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貞
伴隨著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網絡傳媒作為新的主導型媒介形態(tài)在青年政治社會化進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成為了青年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在網絡信息的包圍中,青年人同樣面臨著眾多的政治選擇與挑戰(zhàn)。本文在厘清青年政治社會化的涵義和網絡時代青年政治社會化現(xiàn)狀的基礎上,探析了網絡傳媒對青年政治社會化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青年政治社會化的涵義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社會化”的概念被引入政治學的研究之中,政治學者用“政治社會化”一詞來指稱人們學習政治價值和政治立場的過程。政治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對政治社會化的概念加以界定,其中,有以下幾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政治社會化是社會成員學習政治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代表人物羅伯特·E·道斯等認為:“人們關于政治傳統(tǒng)或政治角色以及與之相關的行為的知識不是與生具有的,政治社會化就是獲取這些知識的一種或多種過程?!钡诙N觀點認為,政治社會化是社會塑造其成員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識的過程,代表人物如格林斯泰因。第三種觀點認為政治社會化是政治文化的傳遞和延續(xù)的過程。
綜觀政治社會化的概念,我們將青年政治社會化定義為:青年個體在社會政治互動中通過社會體系的引導,學習政治知識、掌握政治技能,內化政治規(guī)范形成政治意識和政治立場,傳承政治文化以成為完整的政治人的過程。
二、網絡傳媒對青年政治社會化的挑戰(zhàn)
網絡傳媒作自從上世紀80年代誕生以來,就以其自身獨特創(chuàng)新性的傳播形式和令人難以想象的速度延伸至社會的各個層面和角落,網絡傳媒的迅速發(fā)展將人類文明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提供了一個新興的且有可能成為主導的政治社會化途徑。但它同時是一把雙刃劍,給當代青年政治社會化帶來了挑戰(zhàn)。
1.青年人政治認知的模糊影響政治體系穩(wěn)定
政治認知是指“政治主體對于政治生活中各種人物、事件、活動及其規(guī)律等方面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即對各種政治現(xiàn)象的認識和理解”。青年人通過網絡聽到看到不同的政見和觀念。而西方的自由民主與人權思想,個人主義思想等文化的觀點與青年人普遍接受的主導政治文化產生分歧,從而模糊其業(yè)已形成的政治認知。另一方面,社會現(xiàn)實與主流政治文化宣傳的社會規(guī)范嚴重不符,對青年人的理性政治認知產生沖擊,甚至產生偏激看法,導致對主流政治文化認知的失衡。
2.良莠不齊信息制約青年人合理價值觀構建
政治價值觀在人的理性對個體政治行為進行定向和調節(jié)的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是人們在自己的頭腦中存在著對政治體系的評價標準和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青年人合理政治價值觀的形成在其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十分重要。網絡傳媒的開放性和不可控制性,使得其傳遞的信息量大、內容良莠不齊,存在的眾多炒作來混淆視聽。對于青年人保持正確的政治社會化方向有著消極的影響。
3.虛擬匿名環(huán)境縱容青年人隨意偏激性行為
網絡法治建設的不完善、網絡秩序的混亂使得青年人網絡參與行為體現(xiàn)出道德相對主義的隨意性。近年來例如“中日釣魚島事件”引發(fā)的示威游行活動等社會群體類事件的激增表現(xiàn)出青年人政治行為的偏激性。由于網絡信息的匿名性與環(huán)境的虛擬性,在大量無法辨別真假的信息沖擊之下,從眾心理使得個人的參與行為受到群體意識的綁架。在這一環(huán)境下加之青年人對事物認知的有限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使得其在參與政治活動時的行為存在極端偏激性,不利于青年政治社會化的發(fā)展。
三、網絡時代青年政治社會化問題的對策
(一)優(yōu)化政治文化傳播形式,提升青年整體素養(yǎng)
現(xiàn)代化的青年政治社會離不開現(xiàn)代技術手段為代表的網絡技術。首先,需要社會中的政治社會化工作者掌握網絡技能,學會運用網絡傳媒創(chuàng)新性的傳播形式優(yōu)化青年政治社會化的教育;其次,要增強網絡政治文化內容以及形式的構建力度,努力構建優(yōu)質的信息交流平臺,滿足青年網民個性化、多樣化的政治文化需求。最后,對青年人自身來講,必須使其正確意識到網絡的社會屬性。在網絡內容中采取多種形式普及法律知識強化青年人的法律意識,最終實現(xiàn)理性的網絡行為。
(二)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力度,強化主導文化地位
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多元政治文化對青年政治社會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深刻的影響了青年人政治認知,使得主導政治文化的地位被削弱,這使得青年人政治認知出現(xiàn)偏差,政治意識偏于西化。因此,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強化主導政治文化地位,首先要加強重點網站的科學建設,加強主導文化對青年人的領導作用,提升主導政治文化在社會中的地位;同時應該竭力構建高品質的中文網站,著力于開拓中國信息的傳播空間,加強我國政治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三)完善網絡傳媒監(jiān)管體系,規(guī)范網絡主體行為
從我國現(xiàn)有的有關網絡的法律法規(guī)來看,缺乏對網絡行為、網絡秩序等網絡主體行為的實時立法,立法存在嚴重的滯后性。應建立健全網絡法律法規(guī),確保網絡政治信息的健康積極性,為青年人提供良好的網絡交流環(huán)境。還需針對網絡的違法行為需加大懲處力度,使違法者意識到違法行為所受到的懲罰遠遠大于他們所圖的利益,而這一懲戒效果同樣取決于網絡監(jiān)管和打擊手段的執(zhí)行力。
結語
網絡技術其自身的存在是具有進步意義的,而如何確保其正面積極作用的發(fā)揮取決于使用者的認識水平和社會的監(jiān)督力度的提升。青年人在網絡的不斷變革發(fā)展中如何認清和堅守正確的認知和行為標準,以不變應萬變,使網絡傳媒推動青年政治社會化的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我們繼續(xù)進行關注和研究。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