討論、肌肉鍛煉等多方面的發(fā)展。
1.3森林教育的原則
在實施森林教育時,必須遵循以下教育原則:首先需要經(jīng)常帶孩子到戶外自然環(huán)境中去,讓幼兒有機會接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其次,以自己的行為告訴幼兒我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需要相互照顧,包括對于人(同伴、教師等)的照顧,對自然的照顧(關注自然,保護自然);第三,鼓勵支持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合理冒險,但是要讓幼兒了解潛在的危險;第四,對于教育者需要進行一系列相關的培訓:急救知識、當?shù)氐闹脖惶卣?、環(huán)境特征、主要的昆蟲名稱和類型等自然知識、野外生存的技能等;最后,教育者需要對學習者的行為有動態(tài)的反映,需觀察幼兒的表現(xiàn),了解他們的需求。
2.森林教育的本土化研究策略
森林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其客觀條件要求較高,需要綿延數(shù)里廣袤的森林環(huán)境,這樣的條件是我們很多幼兒園都不具備的,針對現(xiàn)實情況,可以吸取森林教育的精髓,開設有我們自己特色的森林教育課程,為我們的幼兒園課程上加上一抹“綠”。
首先政府層面,要重視真實的自然環(huán)境對于幼兒成長的重要意義,幫助幼兒園家長和教師樹立回歸自然教育的觀念和意識。
在當今時代,幼兒被鋼筋水泥、高科技電子產(chǎn)品、塑膠地板、塑膠草坪所圍繞,放眼一望,不是高樓林立,就是很多人造的虛假的自然景觀。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幼兒的身心都被禁錮住了,他們感受不到四季的變化,看不到藍天白云,聽不到風聲雨聲鳥叫聲,自然的美好更多的只存在電視屏幕里,幼兒的生命失去了他本該有的絢麗的色彩。
從政府層面來講,需要倡導給幼兒提供真實自然的生活環(huán)境,加大城市的綠化面積,讓幼兒家門口即刻進行森林教育;同時通過相關規(guī)章制度,讓幼兒家長和教師了解認識到自然教育對于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將幼兒從相對封閉壓抑、靜止的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另外,政府需組織進行相關的森林教育課程的培訓,提升家長和教師對于自然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從幼兒園層面來看,在進行園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幼兒的活動環(huán)境需融入更多的真實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
幼兒園應創(chuàng)設貼近自然、貼近生活的幼兒園環(huán)境,而不是為了保護幼兒一時的身體安全,鋪上塑膠地板、假草坪等。幼兒園需多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開展更多戶外教學及游戲活動,給幼兒探索的自由空間,充分調動幼兒積極主動探索的能力。其中,城市幼兒園可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如到周圍的公園、植物園、風景名勝等地開展活動;農村地區(qū)的幼兒園則應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周邊廣闊的森林、田野作為戶外活動場地,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幼兒盡情地擁抱自然,親近自然,開展各種活動,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合作與學習能力。
2.3 家長層面,大膽放手,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當前我國的大多數(shù)幼兒園,因師幼比例較低,帶幼兒去森林進行活動探索的課程無法正常開展,所以需要家長給幼兒提供更多的接觸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如周末帶領幼兒進行去郊外進行野游,與幼兒一起靜看花開花落,聆聽風吹過樹葉的聲音,觀察植物的生長,探索自然的奧秘;或長假期間,與幼兒一起徒步遠游,讓幼兒參加一些夏令營的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與無私的饋贈,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并學會保護自然。
當前正值春草初生,春林初盛,春風十里的時刻,讓我們大膽放手,讓孩子去自然中跑、跳,盡情享受這春光明媚的時刻,給他們的成長中添上重重的一抹“綠色”。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lián)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